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益旅游产品开发策略研究

2017-05-09吴春兰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旅游者目的地动机

杨 娟,吴春兰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四川 眉山 620860)

公益旅游产品开发策略研究

杨 娟,吴春兰

(四川大学锦江学院,四川 眉山 620860)

自20世纪90年代起,公益旅游在全世界得到快速发展.公益旅游是一种边公益,边旅游的新型旅游模式,旅游者在为当地社区、生态环境做贡献的时候,还能够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这种具有生态性、互动性、公益性及深度体验性的旅游形式正逐步走入中国的旅游市场,但是我国公益旅游存在大众对公益旅游认知不足,公益旅游产品市场缺乏细分,社会公众服务意识较弱,目的地可进入性差,公益比重不合理等问题.因此,加大开发和设计公益旅游产品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公益旅游;公益旅游产品;公益旅游者

1 引言

公益旅游是一种边公益,边旅游的新型旅游模式,以实现目的地居民和公益旅游者的双赢为目标,开展的活动包括扶贫教育、捐赠、自然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在中国,已经有相当一部分群体进入小康甚至是富裕的阶段,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在满足了物质需求时,就会寻求精神上的满足,人们渴望不一样的旅游方式,因此,这部分人将成为公益旅游的潜在旅游者.此外,具有高文化水平的学生、白领阶层也将是公益旅游重要的参与群体.

我国公益旅游正处于起步阶段,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现有公益旅游不是简单的扶贫支教活动,就是捐赠式的走马观花,缺乏持续性.针对其他类型的公益旅游活动少之又少.因此,对我国公益旅游产品的潜在需求进行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潜在公益旅游者的需求,设计和完善公益旅游产品,最终推动中国公益旅游事业蓬勃发展.

2 文献综述

2.1 公益旅游动机研究

公益旅游的动机包括利他主义、自我发展、回馈社会、参与社区发展、了解地域文化、寻求不同体验.尽管不同学者关注的侧重点不同,但是利他动机和利己动机都对公益旅游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利他动机主要体现在帮助别人、保护环境、回馈社会等方面,利己动机主要体现在个人发展、建立社交关系等方面.

依据出游动机,公益旅游者分为三种类型:浅度公益旅游者、中度公益旅游者和深度公益旅游者.分类的依据有6个指标,目的地、项目的持续时间、关注点(利己还是利他)、素质、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以及对目的地的贡献.浅度公益旅游者主要是利己的,深度旅游者更关注当地社区.

2.2 公益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现有的公益旅游产品类型包括: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医疗救助、教育支持、生态保护.公益旅游早期是非盈利机构组织的,随着公益旅游的成功,该市场涌入了很多盈利性组织.这些赢利的机构,它们优先满足志愿者的需求,而不是目的地社区.而另外一些更为严肃的组织则忽略该活动隶属旅游行业.关于,公益和旅游的比例,Brown发现“把公益活动作为旅游中的一部分”感兴趣的人为42%,而“把公益活动作为主要内容”感兴趣的仅仅为32%.得出把公益活动融进旅游业更有市场发展潜力[4].

国内对具体公益旅游产品开发的研究很少,仅有的研究主要从产品设计、运营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吴英鹰指出公益旅游产品已经逐渐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2].宋聪指出深度公益旅游产品更偏重于项目的管理与运营,公益旅游产品的运营模式,包括旅游地运营、非赢利机构运营、旅游中间商运营和混合运营模式.并以广西百色地区为例,进行公益旅游产品设计.吕春英提出丽江公益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杨晓霞,吴海燕,张云以巫山县为例,对乡村公益旅游产品开发进行了实证分析[3].

马晓煊总结公益旅游的发展模式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公益旅游者主导模式,公益旅游组织主导模式,以及目的地主导模式;现阶段我国公益旅游主要是公益旅游组织主导模式[6].钟思构建了我国公益旅游的三种发展模式:政府与公益机构联合开发模式、旅游企业与高校合作模式、非营利组织与旅游机构合作模式[7].

3 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发放,调查时间是从2016年5月-6月;调查的对象有教师、政府工作人员、个体经营者、军警人员、学生等.共计发放问卷365份,有效问卷362份,有效问卷率为99.17%,现将调查的结果总结如下.

3.1 公益旅游宣传力度不够,大众对公益旅游认知不足

由于公益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大部分的民众还不懂什么是公益旅游.对于公益旅游的认知程度仅限于表面,主要停留在“听说”或者“感知”的层次,以为公益旅游就是志愿者活动.49.45%的调查者表示不了解公益旅游,12.71%的调查者表示非常不了解,而仅仅有32.87%的人表示一般了解.并且86.19%的调查对象表示没有参加过公益旅游活动.公益旅游的旅游项目并未步入正轨,主要原因是宣传不够,人们对公益旅游的认知程度不足;学校缺乏相应的课程教育,知识储备不足;社会信任结构失调,人们对公益旅游存在不同程度的质疑与担心[5].

公众主要从手机App、公益旅游网站、旅行社、熟人介绍等获取公益旅游信息.因此公益旅游组织者设计产品时,就要考虑到如何进行营销推广,比如说开发App,建立网站,与媒体合作,让知名媒体对公益旅游活动进行强势报道.

3.2 公益旅游产品开发不足,缺乏市场细分,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57.8%的人能接受的公益旅游的花费仅在500元以内,这与人们对公益旅游的认识是相关的.提到公益旅游,人们想到的就是山区捐赠、支教,“多背一公斤”这样的公益组织.因此,就产生了这样的错觉:公益旅游就是去偏远山区进行的爱心志愿活动,自然花费就比较的少了.

表1 公益旅游动机调查

由表1可知,公益旅游者有利我和利他的动机,利我的主要动机包括,实现自我价值(59.2%),满足新奇感和新鲜感(40.2%).同时,参加公益旅游活动,人们还有回报社会和保护自然环境等利他动机,如46.8%的旅游动机是履行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39.6%的参与者出于帮助目的地居民和回报社会的动机.动机产生需求,不同动机,产品的设计应该有所区别,而目前的旅游产品形式单一,仅仅涉及了扶贫、教育,而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传承、宗教朝圣、社区服务、节事活动等少有涉及,这样就不能满足旅游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对公益旅游的关注度自然也不够.

旅游者选择公益旅游活动,大多数是怀着回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动机,与此同时,旅游者对产品价格的关注度也不一样.因此,在产品开发与设计时要尽可能开发具有能满足旅游者动机,适合不同消费水平的公益旅游产品,产品设计与旅游动机结合,最大限度的突出主题,让旅游者具有最满意的体验.

3.3 公益旅游活动开展时间与大众需求不一致,社会公众的服务意识较弱

在旅游者选择公益旅游时间上,53.5%的旅游者会选在小长假;45.6%的旅游者会选在寒暑假.而对于植树节、地球日等公益日仅占了17.1%.在国内,很多民众不知道有公益日的存在,表明公众缺乏服务意识;有59.39%的旅游者选择3-5天的公益旅游行程,而现在运行的一些公益旅游项目,几乎是每年只举行一次,每一次活动进行的时间相对较长.同时,在节假日进行公益旅游的项目也是非常的少,这就会导致公众参与较少,影响组织者对公益旅游产品持续开发的积极性.

3.4 公益旅游目的地可进入性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

由表2我们可以得出:游客们希望到少数民族地区、贫困落后山区、文化底蕴深厚地区以及革命老区去进行公益旅游活动,然而,这几个类型的地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贫穷”、“偏僻”,交通比较落后,多为山路或不平坦的洼垇公路,或者是汽车难以进入的泥泞小路.由表3可知,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对于交通是否方便比较看重,行程中目的地可进入性差,便会直接影响旅游者对整个旅行质量的满意度,也在旅游者选择旅行方式上削减了能动性.

基于公益旅游的性质,其目的地多在贫困落后偏僻之处,交通、住宿等基础设施较差,从而导致可进入性差.在设计产品时,要考虑到目的地的交通问题,车程不能过长,交通工具安全性也应该有保障.比如有的地区只能以摩托车为交通工具,这对游客安全就提出了要求.

3.5 公益旅游产品中公益所占比重不合理,组织者运营模式不清晰

表2 旅游者希望前往的公益旅游目的地

表3 旅游者选择目的地的因素

表4 公益旅游中公益所占的比例

表5 大众进行公益旅游活动的方式

目前,我国的公益旅游定义为“边公益,边旅游”,但旅游与公益之间的比重关系一直存在争议.由表4可知,27.1%的旅游者认为公益比重应该在11%-30%,24%的旅游者认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主题所占比例不同.公益旅游中公益与旅游的比例,跟参与者的动机有很大的相关性,如果是深度公益旅游者会更看重公益的成分,而浅度公益旅游者主要是通过这样的旅游活动实现自我价值,寻找新鲜感,因此他们对旅游的部分比较看重.现有的公益旅游产品并无认同的比重关系.若比重过低,参与者在活动中,就很难深刻感受到公益的存在与乐趣;若比重过高,又与旅游分隔开,变成志愿者活动了.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及Arthur Stamps的天际线美学评价理论,归纳得到城市天际线美学评价要素体系(表1),为下文进行定量评价奠定基础。以下将结合天津海河沿岸天际线实例,探讨城市天际线定量评价的实现途径。

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公益要占整个行程的百分之多少,但如果在设计时,没有结合目的地和旅游者的实际情况,那么很可能导致参与者对行程的不满,降低满意度.因此在设计产品时,要协调好公益与旅游之间活动.56.1%的旅游者表示会通过非盈利性组织参加公益旅游活动,有48.1%的旅游者认为组织者不应该在这个过程中盈利,这就导致目前公益旅游项目很难持续的运行,造血功能较弱.

4 对我国公益旅游产品开发建议

中国的公益旅游正处于初级阶段,有着巨大市场空间,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因此,公益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就应该避开或者解决这些问题,使产品能够更好的为公益旅游者服务.具体有以下几点建议:

4.1 开发个性化的公益旅游产品

公益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产品设计,专项公益旅游产品的设计既要符合公益旅游者的需求,也要推动目的地公益性建设的发展.公益旅游产品的开发首先要针对公益旅游者行为特征,推出符合其需要的旅游产品.其次,主题定位是公益旅游产品的核心,通过分析,比较适合公益旅游产品的是“扶贫类、教育帮扶类、环境保护类以及文化传承类”这几块.针对不同的职业、年龄对公益旅游产品的喜好设计独特的产品,从而扩大市场占有率.公益旅游产品是有别于看重自身休闲体验的传统产品,它强调活动的公益性与参与度.因此,在公益产品的设计中要较多的考虑志愿服务方式的多样性、与目的地的互动性、社会效益的影响性等,使得旅游者通过旅游活动来达到公益目的.

4.2 合理有针对性的定价

(1)在明码标价的基础上进行实价销售.明码标价增强了旅游者对组织者的诚信度,增强公众参与公益旅游的信心.如果设置多种折扣和优惠,只会增加他们对组织者内部有暗箱操作的怀疑,会使他们放弃参加这次的活动.

(2)制定不同时段的价格体系.公益旅游与传统的旅游一样,具有出游时间的阻碍.设计产品时,可依据不同的时空特点制定不同的价格,旅游目的地有远、偏、近之分,旅游时间有长短之分,组织者应根据出游时间不同,制定小长假、寒暑假、双休日等不同时段的价格体系.

4.3 加大产品宣传力度

由于我国公益旅游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因此加强宣传尤为重要,当然为了降低运营成本,选择的宣传方式也本着节约费用的原则.

(1)积极与公益组织合作宣传.目前,我国志愿者、公益组织十分活跃,与红十字会、壹基金等知名公益组织合作,利用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服务来扩大影响力.在这些公益活动中穿插公益旅游的相关信息,或者通过公益组织专项宣传公益旅游,来提高公益旅游的知名度,赢得更多的社会关注度.

(2)利用网络进行促销宣传.信息时代的网络影响力不可低估,现有的公益旅游网站较少,并且网站维护更新较慢,影响力较小.组织者应该在潜在旅游者比较集中、较关注的网站如:学校的网站,社交网站、论坛、等设立公益旅游专栏,供相关旅游者浏览和查阅有关旅游信息.开发公益旅游的App,也可针对不同旅游者进行E-mail许可式的营销.

4.4 加强对公益旅游人员教育培训

随着公益和旅游外延扩大以及内涵加深,对公益的理解已经不再停留在简单的爱心互助,而是提升为更专业化、科学化的综合行为,并且公益旅游是将公益与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公益旅游者的专业技能以及纪律要求很高.因此,加强对公益旅游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全面提高其素质,避免与目的地居民发生摩擦,提高公益旅游的效能,实现公益旅游良性发展.

〔1〕赵梦霞.公益旅游的规范化发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3.

〔2〕吴英鹰.公益旅游市场的特征分析及开发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46-147.

〔3〕宋聪.中国志愿者旅游开发研究—以广西百色地区为例[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7.

〔4〕吕春英.公益旅游发展初探—以云南丽江市为例[J].旅游研究,2012,4(3):66-71.

〔5〕杨晓霞,吴海燕,张云.乡村公益旅游产品开发探析——以重庆市巫山县为例[A].山地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西南片区会议论文集[C]:2013.

〔6〕马晓煊.我国公益旅游的发展模式研究[D].扬州大学,2011.

〔7〕钟思.公益旅游的发展模式研究——以湖北武汉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2.

F592.7

A

1673-260X(2017)04-0120-04

2017-02-23

猜你喜欢

旅游者目的地动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向目的地进发
恋爱中的城市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迷宫弯弯绕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动物可笑堂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动机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