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居的设计智慧
2017-05-09撰文赵永丰
撰文/赵永丰
中华民居的设计智慧
撰文/赵永丰
赵永丰
1983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系,主持和参与过全国多个建筑项目设计,有多个项目作品获奖。现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资深建筑设计师。
中华民居,因其独特的风姿和魅力而屹立世界之林。它是东方文明独具特色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勤劳质朴精神与智慧的结晶。中式民居建筑结构中,斗栱、漏窗、月洞门等各个元素相辅相成、独立而统一,共同打造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视觉效果。而与之对照的是西方民居,往往相对简约得多。因此,笔者将尝试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等角度探索中式民居设计的独特理念与智慧,以启发设计人的创新思维。
筒瓦筒瓦源于竹。中华民族祖先创造性地将竹瓦当仿制成筒瓦,并应用于民居建筑。它的尺牍弧线规则干练,群叠似波,常铺于天井、露台等。现代民居中,筒瓦多使用于外棚,室内则通常取其图案作为隔断。
因着『文脉』的引导,我们的室内居住环境同样讲究人文气质,不仅追求功能实用,还要追求家装多样化、人文化。
因为别具一格的造型和气韵,中华民居在世界范围内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北方四合院、客家围龙屋,还是云南“一颗印”,穿行其间,置身其中,总能深深体会到熟悉而隽永的东方神韵。尽管很多设计师对传统民居的样式及内部空间实施了许多改造, 但无法撼动大多数中国人对传统民居的热爱。因为,任何强加的无意义的改变,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腐朽消散。而能深入灵魂的创意设计,会一直被认同和传承延续。
今天,无论南北,我们依然能看到中国最传统的围合式民居。围合式民居,往往中辟天井,日光风雨直通堂内,所谓“天人合一”。整体来看,传统民居多喜抱团取暖,挨家挨户群居在一起。抱团取暖不仅能与自然保持着主次依存关系,还能团结互助,抵御外侵。这就是我们的传统居住理念。
中国旧时的村落大都是典型的人文化村落,多设宗堂祖祠、文武戏台,甚至宗教寺庙。只是,自隋唐“丛林制度”实施后,宗教寺庙都被赶到山上去了。但我们今天依然能看到许多传统村落里有祠堂、文庙乃至戏台、剧场。我们的室内居住环境同样讲究人文气质,不仅追求功能实用,还追求家装多样化、人文化。似乎每个角落都要勾画出一个故事,讲述一段历史。置身其中,起居间,总能得到心灵的宁静与闲适。
相比之下,西方民居却往往简约得多:南欧、中欧民宅风格相对单一,聚落布局往往也都围绕教堂区展开;北欧因寒冷多雪,还保持着森林木屋的原始自然形态;东欧、西欧则受修道院的影响,修筑得更像“神的居所”或者“天使之居”。在对比中,我们也愈加感受到中国传统民居文化的包容与丰富。
漏窗漏窗是一种满格的装饰性透空窗,外观为不封闭的空窗,窗洞内装饰着各种漏空图案,透过漏窗可隐约看到窗外景物。若是晚上再添点月光树影,则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一般。
月洞门月洞门因形如一轮十五满月的圆洞而得名,又称月门。月洞门为中国古典建筑中常见的过径门,多用于间隔园林建筑中两院之间的隔断。后来,月洞门也常被传统民居爱好者搬进了室内,用于做大房间中的隔断。
那么,中国传统民居文化又何以如此博大精深呢?当然,这还得从华夏文明的源头说起。
华夏文明的鼻祖伏羲爬山采药时仰观天相, 发现群星散落但无冲突,日月星斗共绕小极星(北极星)。伏羲认为,天地如此之大,何以屈环于小极星?若它真的有神力,为什么没能将广宇凝聚, 反而还是保持似张非张的姿态?伏羲揣摩,一定有另一端的力量在虚空中拉扯, 这才让日月星辰和大地和谐共舞。而这两端的力点,便被其谓之为“极”, 两端中间永远看不见的力则谓之“以太”(中轴)。这就是天地之“秩序”,它是永恒的,看不见的,也不可改变的。
伏羲认为,那个极点不只是一颗小极星, 应该是一个力的集合,放大为盘。伏羲逐绘出以太阴阳轮, 南北极点皆为盘,中间S曲线为黄道的摆动。(现代哈勃空间望远镜观测也证实了五千年前伏羲的推测:南北两极确是一组高密度群星, 并且是宇宙天体中唯一有等圆半径的规则组合星群。)因此,伏羲的“太极”学说成为东方哲学思想的根基。我们社会文化的发展,大到建筑规划,小到家具用品, 无一不受该学说的影响。比如,我们的传统建筑,通常遵循着传统“秩序”布局排设。
在中国传统居住观念中,百姓心中始终固守着这样一个理念: 这样合不合适或者符不符合大众传统?但是,西方人并不会这么思考。他们通常只会选择“有没有用”,而不是“合不适合”。譬如,老北京城中轴线有没有用?也许西人说“没用”。但是,我们会说“适合”。这就是观念差异。
简而言之,西方人更多的是“务实”的,而中国传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更多的是“务虚”的,追求的是与传统理念的相契。
《扇》
唐· 李峤
翟羽旧传名,蒲葵价不轻。
花芳不满面,罗薄讵障声。
御热含风细,临秋带月明。
同心如可赠,持表合欢情。
藻井藻井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周围饰以各种花藻井纹、雕刻和彩绘,多用在宫殿、寺庙中的宝座、佛坛上方最重要的部位,具有重要象征意义。
扇大美中华,竹遍四海。因得之于竹的优势,中国历来就有“制扇王国”之称。扇乃平实之物,古之君子皆好持扇而谈。手持扇者,无形中总给人一种好客优雅之风。而竹扇若悬挂于室内,则更显书气实足。在现代民居中,仍能常见其踪影。
以民居住宅为例:
自古以来,因为宗教信仰的相同或相似,西方人的生活统一化极其严重,对于个性的发挥可以说是压抑的。因此,西方民间房屋往往简约而单一,缺乏个性化设计。尤其是近地中海的南欧、近东欧及北非地区。一直到15世纪大航海时代,西方社会才推翻了“神”的主宰,人们才获得了选择家居个性化的“话语权”。
而与之截然不同的是,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自然产生了各具特色的多样民族文化。并且,随着父系社会的发展,不断推动了父系氏族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姓氏文化。如此种种,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正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因此,今天我们的民居设计,追求的亦是多样化。每家每户,都会结合自身的需求和环境特点,设计出不同的家居环境。我们老百姓一直都在追求着,各自想要的“家”的温暖和幸福。
屏风屏风作为传统家居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由来已久。屏风一般陈设于室内的显著位置,起到分隔、美化、挡风、协调等作用。它与古典家具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浑然一体,成为中式家居装饰不可分割的部分,并呈现出一种和谐之美、宁静之美。
伞伞是极具浪漫色彩的。它就像一个舞动的仙子,包容、旋舞、多情、含蓄,总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其色彩丰富、大小多样,颇受年轻人的欢迎。
帘中国居室建筑以土木为材,这就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结构是敞开式的结构。而帘是为给人一定私密空间而诞生的产物。帘象征着沟通与开放,或者隔绝与距离。在千万次帘起帘落的重复中,帘已被深深打上了私密或半私密居住空间的文化烙印。
中华民居的种种设计,恰到好处地反映了我们民族的内心世界、文化观和价值观。它也滋润着我们的心灵和文化。仔细品味,中华民居设计追求的是个性化、大境界,持久性、意蕴美丽。
由此观之,千百年来,是我们的传统文化赋予了中华民居设计的秩序性、多样性和人文性。民居设计遵循传统规则,又自由发挥,从而取得了“百花齐放”的多彩效应。因此,从某种角度上来看,“中华民居”四个字应该可以分解诠释为:中—轴线、平衡、均匀、对称;华—多彩、奇异、明亮、凸凹;民—材料、购件、饱满、古朴;居—养生、自然、日照、风水。或许,这组浓缩的词汇,已涵盖了中华民居设计所要遵循的人居理念和要表达的所有意义。
《帘》
唐·罗隐
叠影重纹映画堂,玉钩银烛共荧煌。
会应得见神仙在,休下真珠十二行。
翡翠佳名世共稀,玉堂高下巧相宜。
殷勤为嘱纤纤手,卷上银钩莫放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