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探讨
2017-05-09袁奇葵
袁奇葵
摘 要:近年来,我国高校校园发生的突发事件已日益多样化和频繁化,如学生自杀、校园暴力、管教冲突等,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理高校突发事件,建立健全良好的应对机制,对于和谐校园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高校突发事件的定义、特点与成因,指出了应对机制构建的必要性,并探究了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
当前,经济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改革“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同向“驱力”,伴随着不稳定因素的急剧增加,高校内部突发事件层出不穷。由于高校突发事件的参与群体特殊,涉及面较广,而且极容易向社会“蔓延”,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建立完善的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提升高校应对突发事件与防范风险的能力,并积极予以预防、妥善处置,已经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任务。
一、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应对预防理念滞后
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的预防理念是高校在处理突事发件过程中所形成的理论化和系统化的预防思路及观念体系,对指导处理突发事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然而,当前多数高校尚未树立整体的“预防理念”,没有意识到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理是涉及多元主体共同“管控”的互动网络,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和发挥方方面面的力量。在应对危机时,存在执行主体单一、空间相对封闭和时间较为滞后等“以偏概全”的危机应对措施与套路,没有树立“预防理念”的意识和“预先防控”的理念,许多高校把突发事件的“发生”當作“偶然事件”,将应对处置当作应对管理机制的全部内容,其“应对”和“预防”、特别是“预防”理念滞后。
(二)应对准备制度缺乏
应对准备制度的建设,是应对预防理念科学有效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多数高校缺乏“积极应对”层面的整体设计,仍把将危机发生后的“干预”处理当作“应对”管理的全部内容,导致处理效果不理想或造成历史遗留问题。应当说,“准备”机制薄弱是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其突出的表现是:不重视制度建设、制度措施不完善和既有制度不能落实等方面。
(三)预警机制操作性不强
目前,各高校普遍制定了突发事件应对预案,但各校预案理论层面指导过多,实际指导行动的效用不大,监测预警机制实施过程中缺少科学调研与分析,缺乏实践培训与演练等环节,因此,监测预警的相关机制的可操作性不强,缺乏科学的组织运行结构。
(四)应对处置模式落后
当前高校的应对处置方法及模式是“‘事后动员型”,而非“‘事先防控型”。不仅缺乏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组织化的应对管理机制,而且日常的事前防范、危机宣传教育、预案实践演练等应对处置工作也非常薄弱。这种重事后处理,轻事前防控的方法模式造成应对处置及管理工作的被动,使高校的“应对”主体丧失了将“突发事件”控制在萌芽状态的思想意识与时机。
(五)善后处理机制需加强
高校突发事件在外在层面解决问题后,更应注重内在层面问题的解决。突发事件本身对相关人员思想、心理及行为等方面会产生深层次的、长时间的应激“创伤”。根据高校突发事件的性质和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应激调试和行为引导等方面建立一套科学、完整、有效的善后处理机制已经迫在眉睫。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
(一)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是二十一世纪现代化进程下每一个高校都应当设立的。预案不但应当具备及时性和高效性,还能够长期地维持校园秩序的稳定。制定预案时应当结合历史、其他院校、社会和西方经验的基础上对将来的突发事件进行合理的推断和预测,最终使预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控制未来突发事件的能力。由于应急预案的制定包含事前、事中、事后三个层次,并涉及到人、物、方法、设备等一系列元素的协调和组织,所以在应对高校突发事件时在调动和指挥上更加系统、便捷和高效。
(二)制定突发事件的监测制度
检测可以帮助决策者密切关注事态的进展情况,从而使决策更具针对性和效率性,制定一套科学的突发事件监测制度也是保证校园秩序稳定和维护师生合法权益的有效手段。制度中应当明确相关人员的具体任务与责任,应当对监测方案、程序、设备等内容进行详细规定,对于那些存在潜在威胁的设施、器械等因素的各方面特征做出具体地管制要求,对于突发事件的现场的人员、设施的控制,现场的清理等应当列示具体规定。
(三)配备人员和装备
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庞大的工程,离不开专业的知识、技术和手段。只有具备高素质的人员才能够针对突发事件做出及时、有效地处理,所以我们应当尽力聘任在能力上可以互补,在态度上积极上进具有责任心的人员。让他们分别从事校园突发事件的整体指导,预警方案制定,设施的巡查,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对知识教育、技术培训、实战演练等方面的工作。在装备的配置上,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在能力限度范围内尽量配置高质量的装备,积极利用网络、通讯设备等高新科技。装备不仅包括在人员、知识、技术、设施等方面的配置,还应当涵盖尽可能多的突发事件的种类。同时做好对装备的检查、使用方法培训等工作。
(四)事中应急处置:把握原则,合理处理
1.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突发事件处理的及时性直接关系着事件造成影响的大小,另外突发事件的发展往往难以控制,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突发事件的各个高校和相关部门之间应当具备一套完整的信息传递系统,突发事件一旦出现,能够及时、快速地利用各种信息传播工具将具体情况上报给相关的职能部门。通过相关部门的指挥协调以便于及时得到设备、资金以及专业人员等各方面的援助,对事件的性质做出准确的判断,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进行针对性的处理,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同时,经过专业人员的调查分析可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找出事件的起因,及时将有关因素排除,制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可以更好地避免突发事件的再次发生。
2.稳定情绪,控制态势
突发事件的降临,往往会使师生陷入莫名的恐慌、焦躁、不安之中,直接影响到了师生的工作及学习情绪以及校园秩序的稳定。学校在处理事件的同时还应当注意稳定师生的情绪,避免由于师生的情绪受到冲击而导致的二次损失。学校应当拥有一套完善的广播及校园网络系统,在突发事件按发生后通过各种广播渠道第一时间通知师生做好自我保护工作,并对事件的具体原因及发生、处理情况做出详细的解释和说明,稳定大家的情绪,保证校园秩序的正常进行。同时,学校应当在其官方网站上开辟专栏,对事件造成的影响及处理情况作出详细的说明,并向全校学生表达校方诚挚的歉意,使师生能够及时了解到事件的各项具体信息,安心学习、工作和生活。
3.查明事件原因,做好后续观察
妥善的处理完成后并不代表事件的結束,详细查明事件的原因,更重要的工作是做好后续的观察,以便做好对于以后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各大高校应当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调查人员的工作,向工作人员和部门提供事件的各类详细资料,并深入了解学生,收集各类信息掌握事件的基本情况,找出事件的发生根本原因。尽快提交具体的调查报告,开展集体会议进行讨论后,形成会议总结,妥善保存好相关资料,以便为后续的预防工作提供参考。然后,根据会议总结,及时针对各类潜在的威胁因素做出预防或者进行排查,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4.及时准确地发布信息
现今,高校的管理和发展受到社会各界人士越来越多的关注,稳定公众的情绪对于消除不良影响、保证校园秩序的稳定进行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突发事件的发生难免会引起舆论的热潮,群体各执一词,众说纷纭的状况无疑会危及到校园的声誉。因此,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应当及时通知各新闻媒体部门及各大网站,并设立专门的记者招待处,指派专门的新闻发言人针对本次事件的各项情况向公众作出回应,如实回答记者的提问,对于公众关注的信息详细地予以公布。表明学校对事件的处理态度,确保信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稳定好公众的情绪,跟踪报道事件的后续处理以及调查总结情况,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避免谣言的扩散影响大众的情绪及判断,保证学校的声誉不受影响。
三、结束语
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国家和谐稳定,高校管理者必须从全局出发,认识到高校突发事件管理的重要性,发挥政府、社会和高校的综合优势,采取果断、及时、有效的处置措施,预防突发事件,把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保证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
参考文献:
[1]刘阳.中国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
[2]周强,陈少平.微博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与处理机制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5):92-95.
[3]陈光.提升高校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十大路径[J].教育研究,2010(2):106-109.
[4]朱淼,王德志.新媒体发展视域下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与处理机制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0):267-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