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身边的课程
——利用园内资源开展生态主题课程
2017-05-09钱海燕江苏省镇江市扬中市西来桥中心幼儿园
文/钱海燕 江苏省镇江市扬中市西来桥中心幼儿园
做孩子身边的课程
——利用园内资源开展生态主题课程
文/钱海燕 江苏省镇江市扬中市西来桥中心幼儿园
本文结合当前农村幼儿园课程实施面临的问题,分析了利用园内资源开展生态主题课程的教育价值和可行性,提出从“满足幼儿好奇心的活动”“拓展为一个项目活动”“易于幼儿观察和参与探究的活动”“衍生复杂性和关联性的相关活动”四个方面选择课程内容,阐释了生态主题课程实施中要注重活动形式的灵活多样、区域游戏的同步推进、家长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建构“全园联动”模式,让孩子在自主探究中获得经验建构,共同推进课程研究的广度、深度。
一、当前幼儿园课程面临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我园立足省级课题《农村儿童生态园建设的实践研究》创设了以生态田园为特色的户外活动场地,打造了“自然生态厅、社会生态厅、科技生态厅”三个生态主题展厅,建构了能促进幼儿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儿童生态园所,现今,幼儿园内植物花卉上百种,种植园、沙池、水池、攀爬玩具、运动器械一应俱全、应有尽有,为孩子开展各类活动创设了条件,然而,在实践中,教师仅仅把这些资源作为孩子户外运动器械,功能单一,没有让各类资源发挥到最大效益。
随着课程游戏化的深入推进,我们逐步认识到课程的内容来源于孩子的生活,教师要关注孩子的游戏,聆听孩子的心声,重视课程的适宜性、地方性、融合性。一直以来,我园以《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为指导开展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只是照本宣科,按计划开设课程,忽视了孩子的需求,弱化了教师参与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我园立足幼儿园自身的地域优势,围绕“做孩子身边的课程”这一理念,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为原则,开展了基于园内资源实施生态主题课程的实践研究。
园内资源融入课程的可行性及教育价值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虞永平教授提出:幼儿园课程不是冷冰冰的文本,而是一系列源源不断的、引人入胜的活动,幼儿园课程不是儿童端坐聆听,更重要的是儿童去探索、交往、体验和感受……而园内资源是具体的,幼儿就生活在其中,园内花草树木、沙水水土等是幼儿随时随地能感受到的事物和情景,是幼儿可见可闻,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资源,这些宝贵的资源,为孩子开展各类实践、探究活动提供了场地,为幼儿园进行课程研究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使幼儿园开展生态主题课程研究成为可能。
基于园内资源开展生态主题课程的研究,通过幼儿园场地资源的深度挖掘,对教师而言,可以提升自己对资源的认识,完善对生态主题课程的整体把握,明晰课程目标,实践探索生态主题课程的形式、途径和方法,创设出更加适宜的生态环境,使课程回归本土、回归自然、回归生活,真正适合儿童,促进儿童发展。对幼儿而言,园内资源的融入,丰富了游戏内容,扩大了幼儿生活和学习空间,使原本单一的活动变得生动、鲜活,他们的学习兴趣、探索精神、合作能力得到激发,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孩子的精神得到释放、心灵找到归宿,身心得以健康成长。因此,在幼儿园开发基于园本资源的生态主题课程,是切实可行的。
园内资源融入生态主题课程三部曲
(一)以丰富的园内资源为基点,选择“生态主题课程”内容
英国教育家淮海特说:“教育只有一种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当课程为幼儿提供走向生活的可能时,幼儿的成长是“自给自足”的,好的课程内容是教学活动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那好的课程从哪里来,该如何实施,我们紧密结合园内资源,以儿童为中心,遵循“游戏的精神”,从四个方面挖掘课程内容,鼓励孩子在游戏中学习,自然中成长。
1.能够满足幼儿好奇心的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就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教师用心倾听幼儿对某件事情的看法,从中发现他们的兴趣点,同时“顺”着这个兴趣点引导孩子们进一步探究,使课程顺利发展。
如幼儿园种植园丰收了,看着满是空地的种植园,还可以种上什么呢?自然引起了孩子的关注与热议,孩子们通过回家询问爸爸妈妈,知道秋季是种植大蒜的最佳时期,大家一起讨论种大蒜要准备的工具,向奶奶咨询种植的方法,开展大蒜种植实践活动,当他们发现种下去的大蒜都藏在泥土里看不见的时候,自然产生了“为我的大蒜做标记”“给大蒜施肥”“测量大蒜”系列活动,看着渐渐长大的大蒜,“制作大蒜饼”“我知道的再生植物”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应运而生了,孩子们把每一次的探究过程、发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法等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了下来,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本种植故事书——《我的大蒜》,这样的环境资源为孩子一次次的参与和体验提供了便利,他们在操作、观察、探究、求证的过程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
2.可以拓展为一个项目的活动。
项目活动以具体的生活内容为背景,兼顾知识、技能、个性和情感的发展,提供学习情境让幼儿进行探索。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一个话题、一次活动、一个游戏等都有可能成为孩子关注的热点,形成项目活动。教师在活动中,追随幼儿的问题拓展,使幼儿能够从中获益而生成新的活动。
如在一次大树测量的活动中,孩子们正分组测量树的粗细,豆豆大声的喊了起来:“哇!范毅成,你好厉害呀,你怎么爬上去的?”原来调皮的成成徒手爬到树上去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都被吸引了过来,大家跃跃欲试,老师及时抓住了孩子的兴趣点,开展“爬树”项目活动。孩子们通过讨论、电话咨询园林专家、上网查阅资料等途径,记录下哪些树不能攀爬的。随后,大家结合已知经验到幼儿园里寻找可以爬的树,为大树挂牌,自己寻找可以爬树的辅助材料,自由组合成梯子组、桌子组、椅子组、轮胎组进行尝试,共同探索爬树的方法;梯子组的孩子挑战了高矮两棵不同的树,桌子组为了爬的更高,自己想办法搬来了好多体操垫放在桌子上,椅子组孩子发现一张椅子太矮了,从生活区搬来了三张可以重叠的小椅子,轮胎组的孩子通过用轮胎和平衡木的组合爬上了2.5米高的树干,绳子组却怎么也爬不上去,孩子们针对出现的问题咨询家长,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爬树的探究……孩子们在自主参与过程中建构了多元知识经验,促进他们更细致的观察,更认真地思考,使学习变得可见,教师将观察中心转移到幼儿的活动过程中,为幼儿提供时间、空间材料支持,使课程顺利发展。
3. 易于幼儿观察和参与探究的活动。
幼儿园内花草树木等事物是幼儿进行主题探究最直接资源,教师追随幼儿的言行,对幼儿进行跟踪观察,发现他们关注的焦点,生成一个个活动,从而捕捉到开展生态主题的契机。
一次中班的户外游戏活动,孩子们在幼儿园小树林里玩野外娃娃家,豆豆对身边的可可说:“你把树上的果子才下来给宝宝吃。”可可说:“那是什么果子啊?有没有毒?”豆豆说:“我不知道,你去问问徐老师。”老师说:“那是我们平时吃的柿子呀,要长熟了才可以吃。”豆豆说:“为什么树上的柿子和我们吃的不一样?这个是绿的,我家的是红色的。”孩子们对柿子产生了很多的疑问,关于柿子的话题就此展开了,孩子们开展了关于柿子的课程,他们一起查找柿子关于柿子的秘密,一起探索摘柿子的方法,了解柿子的结构,一种去种植柿子树,制作柿饼,比较柿子与西红柿的不同等。幼儿在探究中通过多角度、多领域整合的活动获得了整体发展。
4.衍生复杂性和关联性的相关活动。
实践发现,当孩子在某个活动中发现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并能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进行持续深入的探究,他们会表现出异常激动和专注,能获得更多情感体验,这样的活动也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中二班正在进行“好吃的南瓜”主题,在阅读区老师投放了“巫婆要吃大南瓜”这本图书,有一天,孩子在看这本书时,提出了问题:巫婆是谁?什么是万圣节?我们和孩子一起上网搜索关于万圣节的资料,孩子们被这个外国的节日吸引了,他们提出也想过万圣节,于是,大家一起动手共同制作万圣节活动报名海报、在区域投放材料制作万圣节头饰服装,和爸爸妈妈准备节目、制作万圣节美食——南瓜饼、共同举办万圣节的晚会,通过主题衍生的活动,给孩子带来了更多的感知与体验,搭建了家园沟通的桥梁。
(二)以多样的实施路径为载体 优化生态主题课程质量
1.活动形式的灵活多样。
基于园内资源开展的幼儿生态主题课程,突破了时间、空间和群体的限制。在活动组织的形式上融合社会实践、运动游戏、艺术表现、生活体验、科学探究、亲子互动等多种类型,在方式上也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全方位等特点,通过多途径、多类型的学习方式在生态主题课程中的应用,让幼儿自主建构他们对主题的理解,真正实现了活动与幼儿成长的共荣、共生。
在“多彩的树叶”课程中,教师结合孩子户外游戏时捡到的落叶拓展为班级课程,顺应孩子的问题我们组织孩子走进树林捡落叶、观察叶子的外形、叶子的颜色、叶子上的秘密;围绕树叶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我给树叶分分类”;邀请专业人士给孩子们介绍叶脉的秘密,孩子们用捡来的落叶制作书签、进行树叶贴画、树叶拓印;最后邀请爸爸妈妈一起制作树叶服装,在班级举行树叶服装秀活动。这样的一个探究过程,多种形式的主题实施,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并不断拓展,使孩子的经验不断提升。
2.区域游戏的同步推进。
区域活动是幼儿一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主题课程实施的有效载体,也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有力抓手。一方面,教师结合课程的特点,和孩子的兴趣需求,在班级增设特色区域。如中班主题“一根黄瓜的联想”中,教师增设了自然体验区,孩子进行微型盆栽的制作与种植;大班主题“认识柳树”中,增设了木工区进行柳编、木头创意活动,中班主题“黄豆成长记”,教师增设了生活区让孩子开展磨豆浆、凉拌豆腐、培育豆芽等生活活动,让幼儿的游戏和课程密切相连。另一方面,我们从六个大板块完成主题课程背景下的区域整体规划与实施。即:拟定生态主题课程目标——整体规划班级区域——梳理区域游戏内容——投放主题背景下的游戏材料——幼儿游戏、教师观察指导——作品展示丰富环境。这样的区域推进方式,不仅让主题的内容在区域中得到延续,而且突出了材料投放和游戏观察是教师工作的重心,从“有支持幼儿自主学习的游戏步骤图”“拓展幼儿知识经验的图片、图书”“支持幼儿创造性发展的丰富多样的材料”“支持幼儿个性化发展的多层次材料”四个方面投放材料入手,从“孩子玩了什么”“什么样的学习可能发生”“如何支持孩子进一步学习”三个方面开展观察,共同优化生态主题课程背景下区域游戏的设置,提高区域游戏质量,推进生态主题课程的深入发展。
3.家园互动的有机结合。
我园生态主题课程的实施,除了教师、幼儿、专家之外,还把家长资源纳入进来,形成家园合作的新途径。一是召开班级课程审议会,让家长参与班级课程的规划,共同分析幼儿需要什么,课程还可以为幼儿发展提供什么,让生态主题课程更加园本化。二是开展生态故事漂流书,幼儿把每次开展的生态活动以绘画、表征的形式表现出来,家长记录孩子的想法、感受,同时,围绕孩子的问题和困惑共同寻求答案。 三是开辟幼儿成长墙、每周围绕一个共同的话题,邀请家长一起关注孩子的表现,用图片和文字记录下孩子的进步。四是创设精彩瞬间、亲子海报展等互动区域,让家长直观看到主题实施的进程,了解孩子在课程实施各个阶段的发展。五是聘请家长进园开展助教活动,让家长走进幼儿园,走进课堂,参与生态主题课程的实施。六是开展亲子生态主题晚会、亲子游园等活动,让家长在感受亲子课程乐趣的同时,体会生态活动给孩子带来的变化。七是开展家长课程评价,虚心听取家长关于生态主题课程的意见或建议,使生态理念深入家庭、深入社区。让家长真正成为课程实施的有利资源。
(三)以多元建构为核心,推进生态主题课程优化
班级规划生态主题课程时,围绕“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兴趣、能力、问题和想法,为了让更多的教师领悟生态主题课程的精髓,让生态主题课程健康发展,我们构建了课程推进“全园联动”模式。开展课程的计划与审议。从班级、教研组、课改组三个层面对班级课程设计进行审议,围绕集体教学、小组活动、区域游戏、一日生活、家长资源几个方面共同梳理课程框架,以整合的观念组织一日活动,形成详实的课程计划,使生态主题课程形成有机的系统;加强课程的跟踪与指导。通过每周一次的课程交流分享会,从活动中孩子们的状态、接下来开展活动的设想、采取的组织策略几个方面进行交流沟通,让教师互相在交流中了解不同课程实施方法的不同价值,保持自我反思过程,鼓励教师敢于破旧立新建构对自己和幼儿都有意义的活动;重视课程的观察记录与分享。把记录看作是一个过程,是课程活动的一部分,将幼儿的活动通过视频、图片、讲述等形式表达与再现,让孩子获得认同感,从而激励幼儿学习。另一方面记录的结果教师以课程故事、观察记录、学习故事等形式与同行、家长、幼儿分享,积累课程经验,建构对幼儿更有意义的生态主题课程。
总之,我们集众人之力,全方位、全覆盖,实现全园联动的格局,努力让生态主题课程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共同推进基于园内资源开展生态主题课程研究的广度、深度和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