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隋唐时期敦煌壁画的造型艺术美
2017-05-09彭婷
彭婷
摘 要:通过品读敦煌石窟中的部分壁画作品,对隋唐敦煌壁画的造型特点和造型艺术之美进行分析与思考,进一步挖掘研究其历史价值、传统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敦煌壁画中的各类造型超凡脱俗,充分体现了古代艺术家们的艺术智慧,他们能把自然形象艺术化地再现,他们笔下的形象古朴自然、传神写照、夸张有度、生动有趣。艺术家们通过壁画这种独特的视觉艺术的表达、造型的具象与抽象的巧妙结合,非常有利于我们当今从艺者观摩、思考与借鉴。
关键词:隋唐;敦煌壁画;造型;艺术美
一、隋代敦煌壁画的造型特点
如果说北朝时期以西魏为代表典型地展示了异域风采并同时汲取中原营养而形成独特风格,从而形成敦煌石窟艺术第一个高峰的话,从前留下的异域风味为借鉴,从敦煌本地多元文化为特色,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敦煌风格,隋唐两代则以一种更加单纯而明朗的阳光形象呈现于世人眼前,它欢乐有力,率真,自信,雄健而彬彬有礼。隋代时期改变了北魏形成的秀骨清像和此前的原始气息,绘画手法写实细腻,生活气息浓厚。追求雍容的气度,创造了民族化的形象并走向世俗化,向唐代富丽绚烂之极的艺术过渡。
隋代是只有38年的短暂王朝(公元581-618年),但却在莫高窟开凿了大量石窟,至今仍遗留着95个窟。隋代壁画从内容上看并没有什么新的东西,但在表现手法上却显露出豪放和清新的视觉冲击力。壁画内容开始由早期佛传与本生故事,姻缘故事等有所保留的基础上渐趋减少,而以各种形式的经变画。特点:用线比较疏放而不失逸气,用色大胆而不失个性,形成了华丽而又细腻的画风。吸收了中原敷金彩,重青绿,间朱赭的特色。
如第305窟中的《东王公和西王母》①壁画中,画面表现出像阵风疾驰的场景。云车在空中急速飞逝而过、随车前的飞天与神怪也在急速中飞行、空中飞舞的花朵、还有飞天的飘带和飞扬的青色旗帜都朝着同一方向起舞,体现了线条的飘逸之感。画面的青灰色和蓝灰色与黄色及土黄色的对比,给人以强烈之中又带轻快的感觉。这种气势磅礴而轻快的形式以及色彩简洁却表现出强烈的效果,明显地不同于北魏和西魏时期的简洁与夸张。
隋代的壁画正在脱离南北朝时期的质朴粗犷气息,朝着更加灿烂绚丽的方向过渡和发展。同时,在壁画中也表现出细致与清新的美好情怀。如420窟中的《群鸟听法》②, 描写的是法华经变二十八品其中的一品: 释迦在枝叶茂盛柳荫下盘膝而坐,几位菩萨和信徒随后站立,群鸟围座于四周聆听佛经。远处的水鸟成双成对在塘中停止了游动,枝头上的蝉儿也停止了鸣唱,荷塘的花蕾从水里露出头来,似乎一切都在倾心聆听之中。画面如同暴风雨过后的晴天,那样清新,画中的形象宛如荷塘水中的荷花,如此挺秀。
二、唐代敦煌壁画的造型特点
唐代前期壁画在构图上不断创新,打破了“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格局,以鸟瞰式或散点透视营构了题材多样、气势磅礴的经变画,寓装饰性于空间感,内容丰富、结构复杂,人与景物关系也逐步合理。唐代流行兰叶描,中锋探写,圆润、丰满、汗厚,外柔而内刚。 绚丽多彩,场面恢宏。佛教的经变很多,经变题材的选择和经变画的表现,与当时佛教净土宗信仰的广泛流行是密切相关的。
最为夺目的则属敦煌莫高窟中唐第112窟中的《观无量寿经变》③“反弹琵琶”,图中人物形象十分优美,身姿律动性强,肌肤如雪,似有弹性,丰腴娇好,修眉细眼,神情专注,舞者左手高扬按弦,右手反抬拨弦,富有质感的纤腰与丰隆的胸,臂形成画面的中心构成标准的“三围”起伏曲线,左足踏地,右足吸腿反弹,足弓与大趾应和跳动,仿佛能感觉到神经与肌肉之间形成的张力,图像线条流畅,色彩和谐,画面充满了韵律与动感,活脱脱一个唐代宫廷中绝美的舞伎,从这幅美轮美奂的“反弹琵琶”舞姿图上,我们不再觉得肉身的沉重,同样也感觉不到地球引力,只体验到肉身与地球的同步运行之妙,这正是大唐乐舞的真实写照。从画面的色彩、色调上来看,盛唐时期多用青绿、朱砂加强冷暖色的对比,画面显得鲜艳华丽,中唐时期大量使用土红、土黄和赭石的同类色,画面给人以温和平静之感。
这一时期的壁画在人物造型上充分掌握了“骨法用笔”的奥秘,注意了骨与肉的有机结合,用笔精细,形象丰富.人物的动态更加生动,线描造型的表现力大大提高,兰叶描勾勒的形态,粗壮者挺拔有力,精细者委婉柔丽,在表现物体质感上各极其妙。土红线作为人物的定型线已经成为吐蕃时期线描的特点。色彩不如前期丰富,但有两种不同情趣的色调:一种以白壁为底,青绿为主,色调清新淡雅;另一种以土色为底,朱、赭稍重,色调浑厚温润。人物造型越加严谨精细,所以,人物形象的风采颇有“襟怀旷达”、“深思飞扬”之感。
总之,唐代的敦煌壁画其数之多、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艺术技巧之精湛是整个敦煌壁画发展的顶峰时期。同时,也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民族关系、宗教史、艺术史等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形象资料,究唐代的敦煌壁画对于我们研究整个敦煌壁画艺术,乃至于理解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对外交流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敦煌壁画的造型艺术美
敦煌壁画中的线描是造型的基础,无论是线描的表现力、节奏韵律、装饰趣味,还是线描组合关系和艺术技巧,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壁画中每一条线,都在追求着最大限度的表现性作用。
敦煌壁画中精彩的大量线条的运用,也是画面具有装饰意味的重要原因。线条在重彩绘画中主要起到造型的作用,敦煌壁画中富有表现力的线条,不仅描绘了壁画中的佛、菩薩神态以及故事情节,并且作为连接色块与色块之间的媒介,使富有变化的各种色彩之间产生了一种微妙的联系,让画面既丰富又统一。这种墨线与色彩的巧妙结合,使画面具有一种强烈的装饰性趣味。敦煌壁画的线分轮廓线和提神线两种:赋色前勾轮廓线,赋色后再勾提神线。这种黑色或土红色的勾边,使线条与色彩之间相互呼应,产生一种微妙的联系,使色彩协调有序而富于装饰性。
线描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最基本最具特色的造型手段。中国各种不同类型的传统绘画形式,线描的表现都因所用材料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韵味。线描作为造型的主要手段,它不依赖色彩、明暗等表现手法,而仅以变化多端的线形,来表现物象的形体结构、体积、质量、空间及运动感。线描在壁画造型中的灵活运用以及线描与色彩之间的关系等,都充分体现了线描所特有的审美价值、形式美感及艺术魅力,同时也表明了线描在敦煌壁画中的重要性。
四、结语
敦煌壁画的艺术形式深深地影响着整个世界美术,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无不以它为艺术经典,无不以它为艺术殿堂,对它敬仰和崇拜。结合当下艺术思潮,以力求创新和全新的色、线、形相交融的现代中国色彩绘画的新面貌展现于当今世人面前。
关于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我们还不能在短时间内作出妥切的结论。但是,对敦煌壁画的艺术研究,却进一步充实我国的绘画史。 值得我们从各领域的不同专业、不同角度、全方位去研究,能更早地、全面地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把它的辉煌完全展现,供后人去品读、研究和借鉴,促使社会相关领域的研究发展。我们广大从艺者更要以敦煌艺术为契机,与时俱进、传承创新,来创造出当代艺术的辉煌,共同缔造我国绘画史上更加灿烂的明天。
注释:①参见敦煌研究院编:《中国美术全集·敦煌壁画》上册,上海美术出版社,1985,第165页.
②参见敦煌研究院编:《中国美术全集·敦煌壁画》上册,上海美术出版社,1985,第179页.
③参见敦煌研究院编:《中国美术全集·敦煌壁画》上册,上海美术出版社,1985,第12页.
参考文献:
[1]《敦煌宝藏》(王惠民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2]《中国绘画断代史 .魏晋南北朝绘画》(陈绶祥著, 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3]《敦煌壁画与中国画色彩》(周大正著,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