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解构主义视角浅析迪士尼“公主动画”

2017-05-08韦小庭

北方文学·中旬 2017年4期
关键词:女权解构主义父权

韦小庭

摘要:随着2017年3月17日迪士尼真人电影《美女与野兽》的上映,迪士尼公主们又一次成功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影视作品可以说是社会现象的缩影和文化的载体,一系列迪士尼“公主动画”亦是如此。从1937年的《白雪公主》到2013年的《冰雪奇缘》,迪士尼公主形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美国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现实处境的变化。文章从解构主义的视角出发,进一步揭示女性地位的变化,探讨和谐两性关系。

关键词:迪士尼;公主动画;解构主义;女权;父权

华特·迪士尼白手起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创建了“动画帝国”。发展至今,迪士尼已不仅仅只是一个名字,更是一种艺术标签、一种科学与艺术的楷模、一个辉煌的动画时代。作为社会现象与文化的一面镜子,迪士尼动画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以解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对迪士尼“公主动画”进行研究和分析,根本目的是分析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女性运动的兴起,男性优于女性的传统观念正逐步被解构。人们越来越趋向于追求两性平等。

一、理论框架

解构主义产生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但其哲学根源可追溯到1967年。法国哲学界德里达(1930—2004)出版了三本书—《声音与现象》、《论文字学》、《书写与差异》,标志着解构主义理论的正式诞生。解构主义被广泛运用于文学、语言学、建筑以及哲学等各领域。

德里达等其他解构主义者的主要目的是解构基于二元对立的“罗格斯中心主义”。罗格斯中心主义认为诸如灵魂与肉体、男性与女性、自然与文化等二元是对立的,且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前者优于后者并迫使后者屈服于它。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立是解构主义最显著的特征。为了进一步阐述其解构策略,德里达提出“去中心化”这一概念,旨在打破原有结构后重建一个颠覆二元对立秩序的结构 (肖锦龙, 2004: 249-250)。[2]

二、对迪士尼人物形象的解构

(一)对传统王子形象的解构

从《白雪公主》到《冰雪奇缘》,王子形象发生了巨变。

在《白雪公主》中,白马王子英俊富有,但他确是男权社会的象征。虽然影片中他话语不多,甚至连名字都不曾被提及,但是他的出现却决定着公主的命运。没有他的吻,白雪公主永远都苏醒不了。在《灰姑娘》中,理查王子同样也是高富帅,但他却用一只水晶鞋来确认他的公主——谁能穿得进这鞋便能成为他的公主,是用男性的标准衡量女性的美。在《睡美人》里,菲利普王子戏份有所增加,他英俊勇敢,与邪恶的女巫作斗争,用吻拯救了奥罗拉公主。

在这三部迪士尼“公主动画”影片中,王子的形象都是英俊、富有、英勇的拯救者。反映出这么一个现象,女性是顺从谦卑的,她们的命运任由男性掌控。然而,在接下来这些影片中,包括《美女与野兽》、《阿拉丁》、《公主与青蛙》、《勇敢传说》、《长发公主》和《冰雪奇缘》中,情况发生了变化。

于1991年首次上映的《美女与野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该影片中,王子一开始被女巫诅咒变成丑陋无比的怪物。只要当他学会帮助他人才能重获人身,最后他用自己的善良拯救了自己和贝尔公主。这时王子更多地关注人心的善良而不是外貌。这也是首次迪士尼“公主动画”中王子被诅咒且需要寻求帮助。在《阿拉丁》里,一开始年轻的阿拉丁并不是王子,是神灯帮助他成为一名王子。阿拉丁是首个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王子,这也是对传统王子形象的解构。《公主与青蛙》在2009年上映,紧接着《长发公主》在2010年播出,在这两部影片中,可以更清晰看到传统王子形象的解构。在《公主与青蛙》里面,王子被诅咒成青蛙并最后被公主所拯救,在《长发公主》里,男主角并不是王子,而是出人意料地以一小偷形象登场,并且最后也是为公主所拯救,透过这里可以看到男性柔弱的一面。2012年,《勇敢传说》上映,在这部迪士尼“公主动画”中没有王子的存在,王子再也不是迪士尼“公主动画”中必不可少的人物。接下来作者将讨论《冰雪奇缘》中的王子形象。王子汉斯英俊迷人以至于让安娜公主一见倾心。然而,随着情节的不断发展,汉斯竟是大反派,他想谋杀安娜和艾莎后篡夺王位。这里,王子不再是英勇和正义的化身,而是十足的大反派形象。

从《白雪公主》到《冰雪奇缘》,王子形象从白马王子到反派人物,从拯救者到被拯救者,这些变化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男权的没落和女权的兴起。男性不再是社会的权威,不再能任意控制女性的命运。

(二)对传统公主形象的解构

不管是在荧屏上还是在人们心里,一般情况下迪士尼公主都是美丽善良的白人公主,比如白雪公主、辛德瑞拉公主、奥罗拉公主、艾莉奥公主、贝尔公主和茉莉公主。但是直到2009年《公主与青蛙》上映,这一情况发生了改变。蒂安娜成为了迪士尼“公主动画”史上第一个黑人公主,这意味着迪士尼开始试图倡导世界的多样性,解构传统的公主形象。

在早期的迪士尼“公主动画”中,公主几乎都是被王子拯救。面对危险,公主们无计可施,只能等着王子的救赎。她们十分柔弱,没有自救的力量,把自己的命运交给男性掌控。随着第二次女权解放运动的兴起,迪士尼公主逐渐有了反抗意识,学会把握自己的人生。例如,为了拯救王子,艾莉奥公主不惜牺牲自己的嗓音;长发公主用自己的吻拯救了王子——这与传统的公主形象是完全不同的。在《冰雪奇缘》里,这一现象揭示得更为有力。安娜为了拯救王国和艾莎,在生与死面前,毅然选择牺牲自己,拯救他人,影片的最后是艾莎用吻拯救了安娜,两姐妹完美地诠释了女性的自救能力,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已经被削弱和解构。

几千年以来,男权话语一直是女性实现自我价值的枷锁,然而,后期的迪士尼“公主动画”中的公主形象告诉人们现在的女性试图通过自我救赎来解构男权话语,由他者变为自我。

三、对主题的解构

纵观这十一部迪士尼“公主动画”,不难发现传统的童话主题正在逐步被解构。首先是王子形象的缺失。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子的形象不再像先前那样重要,比如在《勇敢传说》中甚至没有王子。其次是典型故事结局的缺失。在后期的迪士尼“公主动画”中,传统的结局模式——公主与王子在城堡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越来越受到解构。影片主题也由单一的爱情主题变得更为多元,比如加入了亲情主题。

从解构主义视角出发还可以揭示迪士尼“公主动画”中对父权主义的解构。比如,梅丽达公主拒绝成为穿束身衣的窈窕淑女,在比武招亲比赛中自己女扮男装赢得比赛,梅丽达实际上是在反抗男性对女性设定的理想模型,同时也是对父权社会的抗拒;艾莎的父亲把她关在屋里,并让她带上手套以隐藏自己的魔力。门和手套实际上就是父权的象征。但是,艾莎最后脱下手套勇敢闯出这扇门,反抗父权,勇敢释放自身力量。

四、结语

透过解构主义看这十一部迪士尼“公主动画”,人们可以看到其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立的特点。早期迪士尼“公主动画”将王子视为中心,公主则不得不被边缘化,到了后期,“去中心化”逐渐得到体现,公主从边缘化走到舞台中央。公主不再依照男性的标准去衡量自己,不再人由男性摆布自己的婚姻和梦想则是反权威的体现。反二元对立的体现更是淋漓尽致,迪士尼趋向于传递出两性平等的思想。这是由男性与女性共同建造的社会,将男性视为高等,女性视为从属的思想是不合理的。迪士尼正在努力作出改变,寻求和谐两性关系,力求跟上新时代,创建新面貌。

參考文献:

[1]李四达.迪士尼动画艺术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肖锦龙.德里达的解构理论思想性质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女权解构主义父权
向警予的女权思想
这样的“女权”
论利维坦的父权路径
解构主义翻译探析
解构主义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114年前,女权先锋与两则征婚启示
胡适的父权缺失与母权凸显——兼论中国传统女性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
《华盛顿广场》中话语权背后的父权统治与女性成长
社会主义女权和自由主义女权: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妇女运动内部的共识与分歧
浅析解构主义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