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孤独主题阐释

2017-05-08郑雨轩

文学教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孤独主题

内容摘要:迟子建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以一位老年女性的口吻讲述了生活在我国东北部林海雪原中的鄂温克民族近百年的生存轨迹,主题丰富,意象多元。长期以来,学界对作品主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究,包括对书中的女性主义、生态主义、民族性的阐发等等。但作品中的孤独主题却很少被挖掘,因此仍有许多探索空间。本文通过对《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文本分析,揭示了作品中体现出的孤独主题并围绕这一主题作出了具体阐述。

关键词:额尔古纳河右岸 主题 孤独

迟子建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以第一人称的生动笔触描绘了鄂温克族近百年间的民族历程,详尽展现了这个民族鲜为人知的独特历史、信仰、生活、习俗以及其所经历的可歌可泣的悲欢离合与存亡危机。小说叙事宏大,内涵十分丰富。其对于自然、民族、女性、文明等等主题的描写已引发了大量研究,给人深刻启迪。同时,这些主题的背后又都指向一个共同的主题——孤独。整部作品所传达的“伤怀”、“伤逝”、“悲哀”等情愫实际上来源于一种巨大的孤独感。这里的孤独不仅仅是个体的无陪伴感,也包括了更深意义上的由文化边缘化、历史隔绝、民族野性、文明吞噬而带来的精神上的茫然和畏惧。整篇小说翔实生动地体现了这种复杂的孤独概念。

一.个体孤独

1.自然而然的孤独

就词语表层意思而论,孤独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个体的无陪伴感,尤其是因非人为原因而产生的个体孤寂。作者以一段语调沧桑的独白作为全书的开头:“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达吉亚娜走了,西班走了,柳莎和玛克辛姆也走了,我的故事说给谁听呢?安草儿自己不爱说话,也不爱听别人说话。那么就让雨和火来听我的故事吧……”这是因生老病死、聚散不定等自然进程引起的孤寂,是跨越九十年时间而产生的巨大孤独感。作者让“我”以孤单的自陈开场,点明了整个故事中最普遍的心理特征,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2.因情而起的孤独

情感是鄂温克人孤独的另一个巨大诱因,但情感是复杂的,所以不同人孤独的原因也不尽相同。尼都萨满年轻时和林克同时喜欢上了达玛拉,但最终没能成为达玛拉的丈夫。从此以后他久变得寡言少语。林克去世后,尼都萨满又对达玛拉展开追求,却仍未能如愿,最后孤独终老,这是爱情失败而引起的孤独。与此相似但又不同的是,坤德虽然和伊芙琳生活在一起却并不爱她,因此伊芙琳终其一生都是孤独的,她的孤独源于对坤德的恨。马粪包因为妻子生下女儿后与情人私奔而产生对于一切女性的普遍的恨,这种恨让他在氏族社交中不被待见,终日孤身一人。而“因情而孤独”的最极端例子则是伊芙琳的儿子金得,他因为没有得到妮浩而孤独,又因为不喜欢母亲让他和杰芙琳娜结婚而自尽。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情感是复杂的,他既是因爱而孤,又是因恨而孤。

3.由孤独引发的孤独

小说中有一些人物的孤独是由他人的孤独所导致的,是一种传递性的孤独。娜杰什卡与伊万就分别处在这种孤独反应链的两端。在俄国长大的娜杰什卡虽然得到伊万的真心关爱,但种族的差异,血系的不同都将她在异乡的生活从本质上定义为孤独。这种孤独看似被日复一日的生活所掩盖,但当日本人入侵时,“只杀蓝眼睛的俄国人”的流言让娜杰什卡突然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孤独无助,因此她在逃回额尔古纳河左岸的时候才能显得那么义无反顾,那么冷酷无情。而伊万也清楚地认识到多年来孤独给娜杰什卡带来的巨大痛苦,所以决定不去将妻子追回来,而选择用下半生的孤独来弥补娜杰什卡所受过的煎熬。同样被孤独链拴在一起的还有拉吉米和马伊堪。拉吉米的孤独来源于肉体上的苦难,到后来孤独成了一个牢牢控制他心灵的恶魔,驱使他将自己的孤独疯狂移植到马伊堪身上,不准她走远,也不准她抛头露面。饱受孤单折磨三十年的马伊堪最终成为了拉吉米孤独的殉葬品。

二.群体性孤独

1.生存孤独

鄂温克民族的群体性孤独首先体现在其生存状态的孤独上,无论是“我”的自述还是他人口中的话语都能印证这种孤独状态。比如“我”在自述本民族的历史时说:“三百多年前,俄军侵入了我们祖先生活的领地……在勒拿河时代,我们有十二个氏族,而到了额尔古纳河右岸时代,只剩下六个氏族了。众多的氏族都在岁月的水流和风中离散了。”饱受欺凌的民族历史对于鄂温克人来说像是与生俱来的心理阴影,一道抹不去的伤痕。老一辈的族人经常向晚辈说起额尔古纳河左岸的事情,传递出一种不愿离开本族土地的厚重心态和被迫迁徙的无助。接二连三到来的死亡和屈指可数的氏族人数更让民族心态变得悲凉哀婉。死亡贯穿了整部作品:林克被雷击而死,达玛拉孤独疯癫而死,拉吉达被冻死,安道尔被维克特误杀,妮浩的三个孩子先后因不明的神秘力量而夭折……这是生存本义上的孤独,即人数越来越少,民族颠沛流离,群体的继续存在面临危机,鄂温克人对此既了解,无奈又恐惧。

此外,在与大自然亲密无间的接触中,他们还经常受到狼群和熊等野兽的威胁:“在我们的生活中,狼就是朝我们袭来的一股寒流。可我们是消灭不了它们的,就像我们无法让冬天不来一样。”面对野兽袭击却无所依恃显示出了这个民族的孤单和弱小。此外,因为没有其他族群可以作伴,鄂温克人只能与驯鹿相依为命。几百年来,他们和驯鹿已经成为血脉相通的生命共同体,以至于后来当政府动员山民们下山定居时,鄂温克人首先想到的是驯鹿该怎么办,足见他们对驯鹿的依恋之深、生存孤独感之强烈。

最后,“寒冷”这一意象也贯穿作品始终,一方面是描写鄂温克人真实的生存环境,另一种意义上也反映出,鄂温克群体生存状态上的孤单与冷寂导致了鄂温克人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上越来越悲哀,孤僻。

2.文化与文明的孤独

除了越来越少的氏族人数和凶险的居住环境这些先天的、自然的孤独因素,鄂温克人文化的弱勢以及现代文明的冲击都让他们显得更加孤独、封闭。鄂温克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导致其文化传承只能通过口授的方式维持,艰难且不具有稳定性。“我”不让本族的孩子去上汉族的学校,反映了老辈族人的封闭,这种态度关上了与其他文化相互交流的大门,让鄂温克文化处于闭塞的状态。“我”所在的乌力楞直到1974年才第一次接触电影,马粪包对于电影放映员不给他看“好影片”的无端指责和安草儿为电影中的人物煮奶茶这两件事说明,在现代化进程已经拉开序幕的20世纪70年代,鄂温克人却仍然表现出令人震惊的无知和愚昧。

从外部角度看,鄂温克族一直都是被边缘化的。在日本人入侵林区时,吉田对“我”的氏族同胞们说:“前年的时候,大部分猎民被召到山下,开了会,重新选了自己的部族长。你们是被遗落的。”直接说出了鄂温克族在外族人,甚至是无孔不入的侵略者们眼中的微不足道和与世隔绝。此外,纵观全书触及的百年历史,包括抗日战争、建国、文革、改革开放一直到步入新世纪等一系列重要事件在内的世界发展进程对鄂温克族均未能产生十分显著的影响,也没有危及鄂温克民族的稳态,足可见这个民族意义之渺小,交流之贫乏。

这种民族文化孤独的一个原因,就在于鄂温克文化的独特性。尼都萨满用跳神的方式医好了吉田腿上的伤疤后,吉田对整个乌力楞的人都心怀畏惧,体现了外族人对于鄂温克文化神秘性的不解和恐惧。“两年以后,那些定居在激流乡的各个部落的人一批接着一批地回到山上。”鄂温克人下山后不能很好地融入汉族人的生活圈,是因为对于习惯了本民族独特文化的山民们来说,汉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令他们不解、畏惧、排斥。

三.孤独的因与果

一般说来,一个民族的整体孤独应该有其根本原因,但在这部小说中,很难为鄂温克族的孤独找出一个根本原因来。是荒无人烟的林海雪原所带来的地缘隔绝,是伤痕累累的民族历史,还是其他的原因?这些都可以解释鄂温克族的孤独,但却不能说哪一个原因是最根本性的。实际上,地缘隔绝、历史遗痕、民族野性、文化边缘化、文明吞噬等等既互为原因又互为结果。地缘隔绝会导致民族野性,进而导致文化边缘化和文明吞噬,而文明吞噬又会为这个民族刻下新的历史伤痕,导致更加自闭的民族心理并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产生一个环形结构,因此很难断言到底哪一点才是这个环形结构的起点。正是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使得鄂温克族的孤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给人一种“想悲悯却不知该悲悯谁”的巨大失落感。也正是这种先天的、无缘无故的孤独感让小说有别于“有因有果”、“常因常果”的其他作品而显得独具一格。一种天生的孤独、恒久的孤独和不可改变的孤独被自然地表达出来。

四.结语

孤独作为《额尔古纳河右岸》整部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既与其他主题如伤逝等密切呼应,又有自身的不同层次和表现,如个体和群体孤独,生存孤独和文化孤独等。而孤独背后的深层次指向却不能单纯地归结为一个或几个原因,它更像是一种无缘由的、从来就有的环式孤独。这是这部作品对孤独的独到阐释。作品最后部分写道了“我”选择继续留在乌力楞中生活,捍卫最后的鄂温克情结;九月却下山定居并当起了邮递员,隐约反映了鄂温克文明余脉式微,将来不得不汇入现代文明的趋势,而这两种选择都是因孤独所迫的。全书对孤独主题的独特展现也能让人获得在更大视域中对文明个体性的深刻反思。

参考文献

[1]陈林瑶.论迟子建小说中的孤独意识[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4.

[2]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3]刘春玲.文化嬗变下的人性困厄——《额尔古纳河右岸》中鄂温克族新生代青年形象的解读[J].大连大学学报,2012(10).

[4]王晗.多重视域下的悲剧书写——《百年孤独》与《额尔古纳河右岸》共性探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5]徐铁松.人世之厄 爱美以度——迟子建小说中鳏寡孤独废疾者形象研究[D].广西,广西民族大学,2013.

[6]于巍.《額尔古纳河右岸》研究综述[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7]赵冬梅.现代文明的伤怀者——论迟子建小说创作对现代性问题的反思[D].云南,云南大学,2015.

(作者介绍:郑雨轩,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翻译)

猜你喜欢

孤独主题
我的世界谁来懂
浅谈中国侠文化背景下的武侠电影
圈套里的个性化讲述
《风雨哈佛路》的主题评析与文化解读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从《山河故人》看贾樟柯的变化与坚守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
近十年武侠电影主题的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