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文学中的传统美学理念
2017-05-09孙小惠
摘 要:日本民族的传统审美追求是物哀,作为生活、艺术活动中外物动情审美的表现活动,作为美学范围,是日本文化历史上,历史远久。物哀为日本传统文学观,也是日本民族极为重要的审美追求。这样审美意识形成有特殊民族环境、人文背景。
关键词:物哀;日本文学;悲为美
日本传统美学观要立足真实性,也强调艺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相接近,是从生活细节中有感而发。作者在写作时,遵守诚实原则,要敢发生生活的自然之美,而不是特意去奢华展现。在之后的发展中,日本人审美的基础上升到了物哀,以物哀表现对人、对物之同情,慢慢成为了日本文学的精华。
一、物哀文学内涵
物哀最早见于日本史书《古语拾遗》。表明这本是一个感叹用词,其可用来表达情感,如我们汉语的“呀”、“啊”之类。但是,现在对于物哀有不一样解释。可说汉语词汇无法把物哀的内涵、韵味表达。
日本学者将物哀性质划分成五种:优美、情趣、感动、优美、哀愁。最强调的就是哀愁。从这里可以看出物哀配音并不是局限在于这个哀字,包含了其中的七情六欲之相。可理解为人的一生其中的情感体验。我们将物哀一词分开解释。物可表示客观所有的事情,简单来说,就是社会世间的百态,而哀字则为主观意识,需要达到物心合一的高超之美感。
还有学者认为,物哀中所包含的思想是具有层次感的。包括三类:①对人的感动,包括了亲情、友情,物哀这一层面理解,主针对的是男女间的恋情来说;②对世态的感动,包括社会、人情世故等;③以自然之感动,欣赏自然之美。
二、物哀形成
(一)独特环境因素影响
物哀让日本人精神世界有了不同,其形成是和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不可分开的。其意识源于日本,和其岛国地理环境有关系。由地理条件分析,世界上只有日本是在一个如此狭小的地方,集中了这么多美景,温泉、峡谷、森林、雪山、櫻花。但也没有如日本一样多灾多难,海啸、地震、战乱……他们看到的美景,一下就消失,化成虚无。因此他们相信,美好的事物都是不稳定的。如樱花只是短暂的绽放,而凋零后寄托着日本人的悲剧意识。
(二)中国古代思想影响
在东方的文学上,中国对日本文学影响极大,特别是中国的魏晋玄学,在思想上对日本的古代物哀产生了极大影响。到了隋唐时期,旺铺是带来了文化交流的高峰。自《诗经》到日本后,诗里的悲秋审美情趣更影响着日本文学。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无边落木萧萧下“等,都有一种哀伤的情愫。如我们都熟悉的日本名著《源氏物语》,规模大、内容多,所讲的是日本平安时代贵族生活,体裁类似于我国的传奇,行文典雅,而其中的爱情故事又可见《长恨歌》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七月七日长生殿的故事。
(三)佛教因素影响
日本一位著名的学者加藤周一说过,室町时代文化不是有了禅的影响,而是禅宗成就了室町文化。可见禅宗在日本文化史上产生的影响极大。禅宗所追求的是空寂、幽玄、枯淡的精神,这也成为日本文化所追求的一种精神,文学自然也在其中。
禅为日本文化基石,弥漫于茶道、书道、花道等,不单远离物质文明的素雅、淡泊,还有就是夹杂着一丝悲哀。禅宗乃佛教的另一支派,禅宗基本精神是人生无常,是对世间万物来去的哀伤,也正是从这种消极人生态度出发才可提倡在短暂而喧嚣尘世保持着宁静之心。
三、物哀对于日本文学及社会影响
美丽的哀伤可说是日本古典文学艺术的魂魄,这种对人生不尽如意的哀感美学情趣人《源氏物语》起,在日本开启了物哀时代。自此之后,日本小说中有一种淡淡的哀伤。而且物哀也成了日本一种全国性的民族意识,伴随一代又一代诗人、作家流传下来,如加贺千代、村上春树等,其作品均体现美学传统的感觉。有研究者称如果没有《源氏物语》日本文学、日本人审美传统则会变得不一样,而其也是日本开户物哀时代,物哀即成为日本一种全国性民族的意识,伴随一代又一代的散文、诗人流传而下。
物哀意识不单影响日本文学创作及审美意识,也深深融入日本人的情感世界中,影响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可说变成了日本民族心理基因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而派生出的种种无法理喻的悲壮的行为。
四、正确诠释物哀
虽然物哀在日本文学中根深蒂固的美国观,但其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汉字影响,这样的影响不能忽略。从表面的意思分析,物哀指的是一种忧伤或是哀怨的情愫。多数人在看到这一词时,很容易将重点转移在”哀“字上。当然,这只是对物哀一种过于片面的理解,缺少完整性的认知。日本作家有的认为,物哀就的是本来是随意的心动,但情感却是一种真诚、自然的流露。
从表面上看,物哀是对外界事物所发生的感慨,即是我们所说的触景而生情,通过眼睛观察事物,用心去贴近万物,了解自己存在的环境中的情感。这就是物哀。是人和人,人和事间所产的共鸣,这里的哀不是单纯的哀伤,而是包含了很多情绪在里面。实际上不管是哪类文学作品,只要能在作品及读者间构建起一可可交流互动古台,让读者、作者间可产生共鸣,其物哀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事实上日本文学物哀倾向形成吸收了我们国家文学中的某类因素,同时在这类基础上做了特定的继续、发展,让其有了属于筷的本有特色。在学习日本文学时,一定要掌握好物哀,只有这样,才能更理解作者心境,更好理解、诠释作品。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研究物哀价值时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日本文学情感的含义,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理解日本人价值观,之后和作者产生共鸣。
参考文献:
[1]叶荭.以悲为美: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J].世界文学评论,2012,01:229-232.
[2]陈晓敏.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9:202-203.
[3]孙卫萍.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0:8-9.
作者简介:
孙小惠(1988—),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工商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教育、日语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