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助式”角色游戏环境下 教师与幼儿巧互动
2017-05-09
自助式”角色游戏环境下 教师与幼儿巧互动
“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撰文指出,活动区材料开放式投放,指教师对材料的投放只作一个大致的规划,不需要对材料的具体玩法进行设计,幼儿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决定如何玩,材料结构化程度以非结构化和低结构化为主。“自助式”角色游戏正是这样一种开放式游戏,与以往的角色游戏不同,幼儿游戏的主题与情节常常是变化与生成的,可能游戏前半部幼儿正在玩娃娃家的游戏,后一刻又会渗入医院的游戏的情节;也可能前一组幼儿的“幼儿园”游戏情节是“上课”“吃饭”,而后一组幼儿的游戏情节则完全不同,变为“上兴趣班”“洗澡”。因此教师在与游戏中的幼儿互动时,如何在保持幼儿游戏本心的前提下,促其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其方式与侧重点与普通角色游戏开展方式略有不同,下文将从教师三个关注点入手进行阐述。
在“自助式”角色游戏环境中幼儿展开游戏的过程如下:
分析上述四个过程,在第一、二个阶段主要容易发生一些社会性问题,在第三、四个阶段是幼儿游戏发生的主体阶段,教师适时、适当地参与能够围绕“持续时间和精致度”起到正面的作用。但是File和Kintos(1993)发现,强烈偏向游戏认知方面的教师干预,会对游戏的社会性方面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游戏策略的使用时,应更加小心。因此教师在参与幼儿游戏的过程中的所有行为与语言应始终做到一点:分享自身作为一个“游戏者”的心情与游戏经验,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幼儿的游戏并影响他们。
(一)关注游戏构思,帮助幼儿生成独特的游戏脚本
在“自助式”角色游戏中,教师应更加关注幼儿的游戏故事,在每个幼儿特点和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生成非刻板化的独特的游戏脚本。
1.介入思路。
“自助式”角色游戏的环境创设让幼儿的游戏脚本都是不断生成的,因此在这过程中教师介入的思路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首先是放大亮点,巩固游戏新想法。当发现幼儿游戏中流畅地生成了新情节或是新的主题时,教师需要利用语言,如询问细节、赞赏;动作,如竖大拇指、点头;表情,如微笑等及时的赞扬,帮助幼儿提升自信心,巩固新的游戏想法。
其次是提示细节,提升游戏精致度。有时会发现该主题幼儿生活经验丰富,却忽视了一些有趣的游戏情节,教师可以提示生活中的细节,帮助幼儿回忆并生成游戏,提升游戏的精致程度。例如在全托幼儿园的洗澡情节中,教师简单提示“太冷了”,幼儿自然会立刻生成用毛巾包着娃娃并用吹风机给为娃娃吹头的细节。
三可抓住拐点,触发游戏生长点。幼儿游戏中有时会出现主题的转换,因为觉得玩过几次,对游戏情节的兴趣减弱,或是有个别幼儿提议结束上一个主题而大家都同意,这正是游戏的拐点,这时幼儿会进行一个简短的讨论,规划新的游戏主题,有时会有新的想法出现,一呼百应,这时教师只需旁观,但有时也会出现迟迟没有想法的现象,或是提议的游戏主题不够吸引幼儿,这时教师可以借用这样的机会提出建议,触发新的游戏生长点,如在木偶表演剧场游戏玩了三四次以后,在游戏中途幼儿提出不好玩了,想玩娃娃家的游戏,教师便提出建议:“去野餐吧!”一下子激发了幼儿的兴趣点,大家立刻行动起来,成为了新的游戏生长点,出现了“带野餐垫”“烤肉”“露营”等新的情节。
围绕三点介入思路,教师的介入行为能够变得更加有效。
2.介入身份:“快乐的旁观者”。
在以往的不同文献中都提到,教师在游戏中的参与身份或叫做“促进性角色”,有如下几种,包括旁观者、游戏同伴、游戏带头人、游戏支持者等。在“自助式”角色游戏中,教师可灵活使用以上不同的身份,但可以更多地使用“快乐的旁观者”这样的角色。这样的角色包含几个含义:(1)“旁观者”表示教师仍旧是观察者,并且保持和幼儿处于一种平行的关系。(2)“快乐”表达的是教师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具有游戏性的状态,这样的游戏状态能够生成一种轻松的游戏场,让幼儿的游戏不会拘谨、断顿并且会对善意的旁观者具有包容性。而且用这样一种游戏身份可以帮助教师使用灵活的转换身份,可进可退,退可以“旁观”“接受询问”,进可以“微笑”“点头”“语言建议”“扮演角色”等。
3.介入策略:“即进即退”。
“自助式”角色游戏的建构基于儿童的自主发展,为幼儿在游戏中留有更多自主的空间,因此在游戏中,教师介入的策略是“即进即退”,也就是说教师需要寻找游戏中的关键时机,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对幼儿的游戏产生影响,当激发与拓展了幼儿的思路后,教师即时地退出,给幼儿构思、商量、争论、探索的空间,让幼儿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脚本。
(二)关注场景建构,帮助幼儿利用材料实现游戏想法
在前文中提到“自助式”角色游戏的实践着眼点之一就是幼儿驾驭游戏材料的能力。幼儿的主动生成游戏想法并掌控游戏材料为我所用,这促进了幼儿的主体性的发展和自信心的提高,并且在对游戏材料的创造性使用,提高了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和心理的可塑性。而通过教师的支持,可以提高幼儿利用游戏材料的能力。
1.传递材料使用经验。
“自助式”角色游戏环境中的材料较为丰富,包括线索类游戏材料和想象类游戏材料,幼儿可以使用这些游戏材料进行两类创造性的使用,一种是建构,需要幼儿具有建构的技能;另外一种是替代,需要幼儿具有想象力和游戏经验。教师可以使用语言提示,激发幼儿的已有经验,例如“烧烤的菜好像都是串在长长的东西上面的,什么东西是长长的可以用呢?”这样的语言提示下,幼儿立刻从教室里寻找到长长的尺子、吸管、毛根等将“菜”串起来进行烧烤。还有动作示范。幼儿有时建构遇到困难,教师可以直接示范。例如幼儿需要为娃娃建一个洗澡间,需要使用垫子来拼搭,教师可以直接示范方法,下次幼儿需要拼搭烤箱、冰箱、护栏等都会运用这样的建构经验。
2.激励材料创新行为。
教师在游戏中观察到幼儿游戏材料的创新使用时,应及时在游戏时和游戏后给予激励,向幼儿表达自己的“惊喜”,并且即时地通过教师的身份去引起周围同伴的关注,给予强化,幼儿在此后的游戏中,便能够习惯地通过想象、替代、建构等行为实现自己的游戏想法,获得满足。例如在游戏中有幼儿使用保鲜膜筒替代了警棍,教师及时激励后,该幼儿在需要扫地的拖把、包饺子的擀面杖等的时候也使用了该游戏材料。
(三)关注游戏“冲突”,帮助幼儿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在个体成长和合作的过程中,冲突是发展性进程的源泉。 “自助式”角色游戏环境与规则,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产生“冲突”和“问题”的空间,包含了诸多社会交往的、探索等促幼儿发展的因素。在游戏中,教师应更加关注“冲突”及“问题”,分析其对幼儿的发展价值,筛选后通过以下策略帮助幼儿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1.抓住问题促思考。
“问题”“冲突”出现时,幼儿有时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有时会忽略问题,有时会采用求助教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此时教师应抓住问题,特别是注意观察幼儿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解个体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并判断“问题”及“冲突”对幼儿个体以及班级群体幼儿的意义,选择适当的方式回应。教师可以使用多种策略抛回“问题”,促使幼儿思考;可以使用描述性的语言帮助幼儿梳理“问题”的内容,并加深印象,引导幼儿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也可以使用角色身份“刁难”一下,帮助幼儿寻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还可以鼓励幼儿记录下自己的问题,并在游戏后聚焦讨论。长此以往,幼儿也有了敢于解决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
2.提供思路供选择。
当游戏中的“问题”由于幼儿认知、社会经验的限制,不能较好地解决时,游戏进程可能会停顿中断,或是浪费较多的时间,此时教师可为幼儿点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提供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幼儿选择。例如“娃娃家的姐姐”被老师叫走有事,家里只剩下一个“爸爸”在这里游戏,游戏中的“爸爸”非常不高兴,说没有人陪他玩,这是一个经常发生的情况,教师将问题抛回去后,还提供了两种思路的选择,最后幼儿选择进入其他游戏小组参加游戏,在以后的游戏中出现相同问题幼儿都能调动经验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在提供思路的过程中,也应该保持“分享”的态度,便于用最自然的方式影响幼儿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通过游戏中的互动与观察,再配合游戏后的分享,在“自助式”角色游戏环境下,幼儿的游戏经验不断丰富,自主性、灵活性、创造性不断提高,从而带来幼儿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