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视角下中国青年文化的转变

2017-05-09宋佳奇

青年时代 2017年9期
关键词:主体性

宋佳奇

摘 要:间隔年传入中国对于青年文化是一个文化重塑的过程,体现出中国青年主体性日益觉醒、青年文化由单一性向多元性转变、全球公民意识觉醒,这些转变对中国社会的文化反哺、促进文化融合、提高国际影响力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间隔年;青年文化;主体性

一、引言

间隔年(Gap year)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是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非正规教育现象,它可以指任何一段为期3到24个月的时间间隔期,以旅行、做义工等形式暂时摆脱日常生活、学习、培训和工作的重复繁杂的轨道[1]。 “间隔”具有“停顿”之意,间隔年旅行以学习和成长为目标,通过行走来感受爱与责任,为更好地回归做准备。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加入“间隔年”的队伍。间隔年不仅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更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为人们所接受。

二、全球化影响下中国青年文化的转变

(一)青年主体性的觉醒

中国的青少年从小到大一般都是在父母的安排下,循规蹈矩沿着既定路线学习、生活。大多数的中国家长鼓励子女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远超过鼓励子女去创业、冒险。除此之外,中国“标准答案式”的教育压制了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青少年缺少质疑、冒险和创新精神。

间隔年的传入为中国青年避免盲目,发挥主体性和主动性提供了一个机会。新的生活方式让青年人能够独自面对困难,解决问题。正如受访者所说:“可能每个人性格里或多或少都有些叛逆的成分和对不同生活方式的追求吧。”间隔年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即使出现了某些问题,也给予人们调整和完善的空间,这对于人的社会化是十分有利的。

有人说“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但是也有人认为“间隔不是‘诗和远方,而是为了更好地‘苟且”。支教一年回来的受访者表示:“这一年对我来说是一种角色的转换,我发现我变得更不自私了。”间隔年是一种积极探索自我的途径,短暂的离开是为了更好的回归。

(二)单一性向多元性转变

传统的青年文化多是依赖由成人主导的社会文化,而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青年文化一方面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体现出一种跨文化适应。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留下了太多的经典,中医、书法、武术、茶道等。间隔年为中国青年提供了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一名对中医感兴趣的美学研究生表示:“因为入门太迟,我转而学习养生文化,毕业后加入了一个中医研究项目,间隔年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而跨文化适应是个体在异域环境下对当地文化的协调能力、接纳能力以及整合能力的体现,其中既含有對己文化的自觉秉承和自觉坚守,也有对异文化的自觉磨合和自觉扬弃[2]。选择以出国旅行或者国际义工形式进行间隔年,备受中国青年青睐。虽然国与国、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差异使人们相互区别,但共同的人性则弥合了这种差异,这就是一种跨文化适应与融合。

(三)全球公民意识的觉醒

“全球公民意识”主张公民应该具有宽广博爱的胸怀,具备全球意识,关心整个世界范围内存在的问题。全球公民意识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它坚信行动可以带来实质改变。

鲁迅曾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在全球化背景下,这种通过支教、社区服务工作等的间隔年活动,是中国青年以实际行动为世界贡献力量的具体表现,体现了中国青年的全球公民意识觉醒。

三、青年文化转变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中国青年文化的转变是全球化影响之下的一种必然趋势,这样的青年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方面体现在文化反哺。文化反哺是反向社会化的过程,是传统受教育者向教育者传授社会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化过程,其实质是青少年文化对成人文化的积极主动的影响[3]。

当代中国青年文化不仅是青年人的文化,更是年轻的文化。青年人对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的追求也影响着上一代人对于人生的思考。在间隔年旅行的影响之下,甚至有退休后兴致勃勃参与间隔年的“银发”间隔族。这样的文化反哺有利于缓和代际隔阂,使上一代人接纳青年文化,增加代际间的相互理解与认同。

另一方面体现在跨文化传播与融合。间隔年旅行加强了青年国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加深对彼此的了解,形成一种良性互动、互通有无的关系,促进文化多元化发展。青年群体不仅学习着跨文化适应,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也起到了跨文化传播的作用。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能够使中国青年在面对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时做到宽容和理解,尊重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尊严。这种全球性思维对于培养中国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为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陈艳萍.国外高等教育中“间隔年”的缘起、发展与意义[J].现代教育学学,2014(09):77-80+100.

[2]敖成兵.间隔年视域下的中国青年对外文化传播论析[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5(4):59-64.

[3]周晓虹.试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反哺意义[J].青年研究,1988(11):22-26.

猜你喜欢

主体性
浅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教学创新研究
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陶行知“六大解放”之快乐游戏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