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生活化环境构建与体育课堂教学创新模式研究

2017-05-10刘海洋

浙江体育科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生活化体育生活

刘海洋

(宁波工程学院 体育教学部,浙江 宁波 315211 )



高校体育生活化环境构建与体育课堂教学创新模式研究

刘海洋

(宁波工程学院 体育教学部,浙江 宁波 315211 )

研究以现代体育教学论为指导,结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思想发展趋势,运用文献研究法、实践观察法,在对高校体育生活化环境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规律和特点,提出以体育生活化为最终目的的课堂教学实施途径、执行程序和评价体系,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以体育生活化为导向的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模式。

体育生活化;体育课堂;教学模式

0 前 言

法国著名人文主义教育家蒙田认为:让人们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在他的思想中强调教育要与生活统一。高等教育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体育的内容不可或缺,体育不光是形成运动的技巧,更重要的是通过运动的感受使人获得身心的愉悦,体会到生活的幸福。 体育的教育价值来自于促进人的生理、心理的发展,以及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人的个体是体育的载体,是体育运动教育意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追求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发展,塑造和发展人格个性,培养人良好的社会生活能力。这个价值是体育内在的,是体育的最终归宿[1]。

中国的高校体育教育长期以来与学生的生活分离,学生课堂培养的体育能力无法与生活有机结合,这样造成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一直没有形成,学生参与课堂体育只是为了完成规定的任务。各级学校体育教育过分注重竞技教育,强调技术教育和技能学习,强调体能教育,教学过程中过分追求教学内容的统一性,过分在教学形式、课程结构和考核评价中的标准化,导致课堂中教学模式呆板、僵化,采用的教学方法简单、陈旧,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和创造性发挥被忽略。课堂中学生受到体育教育,但在课堂之外,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体育很少有联系,在意识上学生没有对体育学习进行深入,在实践上体育运动在休闲时间里得不到体现。国外流行的周末体育、假期体育在我们的学生身边很难发展,这种现象一直持续,使得体育生活离学生越来越遥远,近年来学生体质的整体下降就是最好的体现。

“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的要求,要培养具有健壮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的课程改革目标[2]。新课改明确提出对“生活方式”的重视是对以往体育课堂教学“工具论”导向偏重的教育思想的转变,课堂体育教学已经转向“关注价值”的教育,使得体育教学领域“回归生活世界”的热潮日益增长。

1 校园体育生活化环境构建的内涵

“生活原本是一个整体,任何分割只能破坏生活,甚至否定生活,因此历史上一切与片面生活相联系的教育最终都走向了生活的反面,远离了生活,戕害了生活[6]”。片面的生活不是生活本身,正如人的某个器官不是人一样。教育要以人的生活为目的就得以全面的生活为目的[3]。新一轮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正在推进,“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思想正在不断强化,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经历了“三基论”——“体质论”——“全面发展观”,教学形式和手段也逐渐多样化、复杂化、现代化,课程设置也从传统的“三段式”逐渐丰富到“选项式”、“俱乐部式”等多种模式,课堂教学在不断地从全方位去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使课堂教育成果越来越多地渗入到学生生活,逐渐成为生活方式的重要内涵之一,体育生活化环境的构建成为可能[4]。

校园体育生活化环境的构建就是将体育方式融入到学生日常生活中去,让体育活动成为生活中一种自觉自发的行为,具体有两层意思:一是把体育渗透到学生每天的生活程序中,把体育因素融进学生生活方式中,并成为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二是把体育贯穿到学生未来发展的生命活动全过程中,就像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一样成为自然,形成发展性的终身体育[7]。校园体育生活化不光是考虑到学生当前生活状态下的体育教育,更是考虑到生命未来都要与体育息息相关[7]。课堂体育教学要紧紧联系现实生活,以学生当下和未来的生活为中心,在体育学习中体会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发展体育,生活化的体育教学应具有四方面的内涵,即:教学过程要与生活进行有机结合;教学目标要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教学方法能改善学生的生活能力;教学理念要与终身教育进行衔接[8]。

2 体育生活化环境构建背景下的高校体育课堂教学

2.1 教学实施途径

2.1.1 转变教师教学理念。体育教师在以生活化为导向的教学中,需要充当好导师的角色,将“为生活”的体育教学观念灌输到学生意识之中,将丰富的生活素材植根于教学之中。课堂教学活动需要从多维的角度出发,创造性的开发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体育的意识出发对当前和未来的生活进行把握与创造。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多方面的才能,在身体和心理方面保证学生的全面、综合的发展。教师要以平等的原则对待学生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是引导者也是参与者的身份,又需要以朋友和知音的身份与学生交往。在平等中给每个学生以同样的关注,尊重课堂中每一个同学个性的发展,用自己对待生活的热情去激励和感染学生。教师的教学的风格态度要有新的体验和积极主动的改变,大胆热情地探索课堂教学。

2.1.2 体育教学融入生活态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体育的课程目标有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9];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10]”体育教学需要有多元的目标,除了掌握运动技能,更应该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来培养,进而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综合定位教学的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使教学能够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现状,发展学生已有的体育知识和经验,在逐渐积累的学习基础上,通过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将学生的体育世界与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课堂教学组织和内容就要融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教学和生活紧密结合,发展学生感悟生活、理解生命意义的能力。

2.1.3 教学内容融入生活化的素材。“体育是非生产性的,是不直接产生劳动价值,也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的[8]”。虽然有一部分体育技术从生产劳动技术移植而来,体育也可作为传授劳动技能的辅助手段,但是体育的本质是属于生活的。[5]”体育课堂教学要创造性的扩展教学资源,在各种课程中寻找结合点,拓展学生学习时间和空间,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心理个性、生活经验之间建立有效联系。第一,学生主体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并且主观积极投入,通过设置情景而引出对生活真谛的思考和感悟,进而激发出学生在体育世界中丰富的情感认识;第二,将学生在学校、家庭、周末、假期等生活世界的相关资源引入到课堂中来,这些具有生活气息的资源更能贴近体育生活化的教学实践;第三,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环境资源,将生活气息融入到所有的时间和空间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积极投入的学习环境。

2.2 教学课堂执行

课堂教学中要以活动为中心,开发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激活主动学习状态。通过引入或者分析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体育知识,进而使学生明确课堂学习目的。安排有目的性的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动作技术、技能的基本知识学习潜移默化地融入其中。同时,也要注重衍生内容的学习与应用。

2.2.1 知识的导入——引入与体育相关的生活事例。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准备与课堂授课内容有密切相关的生活事例,通过有效的引导,吸引学生听并且叙述出自身体育与生活具体联系的事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提高,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新的知识,将课堂创打造成为轻松、向上、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气氛。

2.减少政府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缓解财政压力。在地方政府传统的投融资模式下,地方政府建设民生工程,无论是使用财政资金,还是选择银行贷款或是发债,都会给地方政府财政带来巨大压力,特别是财政状况不是很好的地方政府压力更大。城镇综合开发项目往往需要巨大的投资量,地方财政难以负担。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城镇综合开发项目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可以和社会资本平等合作,共同运营,因此,PPP模式可以很好地解决地方政府的这一难题。PPP模式不需要政府对项目公司的融资提供担保,而且PPP模式中需要政府付费的项目也是按照项目运行绩效来进行核定的,政府付费不计入政府债务。

2.2.2 引导问题的提出——将生活积累转化为动作技能学习。将生活事例有机地与课堂体育学习内容相结合,通过生活事例的导入,使学生学习新内容的兴趣提高,“为什么”、“如何做”等问题自然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要及时抓住时机,充分利用学生此时的学习动机,将学生引入到学习知识的环境中,主动发现课堂任务,探索完成任务的方法,利用积累的生活经验,转化为动作技能的学习,安排引导性的练习使学生自身能够勇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勇于实践。

2.2.3 形成动作技术技能的基本知识——对动作进行完整认识。在教师示范引导,学生模仿实践后,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反复的观察实践,教师针对重点难点和对学生自身不能够认识到的内容进行特别的强调和重点讲解,对所学动作技能初步进行泛化的掌握。精讲主要是讲重点难点和动作形或成应用的主要原理。教师主要通过启发性的引导,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循序渐进地完成整个技术动作技能的学习,并进行初步的掌握。

2.2.4 进行成效显著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学习的良好媒介。技术动作的发展是课堂学习的中心任务,根据课堂教学条件和环境,安排有目的性、成效显著的,能够围绕教学内容的活动,让学生主动投入其中。教学活动要有合理的情景设置,能够吸引学生,通过活动,能够展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领悟程度,这些有目的性的活动也会促使学生将学习内容做到真正的吸收、内化,提高体育人文素养。

2.2.5 衍生内容的学习与应用——发展生活能力的良好补充。完成课堂教学内容是学习的首任务,作为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补充是课堂的衍生内容。体育课堂的衍生内容主要包括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体育知识,或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方法规则等,这是课堂教学中发展性的重要内容。课堂中逐渐积累相关方面的学习,会在学生课余时间或者今后的生活中使学习者能够合理运用所学,为学生未来的生活打好基础。

2.3 教学评价体系

实现高校体育生活化教学理念,需要建立一种发展性的教学评价方式,即需要把学生情绪体验和能力发展放在首要位置。

2.3.1 教学目标方面。教学目标应全面体现时代对大学生能力的需求,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既要包括技能性目标,身体素质目标,还应包括教育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单一的体育课堂教学目标,不管是技能目标,还是素质目标或者是社会适应目标都不能完善学生生活体验和能力发展需要,不利于学生体育生活化环境的构建,更不利于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

2.3.3 教学对象方面。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培养,关注每一个学生,以发展的态度看待每一个体学生。体育课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不应只关注少数的精英同学,课堂上教师要设法组织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使他们人人都能够在自身的基础上进步,并且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同时,教学中要遵循个体差异性原则,根据个人的身体、心理条件,对于不同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促进其发展。

2.3.4 教学内容方面。教学内容的设计既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也要关注学生课堂的现实生活。面向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应突破教材的禁锢,教学内容选择要与学生的课余生活相融合,与社会发展趋势相结合。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习与自己有关的体育技能技术和体育文化。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中提到:“体育,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11]”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上要体现发展学生的理性认知能力、审美能力和道德情操能力。课堂教学要发展学生感悟体育美的能力,包括体育的艺术美、力量美等,使学生产生美的体验,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发展社会能力,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2.3.5 教学态度方面。师生之间要发展平等信任的相互关系。教师做到爱护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用积极的语言鼓励和感染每一名学生。教师要睿智地包容、信任学生,鼓励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支持他们勇于实践,并对学生的努力给与积极正向的评价,使学生在自己完成的成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不断提高创造力。教师始终要保持宽容的态度,正确对待每个学生个体存在着的差异,对于课堂中学生产生的过失要包容,用耐心积极的态度,鼓励学生自我纠正,培养学生人格上的自信,从而激发学生健康的心理心态。

2.3.6 教学过程方面。第一,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做出正确积极的评价。教育心理学中认为,表扬或是批评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的肯定或否定的强化方式。在教学中通过正确的评价,尤其是积极的课堂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对于学生树立自信心有很重要的作用,通过教师的认可,学生会看到自己的优点,肯定自己的进步与成绩,内心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

第二,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自我思维能力。课堂教学中学生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是其主体意识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并且不断发展主体能力。主体意识比较强的同学,他们学习的热情、课堂精力的投入、活动中自我表现欲望就会越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主体意识的提高。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诱导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维,积极思考,锻炼学生举一反三和多样型的思考能力,以达到运动知识技能的迁移,将课堂所学知识与技能在生活中进行科学地应用。

第三,体育锻炼能力的持续增长。教学中应结合体育知识、技术教学,培养体育认识能力,将科学的体育健身方法传授给学生。结合课堂中的身体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掌握科学评估自己身体状况的能力。教会学生在课余锻炼中如何去选择练习内容,进行科学的运动量安排,根据不同的锻炼目的调节和控制运动负荷,掌握自身的身体恢复,保证运动安全。教师要不断总结经验,课前充分准备,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过程得到不断地发展和提高,将课堂所学的体育知识、运动技能、锻炼方法运用到生活中去,科学合理进行独立自主锻炼,实现体育生活化的目标。

第四,发展体育娱乐观赏能力。体育的最终目的是身心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所以发展体育的娱乐观赏能力也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目标。通过对体育教学和运动关系的深化理解,教会学生学会剖析不同项目的运动特点,进而能够学会分析体验运动乐趣,开发娱乐方法。对运动的规则和内在的规律进行剖析,达到灵活地运用和改变规则甚至有创造新的运动的能力。倡导体育与生活方式的结合,在课余的时间和空间中学生都能自由地享受属于自己的运动。在当前的信息社会,传播媒介高度发达,观赏高水平的体育竞赛已是学生们重要的生活内容和体育素质的表现。由于时间和条件等的限制,平时教学中无法了解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学生可以通过体育观赏能力的提高来做到“无师自通”。因此,体育观赏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必须得到重视。

第五,培养社会适应能力。面向生活化的体育课堂具有开放性的教学环境,完善的教学目标,互动的教学方式,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提供了可能。学生的社交能力、竞争意识、创造能力、抗压能力、良好的自信心、自我认识能力等在课堂体育教学中逐步培养,逐步将学生打造成为被社会接受和认可的有良好适应能力的人才。学生的主动融入课堂的意识,良好的参与心态,愉快的课堂过程,主动谋求自身体育能力的发展。教学过程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形式,教师做好“导演”的角色,通过精彩的“情节”设置,要突出学生的学习的主体地位,用良好的情景设置、活动形式将学生引入到课堂角色中来。通过课堂的良好互动,将社会适应能力内化到课堂中来。

2.3.7 教学方法方面。教学方法要突出以实践为导向的原则,在课堂中合理组织活动,通过一个个预先安排的活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积极思考、相互讨论解决难题。形成学生在活动中认知,在认知中发展,在发展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学方法要面向体育生活化,改变完全有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收、跟随模仿的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精心设置的活动,有目的的引导启发,又能让学生乐在其中,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要增大学生的活动量,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根据上课条件变化活动形式,完成教学目标。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与老师与同学的积极交流中学习,在自我的不断摸索中充分体会到学习主体地位的充实感,通过良好的学习体验和收获发展学习自信心。

2.3.8 教学形式方面。拓展教学活动的空间,将合作式学习作为重点,突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师生之间要建立良好的信任机制,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通过有目的分组学习、自由结组、集体讨论、独立学习等形式,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课堂条件,教师在组织中需要创造性地开发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能将每一名同学融入其中,鼓励课堂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从而提高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增强团队意识。

2.3.9 教学手段方面。不断开发多样化的体育教学手段,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引入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扩展课堂空间,将课内外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2.3.10 教学效果方面。教学评价最终的体现要看教学效果,首先要看对运动技能的认知和把握,对重点、难点的突破,其次要更具体育生活化的目的,充分考虑体育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性和个人发展性目标,体育课堂能否带动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求知欲,能否将体育因素结合到日常生活。另外,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品德的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详见图 “以生活化为导向的高校体育课堂评价模式”。

3 结束语

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历久弥新,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使体育教育的价值真正的得到显现,教育意义更加完整,为培养素质全面的大学生做出其应有的贡献。改革是继承式的发展,传统的动作技术技能的直接接触是体育课堂的核心内容,通过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结合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形式,最终能够将课堂学习的能力迁移到生活中去。体育课堂教学需要发展学生对体育知识和学习过程的认识,课堂的学习不是痛苦的操练,是与精彩生活的良好结合。身体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对现实认识的过程,引导学生对生活的积极体验,对精神世界的不断感悟,如果是这样,课堂教学就会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才能重新找回他们失去的对体育知识学习的渴望和激情。体育课堂教学需要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种,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空间,点燃学生的创造性和生命活力,这是我们各级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持久思考的问题。

[1] 李鸿.再论体育价值[J].前沿,2007(5).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国发号[2001]21号.

[3] 徐新海.教育生活之危机与救赎—通过新教育走向新生活[D].苏州:苏州大学,2009.

[4] 毛晓荣,林祥芸.倡导“健康第一”引领下的学校体育生活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21(3):72-76.

[5] 卢元镇.体育的本质属于生活[J].体育科研,2006(4).

[6] 覃立.生活的特征:学校体育关照生活的着眼点[J].体育学刊,2010(11):9-14.

[7] 朱其贤.安徽省高职院院校学生体育生活化的路径研究[D].淮北:淮北师范大学,2014.

[8] 包佶.体育生活化教学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9] 邓玉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发展研究[D].广州:广州体育学院,2014.

[10] 姜丽.我国《体育教学大纲》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C].第二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2003.

[11] 李春日.浅谈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J].市场论坛,2008(12):68-69.

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Sports Environment in Universities and the Innovation Model of PE Classroom Teaching

LIU Hai-yang
(PE Teaching Department, Ningb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ingbo 315211, 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modern sports teaching theory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ollege PE teaching reform,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law of PE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onno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ife environment by using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and practice observation method.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ways,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dure and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with the ultimate goal of sports life, and expounds the teaching mode of PE classroo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port life; PE class; teaching model

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15年度(体育专项)课题(zgt201509)

2017-01-13

刘海洋(1982-),男,满族,河北承德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学校体育.

1004-3624(2017)03-0070-05

G807.4

A

猜你喜欢

生活化体育生活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生活感悟
我们的“体育梦”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