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新技术企业的关系管理能力对合作创新方式的作用机制研究综述及展望

2017-05-09王玉邓艳宾

现代管理科学 2017年5期

王玉 邓艳宾

摘要:在我国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创新的过程中,企业的创新网络环境变得日益复杂,企业的关系管理能力对合作创新方式的影响和作用机制迫切需要深入研究。文章回顾了网络关系的形成、关系管理能力概念和研究维度相关研究文献,对不同类型的合作创新方式进行了梳理,归纳了相关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最后展望了未来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和领域。

关键词:创新网络;关系管理能力;合作创新

一、 引言

根据我国《中国制造2025》规划,我国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是创新,目标是到2025年中国力争进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列。随着日益增加的创新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科技和产业进步的过程中,仅仅依靠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自我创新变得越来越困难。高新技术企业为了取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开始开展合作创新(Escribano et al.,2009),使合作创新不再是简单、孤立的过程,创新网络已经是企业创新的新趋势(钱锡红等,2010)。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之间的各种合作创新每年都在以不低于25%的速度增长,60%以上的日本企业对企业外部的创新资源高度依赖,50%以上的澳大利亚企业与外部的技术研发资源合作(闫莹,2010)。

在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创新的实践中,由于网络成员自身资源不同、文化各异,创新网络并不能保证成员企业必然获取、吸收到有用知识,更不能保证他们的合作创新必然成功。尤其是在不同类型的合作创新方式中,企业不知道该如何主动管理自身所处的创新网络关系资源,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创新成本,影响了合作创新方式及创新能力的提高。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二、 关系管理能力的概念和研究维度

1. 网络关系的形成。国内外很多学者从交易成本、资源互补、知识利用等角度研究网络关系的形成。在国外,Dyer等(1998)研究提出,网络关系源于网络成员之间持续的交流、沟通与创造,它在资源要素市场无法买卖,能够为成员企业创造稳定的竞争优势。Acha等(2005)认为,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技术创新具有系统性,集成和整合了创新网络中成员的相关技术创新的成果。Capaldo(2007)认为,企业具有网络位置和资源条件优势,充分整合与创新网络内其他成员的关系,把这些组织的创新成果进行吸收、汇聚,有利于培育和增强企业的创新成果。

很多研究结果表明,企业间积极与能够提供资源、生产、技术和营销等多方面支持的企业或其他组织建立创新网络中的合作创新关系(Narula & Hagedoorn,1999)。

在国内,许庆瑞(2007)提出,网络技术创新要求企业关注和重视创新网络成员的相互联结关系,特别是和关键核心组织的关系,并且突出企业和核心成员的互动关系。党兴华等(2011)提出,系统化的技术创新日益复杂,不同领域的不同组织互相交流、联系的依赖性越来越重要。企业为了合作组织技术创新项目,与创新网络成员之间共同合作,获得一些重要的技术、信息或资源,其在专业分工的基础上建立了企业创新网络关系。潘松挺(2009)与谢洪明等(2012)通过研究提出,网络关系是企业内部组织和外部市场单位之间的一种混合交易方式,是创新网络内的企业、高校、科研结构、中介等不同组织之间技术交换、传递和资源互通的关系综合。在创新网络中的企业,利用网络搭建知识互补、专业分工的网络化合作创新关系,从而取得所需的资源要素、改善市场竞争的能力和地位。

网络关系是产业升级和企业成功创新的一个重要关键影响因素。网络成员企业信任、尊重和友谊关系的建立能够促进相互学习(Kale et al.,2000),促进缄默知识的转移(Collins & Hitt,2006),推进网络成员间频繁紧密的互动和学习,提升创新网络内成员之间的知识溢出和组织间的学习效应。网络关系还能够形成网络成员共同的行为规范,增强知识转移(Simonin,1999)和促进网络成员协作。

2. 关系管理能力概念研究。随着企业外部创新网络的日益发展,竞争程度增加,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和重视关系管理能力(Hansson,1987;Eliasson,1990;Hagedoorn etal.,2006;任胜钢,2010)。Hansson(1987)最早在理论研究中提出,企业对网络关系的管理技巧和成效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有的企业管理稳健,有的企业管理简单。Ritter(2003)认为,关系管理能力是企业利用、控制、开发各种外部的网络成员的管理能力;该能力协调不同的网络成员,发挥信息、位置优势,使得企业避免进入冲突困境(Ritter,2000)。Lorenz等(1999)提出,关系管理能力重点基于成员组合、知识吸收和成员协调,促进企业和网络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Anand等(2000)提出,关系管理能力直接影响了创新网络的建立、维护和发展,对各个组织和成员具有重要的联结作用。企业加强关系管理能力,通过交流、协调等,以达到成员合作、技术创新的目的。Lechner(2003)认为,关系管理能力是寻找、挑选合适的合作成员,并建立、维护、管理创新网络关系的能力。Hagedoorn等(2006)对关系管理能力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提出关系管理能力主要是基于创新效率,有助于企业选择、配置合作伙伴成员。

在国内,徐金發等(2001)认为关系管理能力就是管理企业内外部网络关系的能力。任胜钢(2010)认为,关系管理能力是对创新网络的建立、优化和协调。赵爽和肖洪钧(2010)认为,关系管理能力包含管理关系强度、关系质量和关系稳定性,投资、管理和利用创新网络内的每个成员伙伴。高良谋等(2010)认为,关系管理能力是在企业创新网络中,企业管理和其他合作伙伴成员因合作创新而产生的机会主义、沟通、协调等问题的能力。曾伏娥和严萍(2010)认为,关系管理能力就是企业通过与创新网络内的成员进行活动,获取外部资源并整合内部资源以提升竞争优势的能力。

综述以上众多学者的观点,尽管很多学者对于关系管理能力的认识和观点不同,但是他们大都把构建、交流、沟通和协调、管理作为网络关系能力的主要构成。本研究重点关注了关系管理能力的两个内涵构成:一是网络资源本身并不会对创新网络成员产生额外的价值,是与企业相关的静态因素。企业只有在管理网络关系、整合利用各类技术、知识等外部资源的过程中,才能够有效激活网络资源的价值。二是企业的关系管理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了创新网络内的资源能够为企业提供价值。

3. 关系管理能力的研究维度。在创新网络情境下,国内外的学者主要从关系管理能力的层次和执行两个视角进行了划分。在关系管理能力的层次方面,Moller和Halinen(1999)认为关系管理能力包括产业网络、企业、关系集和单一关系等层次的管理。方刚(2011)认为网络规划、网络配置和占位是关系管理能力的内容。还有一些学者侧重微观角度,重点研究企业网络执行中的能力。Ritter等(2003)提出了资质条件和任务执行两个方面的内容,资质条件是执行任务的前提,任务执行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提高资质条件。

到目前为止,学者们对关系管理能力的构成维度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在上述不同视角、不同理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关系管理能力的构成维度需要遵循以下三点:第一,基于关系管理能力基础性的能力。基础性能力是最基本的,是与创新网络内建立合作创新关系的基础;第二,考虑建立在基础性能力之上的拓展性能力,很多学者把协调、沟通、互动和冲突处理作为网络关系能力构成的重要要素(Eisenhardt & Martin,2000),强调合同治理、协调管理等(Schreiner & Corsten,2004);第三,考虑从竞争、合作等不同角度研究关系管理能力的构成。企业在创新网络中的合作伙伴各种各样(Capaldo,2007),关系类型广泛,从联盟合作、竞争到竞合并存。

三、 合作创新方式研究

1. 合作创新方式的不同划分。以Hagedoorn为代表的国内外学者研究企业创新领域的技术和研发合作,重点关注合作创新方式。傅家骥(1995)认为,合作创新就是企业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等其他组织之间共同创新的行为。蒋子军(2008)则认为,从20世纪末开始,在企业技术创新成本日益增长和复杂化背景下,企业逐步与高校、科研院所及其他组织合作创新。

国内外学者各自从不同视角对合作创新方式进行了划分,目前还没有就统一的划分标准达成共识。综合来看,合作创新方式能够通过合作关系的成员维度、组织结构维度和合作内容维度来进行划分。成员维度基于合作伙伴的不同类型,组织结构维度则着眼于关系紧密度、治理结构、持续时间等创新网络成员间关系的特征,合作内容维度则包括探索式、利用式。

在合作成员维度方面,熊励等(2011)按照不同性质的合作成员,将合作创新分为产学研横向合作创新与产业链纵向合作创新。依据合作创新的成员是否有政府参与,李纪珍(2011)把合作创新划分为企业主导、政企协同和政府主导创新。

在组织结构维度方面,Koza等(1998)从合作的目的(技术探索、技术应用)出发,将合作创新分为股权合作、网络联盟、许可、特许四大类。罗炜等(2001)依据在合作创新中是否涉及到产权,把合作创新划分为产权与非产权合作创新。按照网络组织,朱桂龙等(2003)提出,合作创新包括一体化合作、技术协作和契约合作。

在合作内容维度方面,合作创新方式划分为探索式合作创新方式和利用式合作创新方式。Huizingh(2011)提出,跨企业、跨领域的探索式和利用式合作创新是合作创新的研究重点。Arnold等(2011)提出,探索式合作创新和利用式合作创新是企业配置创新资源的两种基本行为,从两种角度提供了企业创新的来源,探索式合作创新强调开拓和利用新技术或资源,利用式合作创新强调挖掘和利用已有技术或资源。杨德森等(2003)提出,探索式合作创新是企业主要围绕其未开拓的新业务领域,和其他创新伙伴进行的合作创新的行为。企业在创新网络内的合作伙伴从事差异的业务领域、拥有不同的技术资源,其通过合作创新就会获得全新的知识、崭新的视角。利用式合作创新是企业重点围绕已经涉及的现有业务领域,和其他创新伙伴进行的合作创新的行为,目的是和其他组织共同深入地开发和利用企业相关已有领域内的技术或产品。

高新技术产业是中国制造2025和中国十三五发展规划重点推动的领域,企业技术含量较高、技术变化快和技术创新密集,产品较为复杂。这些企业为了获取竞争优势、适应市场变化,必须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寻求发展(Eisenhardt & Graebner,2007)。企业为了确保短期发展需要深化和升级现有的技术模式,又要实现长期发展以探索新的技术模式。探索式与利用式创新是企业创新行为的两个关键内容(Yalcinkaya et al.,2007),更能够突出企业在合作创新行为方面的主动性和战略性。因此,本研究提出,合作创新方式包括探索式合作创新和利用式合作创新。

2. 探索式合作创新与利用式合作创新。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的概念由March(1991)第一次提出。March认为,探索式创新就是搜寻、探索、新发现创新相关的活动,而利用式创新就是基于原有技术,与创新效率相关的活动。在此概念的基础上,众多学者们从不同的理论和视角对探索式合作创新和利用式合作创新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产生了很多相近和衍生的理论概念,例如按照战略导向的不同分为探索式战略与利用式战略。根据不同的学习类型划分为探索式和利用式学习,根据企业不同的能力划分为探索式和利用式能力,根据不同的发展动机划分为探索式和利用式网络(彭新敏2009)。

在本文中,利用式合作创新强调企业立于现有的核心技术,通过合作对已有产品或工艺进行改进与调整(Tushman & Clark,1986)。利用式合作创新是组织提炼、开发已有的技术、知识,整理合并外部的知识,进行已有知识、技术的开发、价值再造,突出了企业现有技术、知识的有效整合和集成、提升。通过利用式合作创新,企业能够实现已有技术、知识的更新、重构,从而达到技术、知识的价值再造的目标。例如上海电气与日本发那科在2007年合作,组建了上海发那科公司,并且成立了技术中心。日本发那科在1956年成立,从1974年开始在国际上对机器人进行研發生产,目前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70%,成为全球数控系统行业的世界首位。上海电气与日本发那科经过对机器人技术的不断投入和利用式创新,通过在性能、外观、动力系统等方面的改进,机器人的产品系列已经超过了240多种,服务生产环节涉及各个链条,覆盖装配、搬运、铸造、喷涂等,应用领域也涵盖了塑料电子、加工制造、健康食品、机械加工、汽车装备等多个领域。探索式合作创新就是企业获得在技术、工艺、产品等领域外的新技术、新知识的行为,强调企业与创新网络成员吸收新技术、知识获取新资源。企业通过探索式合作创新,有效整合、融合外部技术和内部知识,创新创造新技术。例如智能汽车相对于电动汽车、燃油汽车,3D打印相对于传统打印,数字摄像相对于传统摄像。

四、 关系管理能力对合作创新方式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国内外学者重点从外部环境、组织结构、企业领导、发展战略、吸收能力和网络结构等方面入手,对探索式合作创新和利用式合作创新两类合作创新方式的前因变量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例如,李忆和司有和(2008)认为,有利于启发、执行创新的组织结构,对探索式合作创新和利用式合作创新起到正向促进作用。Jansen和Volberda(2005)从组织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角度探讨它们对探索式合作创新和利用式合作创新的影响。我国学者王耀德和李俊华(2012)强调,战略导向是推动企业实现探索式合作创新和利用式合作创新的关键因素之一。Bosch和Volberda(2005)把吸收能力划分为现实和潜在吸收能力,对企业的吸收能力与探索式、利用式创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是本文在对已有的研究文獻和成果进行梳理时发现,在探索式合作创新和利用式合作创新两类合作创新方式的前因影响因素中,较少有关注关系管理能力这个变量。

五、 未来研究展望

在国际和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和技术日新月异变化的时代,对企业网络关系管理和合作创新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多的企业和研究人员更加关注和重视关系管理能力的提升、合作创新方式的选择,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重要性尤为突出。因此,在创新网络中研究新形势下关系管理能力和合作创新方式的关系将成为管理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方向之一,将为创建、配置和整合创新网络中的伙伴关系开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可以合理预见,未来的研究将把关系管理能力和合作创新方式进行有机结合,深入分析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一是重点关注从社会资本、组织学习、网络权力、信任、认知模式等方面分析关系管理能力对合作创新方式的影响机理;二是重点研究在创新网络中网络位置、网络密度、结构洞等不同网络结构情境下关系管理能力对两种不同合作创新方式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 钱锡红,杨永福,徐万里.企业网络位置、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一个交互效应模型[J].管理世界,2010,(5):118-129.

[2] Capaldo A.Network Structure and Innovation:The Leveraging of a Dual Network as A Distinctive Relational Capabilit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28(6):585-608.

[3] 任胜钢,孙丽苹.企业网络能力结构的测度及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0,13(1):69-80.

[4] 曾伏娥,严萍.“新竞争”环境下企业关系能力的决定与影响:组织间合作战略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0,272(11):87-97.

[5] 李忆,司有和.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与绩效:战略和环境的影响[J].南开管理评论,2008,11(5):4-12.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重大课题(项目号:14ZDA021)。

作者简介:王玉(1953-),女,汉族,浙江省宁波市人,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邓艳宾(1978-),男,汉族,河南省安阳市人,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组织与战略管理。

收稿日期:2017-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