聊城:以关爱留住乡愁
2017-05-10周艳
周艳
青壮年外出打工,留下的老、弱、病、残谁来关心?
农村集体空壳经济,怎么增收?
看得见的乡愁,如何留住?
山东省聊城市有妙招。针对全市贫困村213个,贫困人口8.01万,其中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弱病残贫困人口占比达70.5%的实际情况,聊城市大胆探索,实施“危房集中改造+贫困户邻里互助护理”模式,取得良好效果。
集中改造安民心
“农村群众世代为邻、朝夕相处,尤其是受齐鲁文化的熏陶,这既是感情优势也是居住优势,现有帮扶资源无法全方位覆盖老弱病残贫困户,我们决定以莘县为试点,将危房改造工程与邻里互助结合来做,实践来看可行。” 聊城市委副秘书长、市扶贫办主任许兰岭介绍说。
在聊城农村,改造一处40-60平方米的住宅需花费4-6万元,很多贫困户即使能够获得危房改造补助,依旧无力承担房屋修缮改造中的自筹资金。保证群众的住房安全,是政府的职责。2015年底,聊城有7923户贫困群众住着D级危房,钱从哪里来?如何改?改完之后如何保障生活?传统的危房改造模式已经无法照搬,巨大的压力考验着市委、市政府,“完不成危房改造,就要挨板子。”
重压之下无惧色,办法总比困难多。“钱”,是聊城解决的第一道难题。资金筹集难?没关系,聊城统筹整合各方资源,多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2016年,争取上级财政性资金3501万元用于贫困户危房改造;利用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去年共落实土地增减挂预支付资金1.9亿元;推动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扶贫危房改造,吸收无偿捐款物资折合8000万元;资金缺口财政兜底,共整合、配套资金2.76亿元,确保贫困户不花一分钱能住进新房。
莘县古城镇坊子铺村有贫困户23户、47人,其中,有20户完成危房改造工程。村“两委”大院附近,统一布局、统一筹资、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标准、统一配置、统一使用、统一管护、统一服务的连片平房格外引人注目。这样的房屋,全市共有2068户,占全部危房的26.1%,这便是政府危房改造资金的去处。
聊城市扶贫办主任助理陈玉桥向记者详细介绍了这条“三靠近、九統一”的危房改造新路径。鉴于危房改造的对象以孤寡老人居多,因此在设计之初,出于人文关怀,政府提出了“三靠近”原则,即靠近村委大院、靠近村卫生室、靠近村文体大院,目的就是方便这些群体办事、看病。
“九统一”,更是将关怀落到了实处。针对家中人口分别设计有主房占地31.65/42.68/63.3平米三种不同户型,每户有围墙、大门、硬化的院子、独立厨房、卫生间等生活设施,居住对象的日常生活需求能得到较好满足。屋内,统一配备有线电视、衣柜、沙发、床、被褥、茶几、厨具、碳晶取暖器等,贫困户可拎包入住,危改房成了“幸福院”。
坊子铺村贫困户刘安银一家4口,儿子、孙子精神有问题,屡次点火烧了自家房子,让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2016年7月,刘安银一家搬入政府修建的新房,没花一分钱,“以前住的屋子哗哗掉土,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邻里互助增乡情
钱花在了“刀刃”上,搬进去之后,贫困户如何保障生活?聊城的“招数”是邻里互助,挑选村内有能力,并乐于助人、吃苦耐劳的贫困户、先富群众、党员干部等,去护理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中的老、弱、病、残人群,解决实际困难的同时弘扬传统儒家文化。双方签订邻里互助护理协议书,约定打扫室内外卫生、清洗换季衣物、检修水暖电器、代购物品、代缴费用、代办民事等8项互助护理内容,并明确护理责任。截至目前,全市已签订邻里互助护理协议600余份。
遵循“自愿、能岗匹配、就近帮扶”的基本原则,贫困户所在乡镇、村精准为其确定护理责任人。坊子铺村87岁的贫困户李贵菊自从被同村贫困户卓秀花护理后,有卓秀花一天三次的照顾、看望,拉拉家常,老人变得开朗多了,还跟其他人开起了玩笑,“不说不笑,我白活这把年纪啦。就是现在耳朵不太好使,要是有个助听器,我就跟年轻人没区别了。”不仅是生活上的照顾,这样的互助还帮了老人大忙。老人有一个儿子,靠挖树根为生,以前外出干活,不放心老人自己在家,只好背着一起去干活,可这样老人也受罪。现在,随着邻里互助模式的实施,问题迎刃而解,老人的儿子得以专心做工。按照每村平均解放3名劳动力计算,聊城市6000多个村可解放劳动力近2万名,按平均一个劳动力一年可获收入1万元计,这些“释放”出的劳动力每年可增收2亿元。
同时,邻里互助护理协议规定了奖惩制度,由驻村干部、村委干部定期对护理人进行满意度测评。对尽职尽责、护理态度好的护理人,及时按照300元/月/人的标准发放补贴,对态度不端正、无故缺勤、满意度差的予以辞退。如此,通过照顾他人,一些贫困户思想发生重大转变,自食其力、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显著增强。
东阿县陈集乡曹屯村贫困户王加安,去年10月搬进新房后,房宽了,心也亮了,主动护理了5户贫困户。“以前反正横竖是一个人,又饿不死的,得过且过,现在好了,不仅能挣钱,还拉近了与村民的关系,邻里之间你来我往,大伙儿一块乐呵,都欢喜。现在就是不给钱,我也愿意去照顾。”
在集中居住的前提下,社会资源效益更易发挥。除生活生产照料,聊城市更创新性地将邻里互助与医疗帮扶体系紧密结合。各县卫计委、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医护人员与被护理贫困户签订《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协议书》,按照协议提供定期上门访视、免费查体等服务,每月不少于4次,以便第一时间发现病情,引导就医。截至目前,已开展免费查体140余次,提供上门医疗服务2000余次,及时处理突发疾病95例,间接阻止病情恶化231例,直接减少贫困户医疗开支28万余元。
幸福生活共同创
坊子铺村贫困户刘安银的妻子身体不好,患有疱疹、高血压等疾病,再加上儿孙的病,以前整日在家以泪洗面,觉得生活毫无希望。自从搬进新居,老两口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我护理了3家,以前也不想与人交流,现在大家在一起说说话,也就想得开了,觉得自己还是幸福的,也找到了存在的价值。”
刘安银一家并不是个例。过去,一些鳏寡孤独贫困人口在村内大多门可罗雀,精神萎靡,不敢出门,村民也戴着“有色”眼镜看他们。长此以往,不仅造成贫困的恶性循环,而且不利于乡风文明建设。“实施邻里互助护理的初衷是解放劳动力,随着进一步的推进,我们发现好处很多,不仅增强了贫困户的生活信心,让他们得到了尊重,还让乡村的风气越来越正。”聊城市扶贫办主任助理陈玉桥直言“这种转变以前没想到”。
截至目前,聊城市共建立贫困户邻里互助护理点70处,为600余户困难家庭提供基本护理服务,解放贫困劳动力200名,预计可增收150余万元。“一对一”“一对N”的结对帮扶,早、中、晚三次见面,被护理人的生活需求得到及时响应,让被护理人心有所依、病有所护,精神上得到慰藉。集中居住、邻里互助的开展,看起来简单,效果却不简单,它促使贫困户彼此间相互照料、排忧解难。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进一步弘扬了良好的社会风气,营造了团结的乡村氛围。
“危房集中改造和邻里互助护理,党的政策是越来越好了,我们的安居问题解决了,搬进了干净明亮的新房,安心舒适地过起了生活,党还把我们的养老问题一起解决了。远亲不如近邻啊,有了这些邻居,我们能安享晚年了。”古城镇东红庙村贫困户杨付申感慨地说。
目前,邻里互助护理已在聊城市所有危房集中改造点进行了全面推广,实现了全覆盖,大大提高了贫困群众的幸福生活指数。同时,聊城逐户逐人建立了贫困户互助式护理档案和医生护理档案,实行动态跟踪管理,确保“邻里互助”扶贫取得实效、群众认可、长期有效。
点评:聊城市开展的“危房集中改造+贫困户邻里互助护理”,这一“扶贫包”装的是对老弱病残贫困户的特别的爱。做法贴心,效果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