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与小组工作介入
2017-05-09姜达珍
摘 要:通过对盐城市S镇农村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社会支持网络匮乏、交往的能力缺失,儿童普遍孤独。选取部分高孤独感留守儿童组成成长小组,通过具体的小组活动,采用沟通、鼓励、亲子活动等方法对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问题进行小组介入,小组评估和后期跟进显示留守儿童与家长都对小组工作过程满意度较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现状明显得到改善。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小组工作
“留守儿童”一词最早出现在 1994 年,上官子木在《“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重视》一文中率先提出了“留守儿童”的问题。目前关于“留守儿童”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界定,一个普遍接受的观点是“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孩子则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
一、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表现与成因
(一)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表现
本论文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江苏省苏北的盐城市S镇三至六年级的在校生孤独感进行了调查。调查采用的是Asher《儿童孤独量表》,调查共发放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共187份,有效率近90%。调查数据从一定程度上说明这187名的留守儿童朋友数量较少,人际交往氛围窄,交往也不主动。同时,农村留守儿童自己本身就有孤独的体验。
(二)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成因
孤独感严重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孤独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结合调研结果发现,影响S镇留守儿童的原因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交往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获得既需要人际交往的實践,也需要他人的指导,父母是儿童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当父母常年不在身边,他们的生活就无法完整,没有人指导他们如何与人交往、如何交朋友。因此他们缺乏交往的能力,尤其是沟通的能力。
2.社会支持网络匮乏。孩子的社会支持网络有很多,有家庭,学校,朋友,亲戚,社区等。可是农村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情感呵护。学校一味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同辈群体在某些方面会嘲笑留守儿童。这些都使得留守儿童孤独无依,在社会支持网络方面非常的匮乏。
3.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自幼就没有父母在身边给予照顾,父爱母爱缺失,这些儿童会在内心深处产生压抑感,不愿与人交流。这些压抑,自卑,寂寞、缺乏自信心的社会心理因素都使留守儿童产生孤独感。
4.监护不当。父母亲的缺位使得监护人成为农村留守儿童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人。研究表明, 留守儿童的监护存在责任不明确、教育精力不足、教育能力不足等问题。
二、小组工作的介入与实施
本课题草拟小组工作计划书,建立成长小组,通过具体的小组活动介入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问题。
(一)成长小组的建立
本次小组活动的工作人员有四名,本人及三名志愿者。社会工作专业工作者通过向留守儿童发放孤独量表,最后确定以盐城市S镇镇 3~6年级的8名留守儿童为目标对象,本人和志愿者将8名儿童组成一个名为“手拉手”的成长小组。
(二)小组工作的介入
小组的运作和发展是十分复杂的。小组内组员之间关系的状况、组员的相互沟通、小组的领导方式都会对小组产生重要影响。
1.小组初期
本次的小组活动初期的任务和目的有四点:破冰与相互认识、了解小组目标、建立团队意识、订立小组规范。计划通过两次小组活动达成这些目标。第一次小组活动首先通过设计昵称、大风吹、角色扮演的方式帮助组员与组员之间、组员和小组工作之间相互认识,在这一环节工作者通过游戏的方式很好的营造了小组的温馨氛围,发现小组成员很好的融入小组中。第二次小组活动的目的是通过互帮互助,建立团队意识。通过两次的小组活动,这些孤独地留守儿童聚集到了一起,他们的人际交往圈也扩大了。
2.小组中期
本阶段的小组活动主要就针对这三个表现展开:
表现一:认识自我,相信自我,学会交往。留守儿童缺乏交往的能力,本次小组活动首先通过我的优点、我是最棒的等游戏让成员培养成员积极地心理,敢于与他人进行交流。
表现二:正确面对孤独。工作者要让组员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知道孤独感的产生是很正常的,要真正学会如何应对。
表现三:调整儿童与父母认知,帮助父母意识到儿童的情感缺失。因此本次活动目标主要是让家长了解留守儿童的需求和儿童的孤独感问题及危害,意识到与儿童情感交流的重要性。
3.小组后期
小组活动的后期一项是做好离别的准备和组员的情绪处理,另一项是小组评估。
第一项工作中工作者让组员与其父母分别在纸卡上书写对方的改变,或新发现,也可写上鼓励或期望,写完后互相交换,并在小组中分享,增进彼此的沟通与情感交流。其次与组员总结分享小组内容,交流得与失。最后告知小组活动的结束。
第二项工作是小组评估,小组活动评估的方式分别是小组成员的自我评价、对家长和老师的访谈结果评估。结果表明,小组工作对于改善留守儿童的孤独感问题具有一定的效果。
三、反思
本课题小组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问题的过程中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首先在介入对象范围和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其次,小组活动过程中领导者在带领小组成员进行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存在技巧和方法的运用不当问题,同时,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孤独感问题,必须对其进行长期性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胡善平,潘春宇.安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54):57-61.
[2]全国妇联课题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R].中国妇运,2013(6):30-34.
[3]王晓娟,郑晓边.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研究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7):632-634.
作者简介:
姜达珍(1991.12—),女,江苏省盐城人,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社会工作专业,研究方向:青少年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