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标准探析
2017-05-09郑辉
郑辉
摘要: 从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现状出发,分析了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工作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以及原因,提出了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标準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工作关系到国家助学政策能否公平公正实施,成为广大家长、学生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以笔者的工作实际发现的问题为出发点,提出自己的一点经验和看法。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因
高职院校的经济困难学生,有些是从出生时家庭就比较贫困,有些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由于某些因素导致的后期贫困,根据以往接触的学生实际情况,大致可将经济困难学生形成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家庭人口众多
这种经济困难学生多出现在农村地区的家庭,学生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及兄弟姐妹一起生活,学生父母的收入情况一般,但需供养的人数较多,多个子女的教育支出也成为家庭的沉重负担。
(二)单亲家庭
单亲家庭包括父母离异和父母一方死亡两种情况。父母离异,学生跟随一方生活,由父母一方主要承担学生的相关费用,生活压力巨大。父母一方死亡的家庭,则出现一人工作,供养多人的情况,家庭经济状况会在学生父或母死亡后转贫。
(三)重大疾病
家庭中有人发生重大疾病,家庭收入绝大部分用作医疗费用,还会因此产生债务,并且后期恢复还需持续不断地投入较多费用,这容易导致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如果生病的是学生的父亲或母亲,则家庭又丧失一个主要劳动力,对家庭的打击巨大。
(四)特殊情况
一些特殊情况的家庭,如低保家庭、烈士家庭、农村五保户家庭等,属于经济困难家庭,这些家庭的孩子也属于经济困难学生。另外,如家庭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遇突发性事件,会导致学生家庭经济困难,也需要给予帮扶。
二、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工作的普遍性问题
从国家颁布助学政策以来,无数贫穷的学子完成了大学梦,经受过国家助学政策资助的学子走上工作岗位后努力工作,为国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国家助学政策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主要问题如下:
(一)家庭经济困难生材料的真实性问题
按照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程序,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首先审查学生提交的家庭经济困难生资料。大多数学生提供的材料真实有效,但是个别学生提供的资料就难以辨别真假。
比如学生提供的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也存在着大量的虚假情况。部分学生为了获得助学金,没有如实提供父母的真实收入情况,比如有的父母做生意年收入10几万元,学生穿的用的都是名牌甚至奢侈品,但学生在调查表上填写父母职业情况时是父母无业,年收入人均低于2000甚至更低,作为审核学生资料的老师无法确定学生家庭真实收入情况。
(二)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标准不统一问题
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工作中不仅不同地区认定标准不统一问题,还存在着学校、院系、班级标准不统一问题。
(三)主观因素的不确定性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的不科学性
各高校在进行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一般都遵循家庭经济困难生申请,班级或者院系认定小组审核资料,班级民主评议,院系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工作小组确定家庭经济困难生名单,上报学校进行最后公示的程序。这个程序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公平公正合理的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程序。但是每一个环节都存在人为主观的不确定因素。这些因素影响了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工作的公正性,将国家助学政策的公平公正性打了折扣。
(四)实地走访和调查难度大,无法完成家庭情况实地确认
在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中,最理想的办法是到家庭经济困难生家庭进行实地走访,全面调查家庭经济困难生所在家庭的生产生活情况,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学生家乡所在地离学校所在地较远,而且零散地分布在成千上万的村庄和城镇,老师进行家访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费用昂贵,实地一一进行调查访问不切合实际。如果采取电话家访,也无法保证电话家访的真实性。因此通过实地走访和电话调查问题很大,无法解决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工作的公平公正问题。
三、我系在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工作采取的办法
我们将申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生各项家庭条件分值化,例如孤儿多少分、单亲多少分评选过程应结合基本家庭经济状况、学习成绩、考勤、宿舍卫生、参加各项活动、同学认可度、任课教师认可度、学业导师评价等内容进行综合考察,并将各项内容进行加权,以百分制方式计算参选学生的分数,进行最终排名。下附相关表格:
参考文献:
[1] 黄建龙,陈雯.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思考[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 罗丽琳.高校贫困生多维资助模式的构建[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