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 态 新 闻

2017-05-09赵迎龙

航天器工程 2017年2期
关键词:金星载人空间站



动 态 新 闻

高分三号卫星干涉测量实现可监测亚厘米级地面沉降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网站2017年3月25日报道,高分三号(GF-3)卫星入轨以来,获取了近10万景C频段多极化海洋和陆地SAR图像,为国内外资源普查、台风预警、灾害评估、作物估产、极地考察等众多应用部门提供数据支持。近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张庆君研究员团队联合武汉大学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李振洪教授团队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获取了高质量重轨干涉SAR试验数据,生成了我国第一幅卫星干涉SAR图像,并从图像中提取到亚厘米级的地面沉降信息,实现了我国卫星SAR图像干涉测量零的突破。作为我国首颗C频段多极化高分辨率SAR卫星,GF-3卫星旨在提供高分辨率多成像模式的遥感数据以实现全天候、全天时的全球海洋和陆地信息监测。GF-3卫星具备12种成像模式,能获取分辨率1~500 m,相应幅宽10~650 km的卫星图像,具有详查和普查功能。卫星定量化水平高,图像质量指标已达到或超过国内外同类SAR卫星。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召开载人空间站工程工作会

据中国航天报2017年3月24日报道,近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专题组织召开载人空间站工程工作会,通报空间站任务规划,全面部署空间站任务各项工作,以确保载人航天工程,特别是载人空间站任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目前,根据载人航天工程的统一部署,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抓总研制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和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已经运抵中国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正在按计划开展射前准备工作。空间站任务空间站三舱段、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光学舱系统、航天技术试验领域、长征五号B火箭首飞载荷等各项研制工作也在按计划开展,载人航天工程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全球航天探索大会将在北京举行

据中国航天报2017年3月24日报道,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会(简称GLEX 2017)将于6月在北京召开。这是继首届世界月球大会2010年在北京举办后,国际宇航联合会(IAF)全球系列会议时隔7年再次来到中国。大会主题是“分享”与“合作”,预计近千名来自世界各地航天领域的科学家、企业家、机构代表和政策制定者将参加此次盛会。与会者将回顾近年来世界各国在航天探索领域取得的成就,同时围绕太空探测的科学目的与基础设施,空间实验室、空间站、太空探索,月球、近地小行星、火星及其他目的地探索,太空探索关键技术,载人太空探索的生保和医学挑战,太空探索的价值与新模式、相关法律问题和大众认知、国际合作等诸多议题,探讨太空探索当前面临的挑战、解决的方案及未来发展方向。中国宇航学会希望GLEX 2017既是世界航天人分享最新技术成果的平台,也能成为促进航天国际合作的平台,最终达到促进航天技术创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

高景一号商业遥感卫星发回清晰图像

高景一号卫星拍摄的鸟巢体育场图像

据中国航天报2017年3月15日报道,2016年底发射的高景一号卫星经在轨试验,初步结果表明:高景一号卫星图像清晰,辐射分辨率达到11位/像素,无须地面控制点的几何定位精度达5~8 m,高程相对精度达到1 m,对较大面积区域的单次过境采集能力达到60 km×70 km,每天的拍摄能力达到90万平方千米以上。上述技术指标均已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高景一号卫星是我国第一颗0.5 m级商业遥感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四维测绘技术有限公司负责运营管理。高景一号具有高分辨率、高精度姿态控制与测量、快速机动的卫星采集能力等设计特性,可在2天内完成对全球任意一点的重复观测。高景一号卫星投入应用后,发回的图像将广泛应用于国家社会发展的众多领域。2017年,高景系列还将发射2颗同类卫星,届时4颗0.5 m级分辨率卫星将组网运行,结束国内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图像依赖国外卫星的历史。

NASA资助10个小卫星任务方案研究

据科技日报2017年3月24日报道,在第48届月球与行星学会大会上,NASA资助10个利用小型卫星探测金星、月球、小行星、火星以及外行星的项目,资助总额为360万美元。受资助的研究包括2个探测金星的项目: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的“丘比特神箭”探测器和马里兰大学的立方体卫星紫外试验;2个探测月球的任务:史密松天体物理天文台的“X射线望远镜”(Cube X)立方体卫星和NASA戈达德航天飞行中心的“月球大气双卫星天文台”(BOLAS);2个探测小行星的任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小行星探测试验”(APEX)和洛克希德-马丁太空系统公司的“遭遇战”(CAESAR)立方体卫星;2个火星探测任务:“前往火星卫星的战车”和“埃罗斯”(Aeolus);2个冰星球和外行星探测任务:“小型下一代大气探测器”(SNAP)和“木星磁层边界探索”(JUMPER)。

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NASA 2017财年预算法案

载人火星任务

据新华社2017年3月22日报道,当天,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法案,批准NASA 2017财年195亿美元的预算法案,并要求其研究2033年送人去火星的可行性。这份“过渡授权法案”是特朗普就任总统后签署的第一份美国航天预算法案,批准的预算比2016财年多出2亿美元。法案提出美国航天的总体目标是要继续与其国际、学术及行业伙伴一起把人类触角拓展至深空,包括月地空间、月球、火星表面与其卫星以及更远的地方,承诺继续发展“猎户座”飞船、大推力火箭“太空发射系统”以及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广域红外巡天望远镜、木星卫星欧罗巴探测项目等。在近地轨道方面,此法案确认将支持“国际空间站”工作到至少2024年,以及继续支持发展美国商业货运与载人航天,从而结束美国对俄罗斯载人航天的依赖。在深空探索方面,法案提出NASA的长期目标是拓展人类在近地轨道之外的永久存在,包括在另一个天体上建立潜在的人类栖息地及发展繁荣的21世纪太空经济。最引人关注的是,法案要求NASA制定一份路线图,以便在20世纪30年代实施抵达火星附近或火星表面的载人任务。法案特别敦促NASA研究2033年之前实施载人火星任务的可行性,并要求该机构在180天内向国会提交相关报告。特朗普在签署法案时表示,法案重申了对NASA核心功能的国家承诺,在继续支持美国商业载人航天发展的同时,支持NASA的深空探索任务。

Space X公司“龙”飞船成功返回地球

“龙”飞船

据腾讯网2017年3月21日报道,Space X公司的“龙”飞船在携带约2.45 t物资成功到达“国际空间站”一个月后,飞船携带同样质量的载荷以及重要试验样本成功返回地球。飞船成功着陆后,Space X公司对其全面检修后将再次发射至“国际空间站”,而此次返回地球的载荷被送往NASA,其中包括可用于治疗组织再生骨缺损以及微重力扩展干细胞的研究样品。由美国国家实验室主导的治疗组织再生骨缺损主要用于研究人类和动物无法自动再生骨骼的原因,以及探索这一情况是否会在微重力环境下有所改变。而微重力扩展干细胞研究需要宇航员们观察细胞的生长状况以及其他微重力因素,研究将帮助人们了解癌细胞是如何产生和扩散的原理,并有助于相关治疗方案的形成。需要指出的是,由于GPS参数错误,“龙”飞船与“国际空间站”的第一次对接失败,第二天改由宇航员手动操作机械臂抓住飞船实现对接,这是2012年Space X公司承接“国际空间站”补给任务以来首次对接失败。

美国总统特朗普取消4项研究气候的科学任务

2017年拍摄的地球图像

据腾讯网2017年3月21日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计划取消4项涉及地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科学项目。依据美国总统特朗普2018年联邦预算报告,NASA的地球科学项目投入资金将被削减1亿美元,主要是对4个气候研究项目的撤销。被撤销的4个气候研究项目分别是:浮游生物、浮质、云层和海洋生态系统卫星(PACE),轨道碳观测3号卫星(OCO-3),气候绝对辐射和折射率观测器(CLARREO)和深太空气候观测仪(DSCOVR)。之前NASA计划2018年度预算报告中在OCO-3项目投入950万美元、CLARREO项目投入2790万美元、DSCOVR项目投入120万美元,PACE项目仍在研制之中,尚未投入资金。PACE项目旨在使用海洋色彩监控器(OCM)研究大气云层和浮质,以及海洋浮游生物,计划2022年发射。OCO-3项目是“国际空间站”附属观测设备,任务涉及从太空角度测量地球大气二氧化碳。CLARREO项目计划2020年发射观测器至“国际空间站”,以证实太空技术,例如反射太阳光谱仪等。不同的是,DSCOVR项目已于2015年发射升空,当前测量从太阳释放的粒子流,有助于预警太阳风暴。

NASA研发新型折叠机器人

据腾讯网2017年3月16日报道,NASA研究人员最新研制一款折叠机器人,可用于探索外星球极端恶劣环境。这种平地弹跳折叠探索机器人名为“河豚机器人”,具有可折叠设计,外形接近手机大小,可搭载在太空飞船中,机器人能够抵达较大探测器无法抵达的区域,能够探索火星洞穴和熔岩管道,以及木卫二的“混沌地形”。“河豚机器人”表面坚硬,可从3 m高处摔落至混凝土结构仍完好无损,并且能够穿过岩质斜坡,机器人装配刺状车轮,可攀爬45°粗糙斜面,在滑坡上能够调整车轮角度,使坡面抓地力最优化。NASA计划在莫哈韦沙漠模拟火星环境试验机器人原型。

折叠机器人

美国和俄罗斯计划合作研发金星探测器

金星探测器

据腾讯网2017年3月14日报道,NASA计划与俄罗斯太空研究中心建立合作进行韦内拉-D任务,对金星进行勘测探索,探测器计划2025-2026年发射。科学家计划发射俄罗斯太空探测器3年时间抵达金星轨道,搭载的登陆器将在金星恶劣表面环境工作几个小时。这项计划有助于揭晓金星的远古气候,分析是否具备孕育生命的条件,NASA已对金星探索任务进行了报告评估,并精炼了任务目标。同时,研究小组将研究发射太阳能动力飞艇在金星顶端大气层飞行的可行性,该飞艇进入金星大气层,可对金星探索大约3个月时间。

Space X公司获得GPS发射合同

据航天新闻2017年3月14日报道,当日,美国空军宣布,Space X公司击败联合发射联盟公司,获得2019年2月发射一颗GPS-3导航卫星的合同,费用约0.96亿美元。这是Space X公司从空军拿到的第二份GPS-3卫星发射合同,第一份合同的费用约0.83亿美元。美国空军航天与导弹系统中心发射部门官员表示,在满足技术和任务要求的情况下,低成本成为Space X公司本次能够获胜的决定性因素,联合发射联盟公司则在一则声明中希望发射服务竞标能考虑成功率、可靠性和进度保证等因素,声明表示,联合发射联盟公司在过去10年里实现了100%成功,确保了超过115颗卫星安全入轨。

NASA继续推进地月空间前哨站规划

据航天新闻2017年3月10日报道,尽管潜在政策变化仍有变数,NASA仍在加紧规划在地月空间为未来载人太空探测任务建设一座前哨基地,预计会在未来数月内就如何建设做出相关决策。前哨站包括能为在月球轨道或地月空间其它位置长时间工作的宇航员提供保障的居住,货物和其它舱段,宇航员往返运输将利用“猎户座”飞船,宇航员可在前哨站开展技术试验和其它工作,以支持NASA实现载人前往火星的远期规划。前哨站建设预计会在SLS火箭第二次和第三次飞行时启动,代号为EM-2和EM-3的这两次飞行将是SLS首度采用性能更强大的“探测上面级”(EUS),采用EUS的SLS火箭将能在介于上面级和飞船之间的“通用级适配器”内搭载质量达几吨的有效载荷,按目前的进度安排,EM-2最早将在2021年发射,这就要求NASA尽快就这次任务要搭载的前哨站设备做出决策,不过,NASA正在研究是否要让SLS火箭和“猎户座”飞船在执行联合首飞任务时就载人,这次任务现定于2018年底进行,原本不打算载人。如NASA确定要载人,那么这次任务很可能会推到2019年,EM-2等后续任务也会相应推迟。

一网公司将使用“新格伦”火箭发射卫星

据航天新闻2017年3月8日报道,当日,美国一网公司决定采用蓝源公司的“新格伦”火箭来发射卫星,成为该火箭的第二家用户,一网公司已预订了5次发射。一网公司总经理表示,“新格伦”火箭发射协议为公司制订第一和第二代星座部署规划带来了选项,该协议是对一网公司同阿里安航天公司和维珍银河公司所签协议的一种补充。一网公司希望能有几个发射选择以供其部署882颗卫星的第一代星座和可能增加到2000颗卫星的第二代星座。目前还不能确定“新格伦”火箭一次能携带几颗卫星,这取决于所发射的是第一代还是第二代卫星,一网公司此前表示第一代卫星质量是150 kg,但第二代卫星的技术参数尚未决定。一网公司已从阿里安公司订购了21次联盟号火箭发射,外加5次联盟号和3次阿里安-6火箭发射的选择权,还从维珍银河公司订购了39次运载器一号空射型火箭的发射。

美初创企业小卫星将用等离子体推力器上天试验

据航天新闻2017年3月7日报道,当天,加州初创企业第四相有限公司宣布,使用其等离子体推进系统的“陆地测绘者”卫星将在年底搭载Space X公司的猎鹰-9火箭升空。据悉,该推力系统由密歇根大学开发、由第四相公司以许可证方式使用的技术为基础,公司2015年从国防先进研究计划局(DARPA)拿到100万美元的合同,以设计制造推力器的相关电子设备和适于太空使用的推进剂管理系统。“陆地测绘者”卫星是一颗六面体立方星,由数字宇宙公司研制,安装该推进系统将使卫星平均留轨时间增加2年,相当于多拍摄1.2亿平方千米的地球图像。

俄罗斯和法国合作研发水星外气层光谱分析仪

据科技部网站2017年3月8日报道,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和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近日签署合作协议,共同研发水星紫外线光谱分析仪(PHEBUS)部件。该光谱分析仪将安装在ESA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合作的水星探测计划飞行器上,分析仪采用极紫外光谱真空紫外区55~155 nm和远紫外区145~315 nm的双频分析结构,利用旋转镜进行近轨360°的观测。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承担设备旋转系统的研发、制造和独立检测,向法方提供设备并在飞行器上进行安装和试验,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作为水星轨道飞行探测器的研发方,负责水星外气层光谱分析仪研发的领导、相应地面保障系统的建设,以及设备的系统集成和数据收集、传输和保存的管理。ESA和JAXA合作的水星探测计划任务旨在研究水星表层及周围物质构成,观测水星地面不可见物质,评判行星的地质演变过程,分析研究水星表层化学成分及内部结构、磁场起源及与太阳风的相互作用,搜寻极地区域是否有冰的存在等,计划包含2颗轨道飞行器,测绘水星地图和研究水星磁场。飞行器计划2018年4月发射,2024年到达水星。

欧洲通信卫星公司成为蓝源公司“新格伦”火箭的首位用户

据航天新闻2017年3月7日报道,蓝源公司创始人贝佐斯宣布欧洲通信卫星公司成为该公司“新格伦”火箭的首位客户,定于2020年发射的该火箭届时将成为运载能力最大的现役火箭之一。该火箭的一个两级型号将能把13 t的有效载荷送入地球静止转移轨道,低地轨道运载能力为45 t。据悉,“新格伦”火箭的第一级被设计成可重复便用,将在海上舰船上着陆。该级配备6条着陆支腿,即使有一条支腿未能展开也能安全降落,该级的一个关键设计特征是采用气动翼片,使其能够比只采用发动机更有效地实施着陆机动,这些气动面使得火箭在风力很强时也有很高的可用性。另外火箭第一级所用的BE-4发动机也是可重复使用的。

日本拂晓号金星探测器摄像头损坏

日本拂晓号金星探测器

据俄罗斯卫星网2017年3月7日报道,日本拂晓号金星探测器因去年电子故障被迫关闭5个科研摄像头中的2个。探测器于2010年5月发射,然而同年未进入金星轨道。2015年12月,日本科学家用特殊方法成功将探测器送入金星轨道,目前其是环绕金星的唯一探测器。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

构(JAXA)表示,两台研究金星中低层大气的摄像头出现故障,研究人员推测,故障或与电子产品近年来受到高强度辐射而发生降解有关。

印度计划再次发射火星探测器

印度曼加里安号火星探测器

据中国科技网2017年3月6日报道,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可能2021—2022年再次发射火星着陆器,之后可能还将发射金星轨道器。根据最近公布的2017年预算草案中,印度政府再次计划实施火星探测任务,并打算与法国开展合作。ISRO正在考虑是否要为临时命名为MOM-2的火星探测任务增加一辆火星车,而最终的决定可能取决于印度2018年进行的月球探测任务的结果。NASA则表示,如果ISRO选择火星车作为MOM-2项目的一部分,NASA希望向其提供无线电设备,从而促进印度火星车和任务控制中心之间的通信,进而改进NASA与其火星项目,NASA还愿意为MOM-2项目有效载荷中科学仪器的研制提供帮助。与此同时,ISRO开始讨论金星探测任务的可行性。目标是研究金星富含二氧化碳的大气层,从而深刻理解温室气体在地球大气层积聚可能造成的后果。ISRO希望为其轨道飞行器装备携带合成图像雷达的气球,这些气球可以被发射到金星的大气层中,从而研究其性质并测量温度波动。NASA对此也表示希望与印度在金星项目上展开合作。

猜你喜欢

金星载人空间站
首个第三代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
到中国空间站里上课!
自制空间站模型
空间站日记
“新谢泼德”亚轨道运载器载人首飞成功
第六章 飞向金星
金星探测“黑科技”来啦
“联盟”MS02载人飞船发射升空
载人大戏再开场
载人火星何日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