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需要关注印度的改革
2017-05-08龙兴春
龙兴春
此前莫迪在印度竞选中高举“发展”大旗,抓住了印度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对发展的强烈渴望,莫迪领导的印度人民党赢得了人民院(议会下院)543个议席中的282席,获得了一党过半的绝对优势,创造了近几十年来没有的纪录。
改革措施
印度独立后,在经济上学习苏联模式,所有制方面实行公私共存的“混合经济”,在管理上实行国家计划,政府对企业设置了大量审批和许可制度,不但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自主经营,降低了经济效率,还导致普遍性的行政腐败。上世纪90年代实行经济自由化改革后,逐步减少了审批和许可的事项,但仍然大量存在。莫迪在竞选中强调“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上台后积极兑现竞选承诺,一方面强化政府机关纪律,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同时大幅度减少政府审批和许可事项,激发了企业活力,促进了企业投资,为国家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
长期以来,印度对外国投资保持警惕和限制政策,经济自由化改革后把外资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补充,但仍然没有上升到经济增长的“支柱”地位,对外开放程度在主要新兴经济体中相对较低。莫迪上台后不但对外资持积极欢迎态度,还身体力行招商引资,每次出访都要会见当地跨国公司负责人,鼓励跨国公司到印度投资,还经常会见到印度访问的跨国公司负责人,这在以往印度领导人中非常罕见。2015年印度吸引外国直接投资440亿美元,比2014年增加90亿美元;2016年印度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额达460亿美元。尽管不同统计口径有一定的差异,但印度成为跟中国一样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
长期以来,印度经济结构中服务业一直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其次是制造业和农业,跟很多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相似,有人甚至称印度可能成为不经过工业化成为发达经济体国家,从而创造出“印度模式”。但印度并不是发达国家,其服务业比重高的根本原因是制造业落后,作为一个每年人口增长超过1000万的人口大国,只有发展制造业才能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只有发展制造业才能提高综合国力。莫迪政府上台后大力推进“印度制造”运动,不但鼓励本国企业投资制造业,还扩大开放,吸引外商投资制造业,甚至部分军事工作都可以向外资企业开放。
作为联邦制国家,无论是消费税还是销售税,都有中央和地方两个征税主体。这种架构直接导致印度国内销售税税基、税率和征管不统一。各邦实际税率与征管方式的不同限制了企业间的分工合作和产业配套,严重阻碍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不利于经济发展。多年来,印度历届政府对税制的弊端有充分的认识,但要推动改革却异常艰难。莫迪上台后力推税制改革,2016年印度国会下院和上院先后通过了对货物和服务增值税(GST)法案,税制改革获得历史性突破,为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扫清了重要障碍。
印度经济约80%的交易都用现金方式进行,这为腐败、贿赂、黑钱交易和逃税创造了机会。2016年11月,莫迪实行“废钞令”,旨在对黑钱进行“外科手术式打击”。突然废钞,给印度人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混乱和不便,引发了广泛的批评和抗议,但其后的“五邦选举”,不仅表现了印度民众对莫迪上任以来改革措施的认可,更是对莫迪高度的政治信任,这为2019年莫迪竞选连任打下了坚实基础。
印度改革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此次地方选举莫迪大胜,反映了印度政治文化的深刻变革。过去几十年来,印度选举中,不管全国性还是地方性选举,各政党和政客主要依靠打“身份认同”牌吸引选票,族群、种姓、宗教教派等决定着选民投票的大方向,而施政纲领往往居于次要地位。莫迪2014年领导印度人民党以“发展”赢得了选民,反映了人民对发展的渴求,印度人民党在莫迪废钞后的五个邦的地方选举中大胜进一步体现了印度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对发展的向往。今后,任何印度政党和政客要想赢得选举必须依靠其“政纲”和“政绩”,这将成为印度长远发展最根本的动力,这也将是莫迪对印度的历史性贡献。
在莫迪强力改革的推动下,加上国际油价下跌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近几年印度经济增长速度都在7%以上,成为增长最快的大型经济体。经合组织(OECD)发布的《2017年印度经济调查报告》预计印度2016-17财政年度为7%,预计2017-18和2018-19财政年度增速分别达到7.3%和7.7%,未来印度经济将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
不过要获得持续的高增长,莫迪必须进一步推进改革。长期以来,劳工法、征地法和税制被认为是印度必须改,而又最难改的改革。劳工法对工人权益的过度保护,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管理难度,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还让企业不敢轻易雇佣工人,限制了更多人的就业机会。征地法冗长的谈判和诉讼程序,增加了交易成本,拉长了征地周期,严重制约了印度基础设施建设和工厂建设的土地来源。如果莫迪能挟选举大胜和税制改期之威,接下来进一步推动劳工法和征地法的改革,印度经济发展的前景将会更加光明。
高速增长让印度正成为各国竞相进入的一个重要新兴市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质优价廉的商品相对于印度人的收入水平更具竞争力。中国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在印度即将进行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中有天然的优势。中国制造业总体上没欧美先进,但却优于印度的发展水平,适用印度的科技、劳工技能水平和国民的消费层次,相反有较大的比较优势。这是中国企业进入印度投资、贸易的重要机会。
印度崛起的国际环境好于中国。作为一个实行议会制的国家,西方国家对印度的政治制度有较强的亲近感,特别是在民族种族、宗教、文化等方面非常多样化,经济文化水平落后的印度维护了民选制度,被国际社会看来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奇迹”。在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中,美国为首的西方竭力扶持印度,把印度作为牵制中国的重要力量。特别是美国实行亚太再平衡战略以来,这一意图更加显明。虽然印度坚持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但美國认为不管印度是否与美国结盟,一个强大的印度自然就会对中国形成制约。
西方国家还不断发出“印度超过中国”的声音。客观地看,印度确实在进步中,现在的印度和十年前,二十年前的印度相比已经发生明显变化,今后发展变化应该会更快。但必须看到,印度和中国有巨大差距,作为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印度在今后的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会经常出现高于中国的现象,但从增长的绝对数看,中国只需要增长2%就可以达到印度增长8%的增长量,因此,硬要说印度超过中国,那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直观地看,中国的交通、能源等各项基础设施、城市建设,人均收入水平、国民教育、人均寿命等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都是印度无法企及的。
即使国力和中国差距巨大,但印度依然充满大国雄心。印度不仅希望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还希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领导作用。对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印度不仅要考虑能为其带来什么经济利益,更要考虑“由谁主导”的问题,因此一直持消极态度。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印度会拒绝“一带一路”的实质内容,只要有利可图,印度企业一样会参与到“一带一路”的项目中;在“互联互通”精神下,中印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仍然可以开展。
(作者系西华师范大学印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