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课堂要引导学生灵活地学习

2017-05-09冯国鹏

速读·下旬 2016年10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学生

冯国鹏

摘 要:数学这门学科比较抽象,课堂上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实际,设计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灵活地去学。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励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还要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让新理念武装我们的头脑,用于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数学课堂;学生;灵活地学

新课程实施以来,它不断地冲击着传统的课堂教学,促使广大教育工作者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的课程改革。同时也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新课程倡导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个人的成长。《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有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自主学习。根据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现谈一点本人的做法。

一、启发诱导,让学生自己去学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创设各种条件,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自己去发现问题,去探求新知识。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索机会,这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关键,也是充分发挥教师课堂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落脚点。如:我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用已学过的“分数的基本性质”去发现新知识。教学时,我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举例说明。学生举出了1/2=2/4=3/6,教师启发引导,你能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把上式写成比的形式吗?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很快写出了1:2=2:4=3:6,这时,教师把写出的连比输到一体机上,引导学生从左往右看,比的前项、后项有什么变化?你还发现了什么?什么是不变的?请同学们再从右往左看。学生联系分数的基本性质轻松地总结出了比的基本性质。在这里教师只起了启发、引导的作用,学生自主的发现了规律,轻松的学到了知识。

二、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学

“动手操作过程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教师要创造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创设让学生参与操作活动的环境,多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多给学生一点自由,学生就会在‘动中感知,在‘动中领悟,在‘动中发挥创新的潜能。”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在交流中学生通过互相帮助、分工合作、互相激励来促进彼此的学习,形成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是他们通过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了交流,增强了合作意识。“教师要尽可能地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树立一种以活动促探索的新型教学观,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多让学生在操作中观察、类比、想象,从而使学生的动手操作成为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创新能力的源泉。”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时,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硬纸,把它分成若干等分,剪开后,用这些近视等腰三角形的小纸片拼一拼,看能拼成什么图形,你能想办法算出它的面积来吗?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马上行动起来了,有的用量角器等分圆周,有的把等分的圆周用剪刀剪开,有的拼图,大家互相讨论交流,积极寻找圆面积的算法。由于大家出主意想办法,很快小组同学就拿出了各自的方法,交流时同学们发现有的把圆周等分成16份,有的把圆周等分成32份,有的把圆周等分成48份……大家都拼成了近视长方形,并且把圆周等分的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合作交流得出了结论。人人都参与到学习中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了圆面积的求法。又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先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获得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接着让学生分组交流,进行讨论。学生在实践中轻松的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通过直观操作,提高了能力。因此,我认为,数学课堂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寻求新知,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探索中学会参与,学会合作,学会选择。

三、质疑问难,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探索总是和问题连接在一起,问题即是探索的起点,又是探索的动力。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以疑点激发学生去探究,从而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增长能力。

学生学习的过程,即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合理的提出一些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完全必要的。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里“脚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时,让学生拿出自制活动角操作,并思考下列问题:

(1)要使活动角变大,怎么办?边有变化吗?

(2)要使活动角变小,怎么办?边有变化吗?

(3)把角的两边剪短、接长,看一看,角有什么变化。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得出了“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的结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学到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又会使学生对数学这门抽象的学科产生喜欢感。又如我在教学《计算圆环的面积》时,让学生课前用硬纸每人制作一个大圆半径是15厘米,小圆半径是10厘米的圆环学具。(大小圆分别用两种不同的彩纸沾贴,有一处连接在一起。)课堂上,教师先拿出自己制作的放大教具让学生观察,提问:这是个怎样的图形?图中给了那些已知条件?圆环的面积该怎样求呢?你能想出几种算法?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分组讨论。前两个问题学生一看就会,后两个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分析推理、合作交流,很快有了答案,就是圓环的面积等于大圆面积与小圆面积之差。课堂上,教师要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积极引导学生灵活地去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亲历建构过程,引导自主去学

传统的数学教学重结果,轻过程,学生不需要自主探索,只要认真听讲和记忆。这种教学方法排斥了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的思考性。而新课程强调的则是:数学学习必须重视建构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的探索经历成为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创造。教师要把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多开展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

参考文献:

[1]刘建祥.创设条件 注重启发[J].小学教学研究,2006(08).

[2]杨志现.数学学习的三种探索[J].小学教学研究,2006(08).

猜你喜欢

数学课堂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学生写话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简谈数学课堂中的启发式教学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