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瑶族女子班教育效果的实证研究
2017-05-06崔娟廖思立郑新君
崔娟+廖思立+郑新君
摘 要:本文通过对广西M中学瑶族女子班和非瑶族女子班的比较发现,瑶族女子班的开班对瑶族女孩在学习、心理、行为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尝试用瑶族女子班的开班以及其所取得的教育效果对其他民族地区的教育提供借鉴意义,进而促进实现民族地区平等对待男女两性,实现公平教育,力促性别平等,关爱女性弱势群体。
关键词:瑶族女孩;教育效果;性别教育平等
一、研究背景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地点
1.研究对象。瑶族女子班女孩都是来自深山瑶寨,在那里地处偏远山区,经济不发达,思想守旧,人们对女性存在其实和偏见,当地瑶族女孩小学毕业以后便辍学,无法继续接受更高一级的教育。在社会爱心人士的支持下,2008年第一届瑶族女子班成立,原班人数56人。本文的调研数据来自M中学初中每个年级的瑶族女子班和部分非瑶族子女班的学生。
2.研究地点。广西M中学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保留壮文进校实验任务的25所民族中学之一。学校位于县城,交通便利。现有专任教师99人,学生1728人,设27个教学班,其中有3个瑶族女子班。学校主要服务于本县革命老区、边远山区及瑶族居住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占98%以上。
(二)研究思路
在一些民族地区地处偏远的山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女性的受教育问题不能很好地实现。本文基于教育公平理论和社会性别理论的理论基础,采用实地调查(自填式问卷,个案访谈)的方式对瑶寨女孩的教育效果进行调查研究,对数据进行分析,并结合理论分析深山瑶寨女孩的教育效果,探讨瑶族女孩的教育问题,最后提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女性教育的对策,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少数民族女孩的成长。
(三)研究理论基础
1.教育公平理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我国古代就有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思想,西方也有科曼、胡森等人的“教育机会均等”、帕森斯的“教育资源公平分配”和罗尔斯的著名的两个正义原则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补偿教育”等一系列的教育公平观点。
2.社会性别理论。社会性别是根据西方女权主义运动中的女性主义提出来的,社会性别一词用来指由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女性或男性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在现当代,社会性别强调两性之间的差异是“非自然”的,但强调他们的社会特征与角色、文化差异对性别差异的影响、追求男女两性社会平等。
二、研究设计与样本描述
(一)研究假设与变量设计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瑶族女子班的开班情况和其他非女子班的情况进行对比,从教育公平理论视角来探讨瑶族女子班的教育效果。本研究结合相关理论提出以下假设:假设一:女子班的教育效果与学习成绩表现有关,女子班的成绩比非女子班的学习成绩好,教育效果可能越明显;假设二:女子班的教育效果与个人心理、认知有关,个人心理、情绪越稳定,教育效果可能越明显;假设三:女子班的教育效果与行为表现有关,行为表现前后对比变化大,教育效果可能越明显。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1.数据来源。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广西M中学瑶族女孩教育状况调查”。调查对象为M中学的全体学生,采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调查的过程中,共抽取6个班级作为样本,初一到初三年级3个瑶族女子班全部抽取,此外还从初一到初三每个年级里随机抽取一个班。此次调研共发放问卷336份,回收有效问卷323份,有效回收率96.1%个案访谈10份。
2.样本描述。在323名受访者中,女子班共163人,占样本比例的50.5%,非女子班共160人,占样本比例的49.5%。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习效果
从年级进行划分,女子班初一400分以下占97.9%,初二400分以下占76.4%,初三400分以下占68.4%:由此数据可知女子班的成绩逐年呈现好转的趋势,虽然其中也有因为科目增加而造成分数的上升,但是低分段的人数在慢慢减少,大部分人的分数都有了提高,下降的趋势也较快。相比于非女子班400分以下的人数初一占77.8%,初二占66.7%,初三51.8%,女子班的低分层次下降比较多,幅度较大,而非女子班下降缓慢,幅度较小,从而得出女子班学生入学后学习进步较大,并且有趋势向非女子班的成员靠拢。由此可以得出,瑶族女子班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由于之前的小学教育水平的差距使得女子班和非女子班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但随着时间的变化这些差距逐渐缩小,期间显现出来的各方面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她们逐渐脱颖而出。
(二)心理效果
据调查发现,女子班与非女子班相比,她们更能够积极参与班级的活动。女子班在初一积极参与班级活动的学生占56.9%,初二占52.7%,初三占65.7%;非女子班初一占38%,初二占21.8%,初三占34.5%。在与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还得知,瑶族女子班和非女子班在教学课程设置上基本没有区别,但是在班级的管理形式上却有所不同。在班级管理上,瑶族女子班更注重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初三瑶族女子班班主任黄老师谈到:“比如学校举行活动的时候,我只要把这个通知跟她们说一声,她们就会自行组织,当然初一的时候有点难,但到了初二、初三就好多了,基本不用我们操心。”通过让学生自行管理班级事务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间接带动她们接触外界事物的好奇心,開拓视野,增强信心。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是在其社会生活环境和自身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成的,是一个主题作用于客体,客体对主体反作用的过程。与非女子班的性格差异与其所处的班级有关,在瑶族女子班学习的学生性格较非女子班的学生开朗活跃。性格本身无对错之分,但是环境的因素会对一个人的性格产生影响。调查发现,瑶族女孩在刚进校时大多数的性格比较内向,非女子班的同学比较活泼开朗,但数据分析却表明女子班的学生较非女子班的同学开朗。这种变化可能与班级环境和特殊的教育形式有关。
(三)行为效果
据统计发现,女子班的学生仅和自己班的人来往所占比例为1.2%,非女子班占12.9%,在选项“逐渐改变自己的坏习惯”中,女子班占比例为43.1%,非女子班占24.5%。瑶族女孩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瑶族女孩保持着开放、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和更多的同龄人交往,而自身也在交往的过程中不断的得到发展。行为方面的改变体现在多种方面,瑶族女孩在接受教育后个人的行为能朝着积极、正向的方面发展,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瑶族女子班的开设取得了好的教育效果。
在调查的过程中还发现,瑶族女子班在进入班级后会更加的努力学习,而这个可能与之前她们没能好好的接受教育有关又或许是学习氛围的影响。因此,笔者访谈了瑶族女子班初三的盘同学,“我觉得我们班的同學都很努力学习,我们每天起得很早,晚上下晚自习后还会继续学习30~40分钟才回宿舍,当然这个是我们班自己学习的,老师没有硬性要求。她们都很努力,我当然也要更加努力学习才能不落后。”此外,她还提到,同学们知道知识改变命运,她们能继续学习不容易,因此就更加努力学习,希望有朝一日能走出十万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数据还表明,瑶族女子班的同学在在学习期间也积极参与校内各种活动,也开始学会注意劳逸结合。
四、结论
瑶族女子班是M中学的一项办学特色,它的开设促进了瑶族女孩的成长,也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社会人士的肯定,同时也促进了深山瑶寨女孩教育问题的解决,实现教育公平和两性平等。此外,瑶族女子班的开设对发展民族教育,解决少数民族女孩教育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进一步丰富了民族教育实施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为推动少数民族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欣.由教育政策走向教育公平[D].华中师范大学,2008.
[2]申华.教育公平理论视角下的农村初中教育县城化研究[D].延安大学,2012.
[3]韩民清.论人的类本质[J].求是学刊,1995(5).
[4]谭咏梅.我国女性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平等与差异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04.
[5]陆士桢,王玥.青少年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45.
作者简介:
崔娟(1983.05—),女,河南新乡人,汉族,广西科技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硕士,讲师,从事青少年社会工作等研究。
廖思立(1995.06—),女,广西防城港人,壮族,广西科技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14级。
郑新君(1996.03—),男,四川南充市人,汉族,广西科技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15级。
课题来源:2015年教育部《变迁与重构:南岭走廊少数民族传统组织与乡村治理研究》,项目批准号:15YJC850001。2016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议委托项目:《民族地区政校社联动推进青少年权益保护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