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隐喻和转喻视角看一词多义

2017-05-09樊志敏

速读·中旬 2016年11期
关键词:转喻隐喻

摘 要:隐喻和转喻是两种修辞方式,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词的意义在它们的作用下发展丰富,本文旨在从隐喻与转喻的角度,浅析了一词多义现象。

关键词:隐喻;转喻;一词多义

一、简介

一词多义是指人们以一个词语的基本义项为基础,延伸出其他相关或者类似的引申义的过程,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因此在英语的学习中,研究一词多义从细小处来说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单词是如何演变进化,从而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一词多义它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但在一词多义形成的过程中,和转喻,隐喻以及人们的认知过程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不能把一词多义单独地分隔开来,而应该通过隐喻,转喻和认知英语的视角来进一步剖析一词多义的形成过程。

隐喻和转喻是传播意义的两张基本方式,隐喻主要通过相互联系的两者的相似性来延伸词义,而转喻主要通过相互联系的两者的关联性来延伸词义。转喻和隐喻作为一词多义的主要两种方式,蕴含在一词多义形成的过程中。本文借助认知英语,从隐喻和转喻与一词多义的关系,来讨论隐喻和转喻在一词多义形成的过程中如何起到延伸词义的作用以及一词多义在转喻和隐喻作用下的形成的模式。一词多义“是一个语言单位衍生出多个相关意义的现象”(Taylor 1989)这些相关意义虽然不同,但在本族语者看来是相关联的,而这种相关联离不开人们的认知过程。随着人类认知的事物越来越多,除了造出新的词语,人类还趋向于用给旧的词语赋予新的意义,这就产生了一词多义。

二、隐喻与一词多义

隐喻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主要方式,在语言中有大量的体现。有些语言由于我們经常使用,所以不经过仔细分析,已经难以看出它们是由隐喻而来的。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和体会另一种事物。例如,人类和人类周围的事物是我们认识探索世界的开端,隐喻也就基于我们自身体验。我们对复杂事物的理解也是基于先前对简单事物的理解达成的,这种认知能力有助于我们形成对世界全新的认识。而给久词赋新义,是最简单经济的一种方式。因为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我们遇到的新鲜事物越来越多,这种情况下,每次都创造一个新词显得尤为吃力。而当一个旧词获得新义时,我们称这一现象为一词多义。1980年,《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出版,打开了隐喻研究的新篇章,马克提出,“隐喻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不仅仅在语言中,更在我们的行为中。我们平时的行为模式以及认知模式,在本质上都是隐喻的。”根据他们的观点,隐喻突破了语言现象的框架,成为一种认知行为。

容器隐喻是隐喻中很常见的一种,例如,我们正处于危险之中。这就是将“危险”当作一个容器。其他的例子有:

病人已经脱离危险。(将一种状态作为容器)

这个女人充满智慧。(将身体作为容器)

她满腹牢骚。(将身体作为容器)

客人陆陆续续走进商店。(将场所作为容器)

隐喻的认知基础主要来自于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例如脚是我们身体最底下的部分,因此我们将“脚”这个词用在形容其他物体的最底下的部分。如,山脚,注脚。在这些词语的使用过程中,在隐喻的作用下,一词多义现象就产生了。

三、转喻与一词多义

泰勒(1989)认为,“转喻是构词的主要来源。”近些年的研究表明,转喻不仅使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认知模式和思维方法。转喻就是将一个域内的认知映射到另一个域,它们在语用功能上是相互联系的。与隐喻不同的是,转喻更加注重实物之间的相互关联,而非相似性。我们用一个事物来指代另一个相关的事物,这种情况就是转喻。转喻也就是一种扩大词义的认知机制,例如白宫要求立刻就气候变化采取行动。

这里的“白宫”最开始是指一个特定的建筑物,是美国总统的府邸和办公室。但在这个句子中,它所指示的已经成为美国政府。这时,在转喻的作用下,一词多义已经产生。

有时我们还会使用作者的名字来代指作者的作品:他不怎么喜欢莎士比亚。这里的“莎士比亚”并不是指莎士比亚这个人,而是说他所写的作品。

在英语中,定冠词the+部分形容词可以用来形容具有某种特定特点的人,例如,the old,the black,the rich等,这也是一种在英语中常用的转喻现象。

根据这几个例子我们发现,转喻更加关注的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而不是相似性。这是它与隐喻的区别。但隐喻和转喻是产生一词多义的两种重要机制。

四、小结

虽然我们一直认为隐喻和转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一个词义演变丰富的过程中,隐喻和转喻常常是在共同作用的。例如“头”,原指身体的一部分,在隐喻的作用下,它的意思充实为:

在功能或者形态上类似头的东西,

物体的顶端或末梢,

一个物体最前面的部分。

事情的开端等。

而在转喻的作用下的词义则有:

领头的,为首的。

水流最开始的地方。

铸有人头的硬币等。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一词多义并不是单一地受到隐喻或转喻一方面的影响,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中,转喻和隐喻都有可能发生,甚至同时发生,难分彼此。隐喻和转喻好比一条线段的两极,有人认为它们可能有时难以分辨,Goossens在1990年提出“metaphtonymy”来表示这种介于两者之间的情况。无论隐喻与转喻是泾渭分明,还是难分彼此,不可否认的是,它们在丰富词义与理解事物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戴卫平,于红.“头/Head”的隐喻研究[N].外语与翻译,2009(2):23-27.

[2]李艳.英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解读[N].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4(1):78-81.

[3]史一鸿.一词多义的认知探究及其对英语多义词教学的启示[D].云南:云南大学.

[4]叶碧慧.英语一词多义的转喻认知机制[N].宁波大学学报,2011(4):68-71.

[5]尹化玲,黄菲.浅谈转喻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N].2013(8):62-64.

作者简介:

樊志敏(1992),女,汉族,山西长治市,山西财经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转喻隐喻
爱的隐喻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A Cognitive Study of English Body Idioms in Textboo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转喻式翻译理论对法律文本翻译的指导作用
多模态隐喻视角下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幸福的认知解读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汉语转喻分类研究
转喻视角下汉语中人体习语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