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当代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问题的探究
2017-05-06杜佳恬
杜佳恬
摘 要:如今,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多。很多学生为了生计选择了与自己所学专业不对口的企业。就业专业不对口,既是一种资源浪费,也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的原因,并阐述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
面对日益膨胀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对我国经济发展、教育发展等各个领域都有深刻的影响。专业不对口本身就出现在在教育体制上,为此需让企业从他的途径上尽量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实事求是地说大学生找个工作并不难,难的是找一个对口的理想的工作。我国目前劳动力过剩,加之大量毕业生涌入社会积累下的矛盾更加严重地暴露出来。如果我们对大学生毕业后面临的就业难题无法给予应有的帮助,就会导致越发的恶性循环,从而也会束缚学生的发展。
一、导致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的原因
1.滞后的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滞后性,这些滞后性因素导致高校学生培养、行政管理无法顺畅地执行相应功能。毕业生总量逐大幅增加与社会实际有效需求的增长的不协调,导致了越来越多大学生就业不对口的现象,引发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衔接不当。
2.就业信息披露不及时。目前,机关事业单位的用人信息基本公开透明,但在大量的企业用人方面媒体等信息功能发挥不足,无法公布高校毕业生的信息及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职业需求和岗位变化,以至于导致毕业生信息不灵,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不能对口就业。
3.高校毕业生个人不愿选择或放弃专业对口的岗位。一是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报考盲目,只想理想的学校并不考虑四年后就业问题;还有些学生是报考志愿落选被调剂分配;有些学生报考志愿时选择性较小。根据来自智联招聘网的一份调查:“当初报考根据自己兴趣决定的是48%,21%的人是听从父母决定的;服从调剂分配的27%;根据学校老师意见报的有10%。”读大学不考虑职业发展,入学后自主择业也不会对口就业从非所愿。二是毕业生择业观的问题。多数大学生把眼光定位在大中城市、机关事业单位、大中型私营企业,为此宁可放弃所学专业。面临近五成的大学生想进入较稳定的政府和事业单位工作,而急需人才的民营企业却无人问津。三是社会关系网仍然是就业安排的重要途径。这样,毕业生因为投亲靠友而放弃自己的专业。
4.毕业生综合素质低,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而放弃专业对口岗位。现在有些大学毕业生缺乏动手操作能力,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打开电脑甚至分不清主板和CPU。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既要有完善的人格,也要有过硬的专业基础。一些大学毕业生之所以找不到工作是因为个人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又好高骛远不得不放弃专业对口的岗位。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的调整措施
1.改革高校教育体制。首先是加快高等院校内部的整体改革。一是要是明确目标,从根本上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结合起来,从而以适应对口就业的需求。二是确立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既要培养第一线的操作型人才,也要积极尝试弹性学制和分段学制及学分制等。如:可以提早就业,在岗实习一段后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
其次是增加高等教育体制的灵活性。一是加强高校间同行业教育资源的联系与合作,鼓励联合办学、学分互认后转学或重选专业等,逐步形成若干行业高等教育的中心,改变目前学难以调控的状况。这样做可以有效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并减少高教资源的浪费,也可以创建更多的学科特色和行业特色。
2.建立信息披露体系。
(1)政府有关部门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各级政府的教育部门与经济部门收集、整理、分析目前的劳动力结构状况与人才需求预测等相关信息并及时公布。如:当前劳动力结构的状况,今后几年就业岗位人才结构分析与需求预测等。一方面有利于高考志愿专业的填报指导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改善学非所愿大面积存在的状况。
(2)建立联合的就业信息平台:高校间可以联合建立统一的就业供需信息网,通过网络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公开化、透明化。高校要鼓励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加強沟通以减少信息的不对称。对已工作的毕业生建立信息反馈制度,追踪用人单位是否向学生兑现了在招聘会上的承诺,对于不守诚信的单位向在校学生和社会公布单位名单,以维护一个长期而相互监督的追踪机制。
3.促进资源整合,强化教育体制的开放性。
(1)实现“嵌入式”招生培养:高校应以市场需求的人才社会价值定位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使学生充分了解各专业的特点,以便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
(2)内部资源变化与整合:内部资源变化与整合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高校教育的质量及减少资源的浪费,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坚持学科链对接产业链。积极推进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人才培养标准与市场需求接轨了就业难题才能破解。
4.课程体系改革,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加强高校招生专业结构的统筹:高等教育的结构必须有一定的计划性。在国家高等教育招生专业结构的统筹规划指导下,多数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强调通用人才的培养,追捧“热门”。以计算机为例:全国有近600个本科院校和1100所专科学校设置这同一专业。国家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妥善调整地区、高校的招生计划,根据对需求的预计调整各校各专业的招生规模。
(2)在课程内容、教学管理、实习制度等方面进行教育模式的改革尝试:创建更多的学生实习的校外平台,加强现场教学、技能训练,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既满足了学生的专业需求,避免了学术研究过于理论化的现象。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全程式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学校要积极与有关的企事业单位、行业组织等合作,从而为毕业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服务。
参考文献:
[1]龚怡祖.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2]陈竹,周凯.文科生缘何择业不对口[J].金色年华,2011,(1).
[3]朱清时.高等教育要均衡发展[N].光明El报,2003-03-11.
[4]胡瑞文.高校毕业生供求形式与高等教育结构高速分析[N].中国教育报,2008-01-28.
[5]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分析[J].中国西部科技,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