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在宜兴均陶中的运用探究
2017-05-09王真真王安霞
王真真 王安霞
摘 要:江苏宜兴是陶瓷文化极为浓郁的地区。在这里,不仅有闻名于世的紫砂,还有历史悠久的均陶。而不管是紫砂还是均陶,均有着独特的地域特征。经过千百年的历史变更,宜兴已获得“名陶名器、天下无类”的至高赞誉。作为宜兴五朵金花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均陶是永不衰竭的艺术主题。而与其紧密联系的堆花工艺,也受到了世人的关注。特别是其艺术特色,早已成为艺术界研究的热点。基于此,本研究特地在宜兴均陶堆花工艺发展的历史基础上,整合前人研究,深入探讨了宜兴均陶堆花工艺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宜兴;均陶;堆花工艺;艺术特色
陶瓷是中国艺术界的一张名片,也是一个美学名词。它用精致细腻的外部形态及富有精神意义的艺术内涵,完美地实现了物质造型与人类审美心理的巧妙融合。作为陶瓷中的上品,均陶在拥有以上特性的基础上,还凭借其独具特色的“均釉”与“堆花”一举闻名世界。早期,均陶堆花并不称作堆花,而被称作均陶贴花,是陶工用不同于坯体的另类泥料,在陶器胚体上作出的精美細巧、不似浮雕却胜似浮雕装饰画作。它深刻地展现了陶工对民间生活的关注与热爱,表达了时下民间世人的生存生活乐趣。然而,均陶堆花并不是一日成型,一朝便得世人青睐的,它需要陶艺师长时间地进行自我磨练。当前,随着均陶艺术的日渐发展,均陶堆花类型也变得愈加丰富。
一、宜兴均陶堆花工艺的发展历史
宋代是宜兴均陶的萌芽期。在古老粗陶的基础上,变更传统釉料配方与烧窑工艺形成的新陶瓷品种即为均陶。此时,宜兴均陶并不热门。直至明朝,宜兴均陶才渐渐在民间流行。因当时制作均陶的瓦窑多在宜兴均山,故延称宜均陶器。在均陶出现之前,我国已有了堆花技法。早期的堆花技法主要以堆塑为主,经西晋、唐代变更,才有了更繁杂的亭台楼阁、人物、花鸟虫鱼、龟蛇狗等动物造型。因这个时期,陶胎多用红色,堆花釉色则多选用较简薄的棕黄色釉。到宋代后期,宜兴陶工发现白泥用于制作缸器的半浮雕图案颇为好看,便设计了半浮雕均陶堆花。然而,由于赭色釉太过粗糙,堆花光泽不鲜明。到了明朝初期,陶工装饰水平提升,均陶堆花的画面变得愈加工整,连陶器边框的纹饰也发展得愈加具有立体感。如烧制大容量的缸器时,陶工会在缸器表面堆贴菊花、莲花或梅花灯花卉,并堆贴茂盛的枝叶衬托。此时,釉彩也变得愈加莹润,完全不见宋时的堆砌粗糙现象。值得一提的是,明朝永乐年间,均陶陶工又发明了大拇指堆贴法,包括摊、撕、行、扰等,同时在此技法之上,陶工引入了竹片、木片等用于装饰加工的小工具。到清代时,宜兴均陶堆贴花艺术已至臻成熟,图案也从花卉、人物、飞禽走兽进一步延伸到了文字书法。但这并不是均陶堆花工艺的结束期。一直到80年代中期,我国的宜兴均陶堆花工艺都在发展,如半浮雕堆贴法、立体浮雕堆贴法就是新时期的创新工艺。它们的出现,使宜兴均陶堆花工艺有了时代特征。
二、宜兴均陶堆花工艺的艺术特色
(一)得天独厚的地域特色
江苏宜兴位于江浙皖三省交界的江苏南侧,竹、木、茶等堆花工具原料充足。同时,宜兴还是一个自然资源非常丰富的区域。据探测,宜兴有55处陶土矿,陶土资源储藏量是全国总陶土量的95%,且陶土类型多,不仅有白泥、甲泥,还有富饶的嫩泥。这给宜兴均陶堆花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装饰原料。更关键的是,丰富的陶土资源解决了均窑向其他窑口借泥浆粘贴装饰物的问题,使陶工直接用新泥浆便能通过大拇指将装饰物粘贴到陶器坯体上。因堆花泥浆多是颜色偏白的白泥,与胚体色泽相近,只要粘贴时控制好干湿度,胚体便不会开裂。由于制坯泥料适用于大件器物的制作,大大拓展了堆花装饰面,也为堆花艺人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二)风格亲民的民间特色
在宜兴均陶研制的早期,堆花装饰仅在粗陶器皿中存在。虽然画面不精致,但江南儒雅书倦韵味却颇为浓厚。这个时期,宜兴均陶器皿多为日常生活用品,如用于储水的大缸、用于装面食的面缸、祭祀专用火钵、酒坛等,因而其堆花也侧重于取材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由此均陶器皿深受世人青睐。相较于其他时期的宜兴均陶堆花,此时的均陶堆花可谓是最富有田园生活情调的,其展现了大拇指堆花工艺的新颖与精巧。
众所周知,宜兴均陶使用堆花装饰的目的是美化均陶器物,提高器物的审美价值,使其从传统的日常用品上升为民间美术品。著名的思想家高尔基就曾提出,陶工、油漆匠等,虽然都是手艺匠,但他们却用自己灵巧的双手打造出了令人赏心悦目的作品。作为劳动者中的一员,这些手工匠同时还担任着生活创造者的角色,因为他们更懂什么是劳动者想要的堆花装饰,从而在堆花技法不断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创作出更贴合世人需求的堆花。换言之,宜兴均陶工艺堆花的亲民特色,即是平民化。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日渐增强,艺术欣赏水平提升,陶瓷器皿销售竞争加大,我国宜兴均陶堆花装饰不得不紧跟潮流,贴合消费者需求,创作出各种契合消费心理、满足视觉美感需要的堆花装饰。如引入宜兴特色旅游景点、消费者喜爱人物、动物等作为装饰,从而使宜兴均陶最大程度地靠近消费者。
(三)均陶堆花纹样造型丰富
宜兴均陶堆花非常在意真情表达,因而画面或图案愈是能寄情求美,便愈能得到堆花师的青睐,被粘贴在均陶器皿上。直至现代,宜兴均陶堆花师都偏爱在生动情感上纳入富含吉祥意味的图例,以传达喜庆情意。常见的图例有:表达年年吉祥、喜庆有余的“鱼磐”;暗喻人之寿命绵长不断的“葫芦”;寓意喜上眉梢的喜鹊及繁盛的梅花;代表夫妻之间和睦相处的鸳鸯或者是荷花等。这些富有喜意的均陶堆花题材,是一种比平铺直叙更扣人心弦的元素,有力地打破了陶器表层画面的单调、寡淡状态,显著提升了均陶的审美价值与档次。这也是宜兴均陶堆花工艺最不可或缺的艺术特色。
宜兴均陶堆花师注重选用富有喜意的题材,并不代表其不注重其他纹样造型。恰恰相反,均陶堆花师深知不同环境器形门类对纹样造型的特殊需要。因而,在选择均陶堆花纹样时,均陶堆花师往往会非常重视去除与环境不符的累赘的东西,防止被自然景象的固定形象限制。总体而言,均陶堆花纹样造型有三种:一是对客观形象的写实还原。如传统牡丹花象征富贵荣华,均陶堆花师便运用枝叶茂盛、花朵丰满的牡丹;如喜鹊寓意好事来临,均陶堆花师便选择活泼跳跃的喜鹊。二是注重运用材料特性,实现虚构。均陶堆花师在选择花纹造型时,喜爱将美好的事物集中起来,并做大胆地简化或者是夸张变形,以创设全新的形象。如堆花工艺师选取叶子、花瓣等细节事物后,便运用艺术手法对其边缘实行外形规律化,再将其粘连在动物身上亦或是飞禽走兽的身上,进而强化陶器的生动性。又如,宜兴均陶堆花师将桃形小花或桃叶粘连在小牛、小马背部,以提升陶器的趣味;三是根据特定功能创设纹样造型。如制作僧人专用寿缸时,宜兴均陶堆花师会选用色泥在寿缸的八角抽角处粘贴“暗八仙”,并加上琪树瑶草等象征物,塑造布局合理、结构严谨、形象生动的堆花装饰,强化僧侣用器的专业性。
(四)别具一格的指法工艺
在探讨地域特色、民间特色时,已略有提及宜兴均陶堆花工艺的拇指法。事实上,宜兴均陶堆花工艺的指法有不少种类。然而不管哪一种指法,都离不开这几项工序的支持:以陶工的手指为笔,以陶器的缸胎为纸、以陶土泥为墨,深入掌握每种陶泥的特性。同时,各种指法必须善于处理图像的虚实关系,巧妙地将指法与色泥的虚与实、刚与柔、方与圆、曲与直、巧与拙、苍与秀、生与熟、粗与细融合为一体,并“和睦相处”。唯有如此,宜兴均陶堆花才能最自然地表現出它的意境与含义。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我国宜兴均陶堆花师傅已完全掌握了陶泥泥性与水墨丹青味融会贯通的大拇指堆技法,这是国际上绝无仅有的。灵动的大拇指堆技法,既满足了大笔的挥洒自如,又提高了小笔精雕细琢的便利性,有力地实现了堆花装饰的至趣意境。
从艺术特色分析的角度来看,均陶堆花的指法工艺是别具一格的。它不仅有摊法和撕法,还有扰法和挓法。正是这些指法的支持,才造就了如今均陶堆花装饰的特殊魅力。摊法在陶制行业又被称作“玉气”,主要指平摊已备好的陶泥,使之形成中间薄、周边厚的状态,让人一眼望去便感觉饱满均匀。这种摊泥功力并非一朝一夕能学会的,必须要倾注心血、花费时间钻研才能练就。撕法之“撕”,在宜兴当地是“哼”。据悉,若能将该指法练得炉火纯青,便能雕饰出最打动人心的装饰。然而,这种指法对速度、力度的要求非常高,唯有速度够快,才能装饰出露峰,速度恰到好处地缓慢,才能装饰出藏峰。同理,若力度过重,散峰便无法成型,力道过轻,聚峰无法合成。特别是粘黏云、水、风等自然事物时,必须要注重指法的多变,时时保持粗长厚薄等视觉感。扰法是均陶堆花的典型手法,主要用于打造造型夸张、图案精神富足的形象,以强化陶器的线条美与个性美,并深化陶器的抽象美和立体美。若扰法技术不娴熟,图案精神便难以精确展现,甚至会使花纹出现起毛、粗糙等缺陷,大大弱化陶器的立体感。因此,所有均陶堆花师在学习技法时,老师傅都会对其快慢、顿挫、轻重手法进行耐心教导。挓法最关键的工具是大拇指。在操作过程中,挓法主要依靠大拇指将大团泥料一点点向四周展开,并来回运动,使泥料变得更加光滑均匀,光泽感更强。如大叶片、高山等形象,便需要用挓法来粘帖。未来,伴随着均陶制作技术不断创新发展,宜兴均陶堆花工艺或将进一步完善。
三、结 语
在我国,宜兴均陶堆花工艺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传统技术,是广大均陶工艺师为满足消费者视觉需要、情感需求而创设的工艺形式。它的出现与发展,在塑造与强化陶器表面形象的同时,提高了我国民间陶艺的水平,增强了我国陶瓷器皿的国际竞争力。因此,作为现代宜兴均陶堆花工艺的继承人,我们有必要在总结前人技艺的基础上,吸收各国陶瓷装饰风格与造型手法,取长补短,开拓创新,从而推动我国陶瓷堆花工艺的进一步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指尖上的舞者——赏韩小虎陶艺[J].江苏陶瓷,2016,(03):1-2.
[2]朱峰海.浅谈宜兴均陶堆花工艺[J].佛山陶瓷,2015,(02):72-73.
[3]杨俊五.彩缤纷的均釉艺术[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5,(03):100.
[4]杨俊.浅析均陶堆花的技艺和发展创新[J].佛山陶瓷,2014,(02):48-49.
作者单位:
王真真,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江苏省无锡市少年宫。
王安霞,江南大学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