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2017-05-06张奚铭
张奚铭
摘要:初中教学目前整体呈现着多样化的趋势,对于历史教学来说却有着很多的限制性因素,扬长避短是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效果的关键。本文以自身初中教学经历结合历史学科专业特点对初中历史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旨在抛砖引玉,推动历史教学现实发展。
关键词:初中历史;现状;兴趣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特点
初中历史教学,学习的主体是年龄在13岁左右的初中生,教学内容涵盖整个中国通史以及大部分世界通史,教学模式基本上是课堂教学,除此之外,初中历史还有着自己的特点。
首先,现实意义深远。历史学科除了知识之外,还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特别是中国史的内容,对于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引导、核心价值观构建都是分不开的。
其次,满足中考需求。历史是中考科目之一,占中考总分值的10%。从长远看,初中学习是未来学习的基础,高中历史的难度和分值都在增加。所以,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初历史教学直接满足中考和未来历史学习的需求。
再次,教学简单而直接。从教材的角度来看,初中历史教材目前主要采用人教版历史课本,已经沿用了很多年,课本中对历史知识的描述简洁直观又兼顾了重点与范围,是一部可圈可点的教材,这从根本上奠定了初中历史教学的基础性特点——简单而直接。
二、限制历史教学提升的不利因素
(一)教学时间短
以区重点初中教学安排为例,每班每周教学计划40课时,其中历史只占2课时。也就是说,历史课每周只有兩节,如果遇到活动、假期、换课等原因,2课时的历史教学时间也无法保证,很多学校八年级教学中经常出现历史课被占用的情况。
(二)重视程度低
从师生重视程度来看,很多初中教师和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误区——小科不重要。甚至很多一线历史教师也受其影响,在教学工作中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教学态度不够端正,教学准备应付了事,教学计划得过且过。
(三)课后巩固不到位
课后学习时间少,练习、考试机会少,课后作业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但是这一环节基本上被语、数、外、物四科占据。在八年级的练习和考试中,周考、月考大多数也没有历史内容,甚至有的学校只在期末安排历史的考试。
三、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对策分析
(一)教师增强知识把控能力是前提
正如上文所说,目前初中历史教学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特点是知识点与内容简洁明了。教材内容的简洁难以避免存在着背景知识单薄和历史事件关系不够紧密的不足,需要教师帮助完成。教师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必须比历史课本的内容更深刻,例如《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课,这一课知识含量大、考点多。我们在教学中发现,教材上所写的内容虽然涵盖了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要点,对于两个重要历史事件的背景、联系等内容却未有详述,如果学生不明白这些内容,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很容易被学生理解成两个孤立的事件。我们尝试把二者关系的讲解加入到授课内容中,学生理解程度明显提高。这需要教师既通晓两大历史事件的详细经过,又能在初中生可以理解的范围内深入浅出。
(二)活跃课堂氛围是有效途径。
要想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佳化,活跃课堂氛围是关键。传统教学提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广大初中生对于历史的兴趣毕竟是有限的,除了对历史有着强烈兴趣的学生之外,大多数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是因教师和课堂氛围而存在的。历史学科是严肃的,但是历史教学可以是轻松幽默的。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9课《新文化运动》是学生公认最枯燥的一课。我们在教学中试着引入当时北京大学的一些师生辩论的内容,并进行绘声绘色的模仿与还原,发现大多数的学生都把注意力集中了过来。当然,课堂效果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娱乐,而是让学生更真切和主动的去理解,通过课堂最后的知识点总结和引导性概括实现画龙点睛。我们都知道历史教学是很强调实践的一门教学课程,但是近些年来,更加深入的理论基础是它的主要趋势。那是因为传统历史教学当中,由于历史还并没有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门标准化课程,所以历史的教学更多的是集中在标准教育这种模式的边缘。所以加强了历史教学的理论基础将经验转化为文字,将语言转化为书本,对于学生学习历史来说是更有益处的。除此之外,我们所说的强化了理论基础并不简单只文字和基本功的强化,还指的是由于历史成为一门学校标准化课程,在历史教学当中也应更多地与其他学科相联结。这种联结体现在教学理论和教育方法上,针对教学主体所采取的相应方式上等等。毕竟历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综合素质等等,而不是将学生培养成专业的历史学家,所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是教学辅之以实际操作才是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
(三)保持应试性与知识性的统一是关键
历史是中考科目,应试性是初中历史的一大特点,也是很多中学在教学安排上最在意的方面。这也造成了历史教学为提高分数“死记硬背”的误区。从学科的角度以及自身教学经历总结来看,初中历史教学的应试性与知识性并不矛盾,二者完全可以相统一,统一后的二者会更好的推动应试效果。之所以特别提到初中历史教学的知识性,因为升人高中继续学习是大多数初中生毕业后的选择。因此,保证初中历史教学的知识性有利于于他们未来的历史学习。历史学本就是真实的、有联系的事件,即使是针对初中生理解能力而进行的初中历史教学也是不能脱离这一学科精髓的。
(四)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对初中生来说,历史教学的最大困难之一就是初中生处于一个思维能力形成的阶段,具体来说就是还无法把抽象的思维用具象的模式在脑海中形成概念,也就无法更好地去理解。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历史事件进行一定程度的还原,有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包括:声音、照片、录像等等,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进行放映,这对初中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起到了很强的推动作用。
多媒体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初中生的心理世界非常简单,对事情的判断也是非黑即白,但是历史学的特点决定了历史知识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如何让初中生在学习中更好地克服理解的难题,并且在此基础上增加其学习历史的兴趣,关系到历史教学的效果。例如,近些年来比较风靡的网络漫画《那年那兔那些事儿》,把历史事件变成可爱的卡通故事,对初中生来说,这样的卡通故事可以更好地吸引其兴趣,再配合上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学习兴趣就可以转化为学习效果。
不仅如此,多媒体技术具有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学习效率、优化教学过程等等诸多方面的优势和便利。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得以不断增强,网络管理的不断完善,互联网技术配合上多媒体技术一定会给中学历史教学不断增添全新的血液和动力。
(五)课后作业的科学布置
中学历史教学主要包含课上教学和课下学习两部分。作业的布置是课上和课下的重要衔接,对于整个教学任务的完成以及教学效果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初中历史作业的布置停留在简单的“题海战术”,这实际上是传统“填鸭式”教学的一种扩展。完成这样的作业,不但无法实现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有效巩固,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与教学的初衷南辕北辙。所以应根据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对中学生的教育要顺应青春期少年的性格特点,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首先,作业的安排要有层次性。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而言的,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因此,作业的布置应当有所侧重、有所区分,不该“整齐划一”。根据学生各自的优缺点,分别从不同的切人点为其布置作业,最后每个学生都得到了最适合自己的锻炼。其次,作业的安排要有趣味性。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新要求,中学历史作业的布置也需要与时俱进,要敢于挑战和突破传统教育模式中呆板、僵化的部分,摒弃“填鸭式”和“题海战术”。在设计与布置作业时,要把课后作业变成课堂教学内容和方式的一种延伸,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们下课之后有事情做而已,让学生意识到作业的完成是有用的,更是有趣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不同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作业安排,培养发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意识,进而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的进步。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学是在遵从初中教育的特点和历史学科精髓的前提下发展的,但是受限于课时少、师生态度不端正等很多现实性因素,如果一味地墨守陈规,教学效果难有起色。我们在丰富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活跃课堂氛围,用符合初中生心理特点的方式调动起學生的学习热情,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历史知识讲授的把控能力。事实证明,这样的付出是值得的,课堂效果、学习积极性都有了明显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它还能保证初中历史的应试性需求,可行性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