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心理危机与院校两级干预
2017-05-08周昕
周昕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屡见报端,来自学习、就业、情感等方面的压力出现是这些现象的诱因,种种压力之下对于大学生成长带来不可逆的严重后果。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重要意义,探索以院校两级为基础的多种心理危机干预方式,及时疏导大学生心理问题,为国家培养可用之才。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高校;院校两级
一、大学生心理状况堪忧
大学生心理危机是指大学生某种心理上的严重困境,当事人遭遇超过其承受能力的紧张刺激而陷于极度焦虑、抑郁和失去控制乃至不能自拔的状态。由于情况紧急,既往惯用的应付方法失效,内心的稳定和平衡被打破,所以常常容易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对有心理危机的大学生的一种短期的帮助行为,它的目的是随时向那些经历个人危机、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将要发生危险的大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使之恢复心理平衡。
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在我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总的自杀率为23/100000,其中大学生自杀率约为20/100000 。在北京心理危机干预中心首次举行的研讨会上,有专家认为,“心理危机已经成为中国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方明昭教授曾对北医三院100例自杀事件进行分析,大学生自杀率为73%.远远高出其他人群,由于当前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感情纠葛、人际关系、经济问题、就业压力及网络迷恋等诸多问题.所以必然产生心理压力。有心理缺陷的学生在高校普遍存在,再加上各高校大量扩招,学生不断增多,寻求心理援助的大学生也在迅速增加。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严峻现实呼唤高校提高心理危机干预能力
二、造成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原因
归纳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大体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一般性的成长心理问题。诸如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的问题,学习心理调试不当而出现的心理问题,情绪控制、自我认知、人格发展、意志品质锻造能力的相对较弱而造成的人际交往、恋爱、性心理等方面出现心理与行为的偏差。有心理障碍倾向但并不严重,也是大学生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另一类则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严重地影响到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以及人格的健康发展。
在大学3~4年的学习生活中,多数大学生面临着如学习方法、专业考级、继续升学还是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感受到压力的学生往往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一旦失败就无法承受结果,容易走向极端。
其次,已经成年的大学生也往往面临情感断奶的失落期。离家进入校园,谈恋爱是一种普遍现象,有约35%的大学生在恋爱中存在情感困惑。大学生恋爱无论是出于青春期的生理冲动,还是出于从众心理,一旦恋爱双方分手,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自尊、自负、虚荣、情感脆弱的特点会使得她们在心理上受到极大伤害,造成心理失调,甚至精神崩溃,从而走向自杀之路。现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宠爱和对一切包办的家庭教育养成了他们任性、自私、漠视他人等特点,一旦在情感上的要求不能得到满足,也会产生强烈逆反心理,甚至以暴力方式进行对抗。
上大学无异于一脚踏入社会,那么经济上的差异就会显得明显。为数可观的学费和生活费使得家庭贫困的大学生面临沉重的心理负担,贫困生无论在生活水平还是消费观念上与富裕家庭的学生都有较大落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这一特性限制了贫困生的人际交往,长期的自卑和压抑若无法获得疏导演极易变为心理偏激行为,如2004年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三、建立完善的高校健康教育机制
在实际的工作中,院校两级心理辅导机制合理、实用,既克服了传统心理辅导机制的不足,又发挥了院校两级各自的优势,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构筑了新的长城。以安徽财贸职业学院为例,构建院校两级心理干预机制,一级为朋辈辅导员宿舍班级心理委员,二级为。所谓朋辈辅导员一般是大二学生,与新生年龄相仿、思维方式相近,可迅速了解新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在学生、班主任、学院、学校心理輔导中心闻搭建了桥梁;针对班级反映出的问题学生,由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介入。在这一套体系运转之下,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极主动、预防在先、点面结合、健康发展。
从目前实施院校两级干预以来,值得推荐的措施如下:
1.给每位新生建立个人心理健康动态档案。从新生入学开始,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原始档案,通过档案的建立与充实,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各种适当的干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心理委员产生于班级,大大方便了问题学生的“早发现、早干预、早解决”,在校生心理问题都能被及时发现,并转介到学校心理辅导中心或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2.以 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拓展培训。团体拓展培训主要针对班级、贫困生群体、人际关系紧张学生群体、学习差的学生群体、年级学生干部等,内容包括:互助式心理训练、互助式心理激励、互助式心理辅导、互助式心理暗示等,并及时讨论总结。在实际操作中,将心理素质教育的环节渗透到一般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中,并在评价反馈中不断改进和完善。这既体现了个体自我发展的心理需要,又遵循了个体心理素质培养的客观规律。
3.定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针对大学生学业,就业、情感、两性等困惑,定期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据统计每次参加讲座的学生人数在150人左右,每年可使1500人次接受教育,约占整个学院75%,大大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普及的进程。而具体讲座的内容则来自于每个班级的心理委员对班级心理动态情况的月报制度,讲座形式多样,以沙龙的形式为主,便于与学生互动交流。
除面对广泛学生群体的心理讲座外,也针对朋辈辅导员和心理委员进行专项讲座强化他们的的理论知识和工作技能通过对心理委员的管理,加强心理委员的存在感和归宿感,有效地克服了倦怠等不良情绪,使信息网络畅通无阻。
4.形成研究报告研究和创新是促进心理工作发展基础。组建院校两级心理干预研究性工作团队,对学生心理突出问题进行研究,是提高工作质量的突破口,可促进其科学化、规范化发展。根据研究需要,将不同年级相同专业、同年级不同专业或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朋辈辅导员和班级心理委员组建成研究团队,对学院学生心理的突出问题进行研究,如开展以“宿舍人际关系”“网络成瘾”“贫困生校园与社会生活”等专题探究方向,形成专门的研究报告和论文,以提高学生工作的层次和水平。
心理危机干预是高度专业化的工作,它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丰富的知识和娴熟的技术。因此,高校应大力培养心理危机干预的专门人才,尤其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队伍积极开展对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知识、心理辅导的方法、心理危机的干预等。院级心理辅导工作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普及,加强心理学生干部、心理委员的培训,做好心理问题信息机制建设,重在做好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工作。同时,学校应制定培训计划,将心理危机干预的师资培训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重点做好班主任、辅导员、朋辈辅导员和学生骨干的心理危机干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推动校院两级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
参考文献:
[1]杨春荣.关于高校学生漠视生命现象的思考[J].社会科学,2005(20):134一136.
[2]徐静英.大学生心理危机与干预[J].中国成人教育,2006(3):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