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核心素养与“点·线·面”的艺术教学

2017-05-06牟云刚段军强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点线面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

牟云刚 段军强

摘要:美术是美育的组成部分之一。美术是一门由内容和技术的发展组成的独立学科,是通过想像力、创造性活动、艺术创作和美学评价来发展个人独特潜能的一种途径;是创造性思维,新构想,新发明,原创性,出人意料的反应,独立性。是一种沟通的方式以及口头交换或非口头交换意见的方法,更是了解当今社会的一种方式;也是了解艺术如何成为社会生活和环境组成部分的一种方式;是人类为自我实现,自我满足所进行的努力,是人一生的生活态度;是鉴赏不同历史和文化的途径;所以,我们是否可以理解或者说:综上,便是美术学科的核心价值。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点线面

“核心素养”是近年来教育界热议的话题,在各类教育报刊、杂志、论坛、年会上频频被提及,倍受关注。人们不禁追问: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提核心素养?它将对学校、教师带来哪些挑战?实践中怎样推行实施?具体方法与策略怎样?是我们探究的课题。

在中国,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视美育教育。美育作为一种审美实践活动伴随着教育的产生而逐渐被纳入到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中。例如,礼、乐、射、御、书、数,是一个相当完备的教育体系。上古初民的劳动生活,图腾崇拜,巫术礼仪,氏族征战等活动之中就包含了六艺教育的一些成分。而春秋战国时期,孔圣人又把美育推向了高潮,主张以“仁”为核心的,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兴与诗”,“立与礼”,“成与乐”。历史到了近现代,以王国维为开端的美育思想,在当时影响较深。他主张“以外化内”中西交融,特别是运用康德、叔本华等西方的哲学美学思想,对中国的美育思想进行的理论阐释,为后来的美育思想家开了先河;另一位美育倡导者,就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蔡元培大师。他主张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实施美育。“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完善人格,啟迪智慧,创想能力等等均少不了美育的支撑。爱因斯坦说,当我审视自己以及自己的思维方法时,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对我而言,艺术的想象力较之汲取知识的能力而言意义更为深远。

美术是美育的组成部分之一。美术是一门由内容和技术的发展组成的独立学科。是通过想像力、创造性活动、艺术创作和美学评价来发展个人独特潜能的一种途径;是创造性思维,新构想,新发明。它强调通过感官体验加深认识,加强了创造性解决问题方式的技巧,这些技巧也可以用于跨学科思考,增长了整合,组织,创造,评价美学反应的能力,是一种沟通的方式以及口头交换或非口头交换意见的方法,提供了鉴别,描述,分析,阐释,评价美术作品的机会,增长了美学鉴赏力(什么是好的?什么是美的?为什么?)以及美术词汇量。它更是了解当今社会的一种方式;也是了解艺术如何成为社会生活和环境组成部分的一种方式,它跨越了语言、时间、空间的界限,成为一门无需词汇的,通用的视觉语言。这便是美术学科的核心价值。艺术建立了人类基本的真理,这些真理是我们判断的试金石。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世界经合发展组织(OEC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欧盟(Eu)等国际组织自1997年来先后进行了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Ⅲ。例如,1997年,OECD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确定了三个维度九项素养;2006年,EU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核心素养包括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共计八个领域,每个领域均由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构成;2013年,UNESCO发布报告《走向终身学习——每位儿童应该学什么》,提出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重视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法与认知、数字与数学、科学与技术等七个维度的核心素养。受其影响,许多发达国家也积极建构核心素养的框架。有的走的是“全面路线”,几乎把学生的所有素养都包括在内;有的走的是“简约路线”,只涉及一些关键的、高层级的素养。从素养到核心素养,则是对人面向未来的“关键少数”素养的凝练。

多年来,关于素养的研究相继而行,都努力在教育领域建立学生核心素养纲要,以此推进教育目标的贯彻与落实,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核心素养纲要的确定必须具有时代性与前瞻性。从全球范围来看,核心素养的选取都反映了社会经济与科技信息发展的最新要求,强调创新与创造力、信息素养、国际视野、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社会参与及社会贡献、自我规划与管理等素养。

当前,中国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到“素养时期”,“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对核心素养的界定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经多方论证,还拟议了学者们提出的相应指标。即社会参与: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自主发展: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文化素养: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

针对我国学生发展的现状与需求,艺术教育中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从本学科的角度出发,初步提出了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五项基本核心素养,具体如下。

图像识读:图像识读指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以联系、比较的方法进行整体观看,感受图像的造型、色彩、材质、肌理、空间等形式特征;以阅读、搜索、思考和讨论等方式,识别与解读图像的内涵和意义;从维度、材料、技法、风格及发展脉络等方面识别图像的类别;知道图像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与价值,选择、辨析和解读现实生活中的视觉文化现象和信息。

美术表现:美术表现指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技术和美术语言创造视觉形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形成空间意识和造型意识;了解并运用传统与现代媒材、技术,结合美术语言,通过观察、想象、构思、表现等过程,创造有意味的视觉形象,表达自己的意图、思想和情感;联系现实生活,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自觉运用美术表现能力,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

审美判断:审美判断指对美术作品和现实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评价、判断与表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感受和认识美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形成基本的审美能力,显示健康的审美趣味;用形式美原理和其他知识对自然、生活和艺术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描述、分析、评价和判断;通过语言、文字和图像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用美术的方式美化生活和环境。

创意实践:创意实践指由创新意识主导的思维和行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养成创新意识,学习和借鉴美术作品中的创意和方法,运用形象思维,大胆想象,尝试创作有创意的美术作品;通过各种方式搜集信息,进行分析、思考和探究,联系现实生活,对物品和环境进行符合实用功能与审美要求的创意构想,并通过草图、模型等予以呈现,与他人交流,不断加以改进和优化。

文化理解:文化理解指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逐渐形成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的习惯,了解美术与文化的关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美术的文化内涵及其独特艺术魅力,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理解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和时代的美术作品所体现的文化多样性,欣赏外国优秀的美术作品;尊重艺术家、设计师和手工艺者的创造成果和对人类文化的贡献。

艺术学科也推出三项核心素養内涵。实践中这些也是在美术学科中有所诠释的。分别是:

艺术感知。艺术感知是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对生活、文化和科学等情境中艺术形式的感知和体验。学生在各类艺术的节奏、力度、色彩、结构等艺术语言的联觉中,形成艺术通感,探究各类艺术的独特性和关联性。

审美情趣。审美情趣是学生艺术修养的精神追求,是美感愉悦、优雅气质、生命关怀的心灵建构。学生在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的情境中,感受艺术魅力,体现生活情趣,追求诗意人生。

创意表达。创意表达侧重于理解想象、表现创造、反思评价等艺术活动。通过艺术与生活、文化、科学紧密相关的个性化艺术创作实践,学生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与合作能力,并将艺术课程中获得的创意表达能力运用到其他学科和生活领域。

二、“点·线·面”与“点·线·面”艺术教学的内涵

不论是从哲学的角度还是从科学的角度亦或是艺术角度而言,世界的本源从微观到宏观皆存在无限大的未知空间,而就空间的组成来说,都涉及“点·线·面”的文化理念。因此,本文所讲的“点·线·面”并非单指美术范畴中的概念。从大的方面讲,“点·线·面”是从宏观角度认识事物整体艺术架构的文化理念,从小的方面讲,是学科领域中艺术形式语言的基本元素。所以研究核心素养与“点·线·面”的艺术教学实践时可以尝试以学科为基点,以培养综合素质为半径出发,辐射终生效能的,并且用“点·线·面”艺术观的哲学文化理念为指导,在实践中完善人的全面发展为主旨,进而探究艺术教学最核心素质修养的科学教学规律行为。

借用人民政协报记者修菁在《中国教育进人3.0时代——中国教育学会第28次学术年会聚焦“核心素养”》整理的一段资料,各国对教育中核心素养的努力可见一斑。

美国21世纪学习框架

第一类为学习和创新能力,包括创造力、批判性思维、沟通和协作能力;

第二类为信息、媒体和技术技能,涉及有效利用、管理和评估信息数字技术、通讯工具;

第三类为生活和职业技能,其中包括灵活性和适应性、自我导向、团队精神、对多样性的欣赏、问责制和领导力。

新加坡“21世纪技能”框架

核心层——品格与道德培养;

第二层——社交和情感技能;

最外层——面向全球化世界的关键能力,包括全球意识、跨文化技能、公民素养、批判思维和信息与通讯技能。

英国核心价值教育

2015年1月27日,英国教育大臣妮基·摩根发表演讲,强调推动“英国核心价值”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她说:“所有学校都应该像提升学术标准一样,提升基本英国价值观。让每个孩子懂得英国价值观与学习数学、英语同样重要。”

法国国家核心价值

法国国民教育部于1月22日出台了11项举措,以期将国家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的日常教学之中。截至5月12日,各地各类机构为进一步深化国家核心价值教育教学,共召开了1325次会议,有8.1万人次参与其中。

韩国将更多品德教育融人各科教学

学校教学将更多品德教育融入各科教学,培养学生一些重要价值观与态度,如同理心与同情心、诚实、责任等。

三、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与“点·线·面”的艺术

审视教育发展历程,当前教育部提议的美术核心素养的几个方向,共同构成了大教育观艺术教学的统合。为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提供了行之有效的依据。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促成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以及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的“非认知性素养”。而这些正是学科核心素养与“点线面”的艺术教学所言的综合内涵。

美术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应引以重视的两种教学形式,一是走进大自然;二是走进艺术馆博物馆人文经典区域。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学生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让孩子走出课堂,见课堂之不能见,得课堂之不能得,丰富感觉,触摸心灵。写生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和综合能力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特别在培养学生社会经验、自信心、团队意识、合作意识、责任心等方面有着独特作用。它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对自然的理性认识,培养动脑、动手、思考能力,拓展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创新能力。通过生活速写、素材搜集、摄影、创作练习、构图练习等训练,可以有效地促进审美灵感的形成。可见写生对于美术课的意义有多大。

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Kandinsky)在《点线面》这样说“依赖于对艺术单个的精神考察,这种元素分析是通向作品内在律动的桥梁。”实践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转化为核心素养的最有效的方式,是在相应情景中选择和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点线面是构成艺术空间的基本元素。在形式多样的教学中以“点线面”的美术形式语言去再现生活美和艺术美,从中提高学生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想能力和文化理解的素养。我们进行的相关教学实验证明,活动中以“点·线·面”的美学理念去再现大师们的作品时,学生再现的作品竟然也都是符合美学构成中的形式美与艺术美法则的。既领略了美学精髓,又增进了意志品质的培养,促进了人格素养的完善。就教学设计而言,一节成功的好课,与教师的教学艺术是密不可分的。各种教学艺术正是“点·线·面”的诠释。即将每个教学环节的“点”,顺畅的串连起来,所达到的预期教学效果的“面”。就教与学的个体对象而言,当以教师为“点”时,组织教学时,由这一个点辐射到所有学生的“线”就共同构成了一个学习环境的“面”。

再如,笔者在课堂上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艺术论坛活动——“艺术论坛的美术演讲”。潜意识中建立起正能量的学术气氛。学生们按照自己喜欢的美术种类自发筹备论坛讲演内容,利用自己喜欢的美术软件设计制作课件,结合演示讲解。有的班级还利用IPAD、笔记本电脑等在讲演时分享自己熟悉的美术设计软件等。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不仅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而且锻炼了学生自信、自主、自我管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素养。教师适当的引导,还促进师生关系的良性循环。继而说明,这样的艺术教学活动的必要性。大数据时代的今天,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意识,教学艺术也应该有大胆的尝试,升级和完善传统教学模式,才能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发挥独特的作用。

北大附属小学校长尹超说:“围绕核心素养所展开的新一轮课改,就像一场新文化运动,把教育的宽度、厚度和深度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层次,不断挑战校长的视野和水平。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融人到课程体系中的过程,落实在课堂的教学之中。核心素养是一个相对宏观上位的理论概念,怎样把核心素养细化到课程教学之中,是课程设计与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对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进行细化、分解和调整,将宏观上位的核心素养理念具体化,并最终与微观的学科知识紧密结合,由此将理论层面的素养具象为教师可具体实施和教学的内容。

另外,还要在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指导下,在课程标准中建立起系统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既能作为教师平时教学中进行自我评估的重要依据,又能作为外部的评价准则,实现对学生、教师、学校乃至区域教育质量的科学评测。

四、核心素养的规划还应关注的“点·线·面”因素

(一)核心素养的形成应关联家庭教育因素,搭建家校沟通桥梁,提供教学保障

人常言“性格决定命运”,那什么决定性格呢?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孩子成长历程中的家庭关系会内化到孩子的心里成为内在的关系模式,这一整套内在的关系模式就形成了性格,不同性格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是影响命运抉择的重要因素。在家庭教育中建立的的存在感、规则感、艺术感、成就感、责任感、目标感等都会影响孩子一生。所谓“好习惯成就好未来”正是如此。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控制是自我控制。有人说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家长是孩子一切问题的根源。所以我们不能忽略家庭因素,而只是单一地研究学校的教学方式。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全因素的总和而形成的品质。例如学生与家长沟通时,小孩子说“妈妈,我刚才看见了一朵花,好漂亮!”。有的妈妈会说:“老师留的作业你写完了吗?”。如果家长与孩子沟通经常是这样无关的反应,长大后,他跟别人沟通也不会很顺畅。

(二)核心素养的形成应突破大班额教育弊端的壁垒,否则难免流于形式

在发达国家,中小学每个班十几个到三十几个孩子。而在我国,教育资源的配置严重失衡。笔者认为,大班额的教育弊端不根除,我们所谈的“核心素养”就难免会流于形式,而成空话,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问题主要集中在优质教育资源数量不均衡,择校需求量大,农村学校的财政滞后,盲目追求规模,忽略质效,集中投入,撤校并点,兼并公共功能教室扩充班额的现象时有发生。

重庆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提出的解决方案就很值得借鉴。一是调整国家教育投入的分配结构,让学校不为了经费而盲目扩招和挤占学生发展配套资源。二是多管齐下,明确责任,建立城镇新增学校的修建机制。根据常住人口情况,从规划、建设、财政、人社、编办、教育等部门,明确各个管理部门的相关责任,齐抓共管,尽快在城镇地区新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校数量。

(三)核心素养的形成应关联社会教育因素,创造条件利用社会环境资源服务于教育

《孟子》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今天核心素养的提出更应该关联社会教育因素。所以怎样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来服务教育值得有关部门的深思。

当今世界,正处在人类社会伟大的变革时期,社会的发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条件。现在的美术教育形式应该是开放多元的,应该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各种学习资源,如虚拟的互联网资源,实体的艺术展馆、博物馆等资源、城鄉环境资源等。让学生走出校园,参与和感受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形成社会责任素养。

综上所述,教育有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等形式,不论哪种形式都应该注意,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配合得好才能促进优良教育的形成,正如同书法中的“永字八法”,八种笔画合理地组合才能写成一个优秀的“永”字。这也恰好证明了学科核心素养内涵所具备的丰富性、综合性、协调性。家庭,学校,社会等相关单位都应担负起相应关切的职责担当。时代赋予每一个教育的实体机构理应担当的责任,班级课堂、学校、家庭、社会等是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这些要素也是构成成功教学的主要因素,其协作的功效正是“点·线·面”的教学整体艺术,也调动和塑造了全员责任意识下,大教育观中的“核心素养”,真正意义的夯实我们的教育。

猜你喜欢

点线面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
结构之美
例说无交点线面角的求法
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对话视角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点线面”相结合立体化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