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
2017-05-06陈东瑜
[作者简介]
陈东瑜 中共党员,江苏省教科院退休干部。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承担和主持了多项省部级重大教育科研课题,成果卓著。曾出版了《江苏高等教育跨世纪发展战略(1996—2020年)》《江苏“三大战略”与政策研究》等研究报告和专著(合)。多篇论文已被《中华骄子颂扬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的实践》《党魂》《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创新理论文选》《报国栋梁·当代理论创新与学术成果文库》《领航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理论与实践》《世界大百科全书》等典籍收录出版。其传记已编入《改革开放的领航者》《协同创新驱动产业发展》《中国精神文明大典》《中国世纪专家传略》《红旗谱·永远的丰碑》等大型文献。他的人生感悟已被现代汉语词典类格言工具书《中华名言词典》收录。
200多年以来席卷全球的现代化运动,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旋律。现代化的价值追求与最终目标,用一句话来表述,就是为了实现社会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
一、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深入演进的人类进步的发展过程。换句话说,现代化是对传统的一种扬弃和变革的过程。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社会对传统变革的开始,标志着现代化的起源。但关于现代化的研究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于美国,重点研讨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问题,并很快波及欧洲各国,形成热潮,60年代风靡全世界。但诸多专家学者关于“现代化”的内涵界定长期众说纷纭。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说:“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西方学者至今仍然常常引用马克思的这句话,作为解释现代化涵义最权威的根据。
众所周知,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发展阶段。鉴于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因而现代化对传统社会的变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过程。对于欠发达国家或地区而言,现代化的重点是通过科技革新,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即使是在发达国家或地区,其内部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在它们之间始终会存在先进与落后的差别与地位的转换,所以也会有局部性、理念性的现代化问题。现代化必然孕育新的社会文明。
中国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破国门之后,传统农耕社会开始逐步向工业社会演化。如果从鸦片战争失败,开始探索现代化之路算起,中国人民经历了百年痛苦的艰难曲折,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逐步把社会主义建设与现代化的构想联系起来,提出了“四个现代化”。虽然又出现了许多曲折,但成功的经验和沉痛的历史教训,都为现代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准备了条件。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提出了中国分“三步走”的现代化战略部署。邓小平理论所描述的中国现代化的要点是:一是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二是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为主要目标的科技现代化;三是以民主政治和法制化为标志的政治现代化;四是以提高效率为宗旨的社会组织管理现代化;五是以提高效率、兼顾公平为目的的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六是以人的素质全面提高和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的人的全面发展,等等。总之,中国现代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社会综合发展概念,包括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教育文化、社会活动、生活方式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其中的关键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建设”的协调发展。我们要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可以这么说,“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几个大字已经高度概括了中国现代化的全部内涵。中国现代化之路,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但是中国的现代化绝不是西方化。中国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的关系是个性与共性、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我们在立足中国国情和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候,也要重视现代化的世界性,中国现代化水平在总体上要与世界先进水平动态地保持一致。
二、全面建设小康与学习型社会
小康的概念,是指对社会发展某一阶段的一种整体描述。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对小康水平的基本含义曾做过以下描述: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达到丰衣足食。这个要求,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要达到“现代化的最低目标”,赶上“第三世界中比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因此,小康范畴从一开始就被看作是一个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推进的发展概念,是当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发展阶段。我国现代化的第一步战略目标是由贫困走向温饱,第二步战略目标是实现小康,第三步战略目标是逐步达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时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历程到了需要一鼓作气向终点线冲刺的历史时刻。完成这一战略任务,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也是我们的最大光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全面小康,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针对全国讲的,不是每个地区、每个民族、每个人都达到同一个水平,建设全面小康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明白无误地表明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关系。学习型社会(又称学习社会、学习化社会),就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就是教育与学习贯穿于任何时候、任何领域、任何过程中的社会,也是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社会。创建学习型社会之所以构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内容),这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的。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已经进入一个信息网络化、科技高新化、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即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知识更新频率如此之快。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需要人们不断地、随时随地地、深入广泛地学习。那种在青少年阶段学习好就可以吃一辈子安稳饭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广义地讲,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组织甚至一个国家,如果不学习或学习的速度跟不上环境的变化,就会难以生存。这种学习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习,不仅仅是局限于文凭和学历,也不仅仅是关联于职业需要,而更多的是形成独立的人格与自主的价值取向。知识经济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础,而学习型社会又是知识经济的必然要求和表现形式,而且也是知识经济得以发展的条件之一。基于现代条件下的知识管理与知识创新的“学习型”的意义,并不仅仅指强调读书学习,而在于强调使学习成为社会的一种运行模式和发展方式。我们党不失时机地把构建学习型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是完全适时的、正确的英明决策。
学习型社会的基本载体是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社区建设模式与其他一般社区建设模式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学习型社区是以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发展社区教育为手段,并把基于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的学习型组织的理念导入社区建设与管理的全过程。我们要在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科学,构筑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体系,创建学习型社区,逐步迈向学习型社会。可以这么说,一个个学习型社区的形成之日,也正是学习型社会的到来之时。
信息化是学习型社会到来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之一。学习的数字化、网络化,即数字化学习,将发展成为未来学习的重要形式。学习体系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学校系统,而是充分整合社会各系统中各种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真正做到社会教育资源共有共享,构建社会化的学习体系。正如没有蒸汽机就没有工业化一样,离开了信息化这一现代技术基础,建设学习型社会也终将是不可能的。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社会,发展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肯定是必然的选择。20世纪末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数字化学习形式与网上学习社区形态已经开始成为现实。学习型社区的涵义,应该既包括了现实社区,又包括了数字虚拟社区,是现实社区与信息空间数字虚拟社区的互动统一。现实社区的发展是数字虚拟社区发展的基础。数字社区包括数字校园、数字课堂,是现实社区包括现实校园在万维(Web)信息空间里的无限延伸。现实社区与数字虚拟社区的互动互促,为学校社区化、社区学习化以及学习型社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三、人的全面发展在现代化战略中的地位
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的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手段,又是社会发展的目的,社会发展的主体是人。因此,人的发展是评价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尺度,社会发展又要以是否促进人的发展作为其价值判断的标准。马克思曾经说过,未来社会是在保证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保证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社会形态。我们可以把马克思的这一论断看作为现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念的精髓。马克思还说过,社会主义事业是群众的事业,只有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才有社会的进步。在这样的社会当中,人也得到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邓小平语重心长地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邓小平亲自设计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蓝图,明确包含了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管理现代化以及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亦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内容。
世界各国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没有人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是不可能实现的。美国著名的现代化问题专家阿历克斯·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以往的国家现代化研究中,经济发展最引人注目,人们往往以为只要实现了经济的现代化就会一劳永逸地解决国家的现代化问题,结果却事与愿违。经济刚刚起飞,便又沉重地跌落下来。我们并不怀疑经济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不否认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的重要性。我们要坚决否定的,只是那种忽略实现现代化所需要的人,不去关心和探讨他们的心理是否能与现代的经济发展节奏相吻合的研究观点。我们之所以在研究国家现代化时,把人的现代化考虑进去,正是因为在整个国家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人是一个基本的因素。”实践表明,“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很显然,现代化就是从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过渡。现代化既表现为一个艰难困苦的文化转型(从观念到行动)过程,又表现为一个人格转型(同样是从观念到行动)过程,即从传统人格向现代人格的转型过程。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使中国人养成了一种臣民、子民的心态,缺少国民或公民意识,缺少科学、民主形态下的法制意识。作为一个人口众多、民族多样、文化沉積丰厚的大国,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实现独立的人格转变和自主的价值取向是一个历史的艰难的过程。对此,我们要抱有清醒的认识。
当然,任何社会都存在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我们每个人能不能把握好自己,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的引领。因此,一个国家要有力量,一个民族要有希望,就必须要有一套与这个国家与民族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的,并能形成广泛社会共识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全国各族人民应该坚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党的十八大提出并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可以说,这个由24个字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也是我国各族人民价值取向的“最大公约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综上所述,在现代化的整体推进过程中,必须凸显人的全面发展,凸显人的现代化,这是由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的本质联系所决定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推动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内在力量。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的题中应有之义。人自身的建设、人的全面发展是重中之重。我们只有牢固确立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国现代化总体战略中的首要位置,并能够从心理、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上与现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互匹配,我国的现代化才能够真正得以令人满意地实现。
四、学会学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关系人类生存命运的重要前提,学习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成为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知识经济所孕育、所支持的是有计划的、自觉的终身学习。它绝不是满足人们偶尔的学习愿望,而是要帮助人们系统地解决发展问题,使人在价值观、科学知识、工作能力等方面,都能同步地适应社会变化。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工作与学习必然合二为一。每个人的生命都将只有两大主题:“学习”与“生存”。离开学习,人就无法在社会立足。对所有人来说,终身学习将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与之相适应的是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培养人的价值观,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强调开放的、多边互动的探究式学习。那种一张学校文凭终身受用的时代已经过去。在当代社会,真正需要看重的是素质、能力和业绩,不单单是文凭、学历。学习不再只是读几本教科书,做几道练习题。因此,可以说,学会学习就是学习力,即一个人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之总和;学习力也是指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单位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因而学习力又是最本质的竞争力和创新力。一个好的社区、好的企业、好的单位、好的家庭、好的学校,首先应该成为一个基于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并具有文化转型过程特征和人格转型过程特征的“学习型组织”。在市场竞争环境中不断向前发展的深层原因和最后的决定力量不是別的,而恰恰是来源于自身学习力的提高。在学习型社会里,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得更快更好的能力。
学会学习(包括数字化学习),提高学习力(包括数字化学习力),核心是开发人的智力,即人力资源的开发问题。毫无疑问,作为可持续推进的人力资本投资,以及作为人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必将成为当代中国的广泛社会实践。这种理念将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改变人的一生,改变人类的面貌,优化人类社会的素质,因此被称为“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哥白尼革命”。
学习型社会的形成过程也是社会化终身教育环境的创设过程和终身学习得以逐步实现的过程,同时也是逐步实现文化转型与人格转型的过程。作为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表现形式的学习型社会的全面形成必将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可以断定,目前我们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开始创建的学习型社会,必定仍然是属于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和发展不平衡的学习型社会的雏形。但作为实现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过渡所创设的必备条件,即使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和发展不平衡的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其意义也是十分深远的。学习型社会从学习型社区开始。我国学习型社会的全面形成,必将随着我国现代化事业的不断向前推进、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体系的全面形成以及学习型社区的日趋完善和成熟而最终得以实现。正如联合国《1994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的那样:人类带着既定的潜在能力来到这个世界上。发展的目的就在于创造出一种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所有的人都能够施展他们的能力。不仅为这一代,而且也能为下一代提供发展的机会。随着社会现代化的不断向前推进而不断完善、不断成熟的学习型社会必将为加速人的自身建设,实现人从心理上和人格上向现代性的转变,并为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一种愈益理想的环境。社会现代化造就全面发展的现代人,全面发展的现代人促使社会现代化的早日实现。
附言:此文发表于《中国当代思想宝库》(2004年11月,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卢继传主编)。现在作者又作了部分修改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