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昂扬 万物和谐
2017-05-06陈炎
陈炎
摘要:周涛这位“来自大西北的风情歌者”,用他诗意的文笔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命昂扬、万物和谐的阳光草原画卷,在那里每个生命的个体都张扬着旺盛的生命力,人与自然万物是平等的、和谐的。
关键词:生命力;平等;宁静;自由;和谐
“当人类向着他所宣告的征服大自然的目标前进时,他已写下一部令人心痛的破坏大自然的记录。”工业化高度发达的今天,理想和诗意似乎只存留书简之中、几页残存的文字之间,曾经的理想之地已成为遥远的过去。人们在寻找,寻找着那片心灵的栖居地,周涛的散文恰恰显示人类本性的回归,他的散文充满了昂扬充沛的生命意识,共生繁荣的生态思想,和谐共存生态观念。他的散文《阳光容器》在细腻的叙述之中,向我们呈现出西部草原的生机昂扬、生命和谐之美。
一、生命昂扬 肆意蓬勃
在周涛的笔下,所有的一切都充满着生命的张力。他将生命的激情融到笔下。自由奔腾的巩乃斯马、雪地上的狐狸是“一团美丽的火焰,是雪原上的精灵,太阳城的儿女”,在《阳光容器》中,阳光是饱满充沛的跃动精灵,他“从清冽、蔚蓝的天空中泼洒下来”“光芒四溅,游动跳跃,从这朵花转瞬蹿到那朵花”“恣意地溅洒在草地上,饱满充沛,看样子不像是能够枯竭、不会有光芒泻尽的日子”,他是如此的“均匀而有力”,尽情地张扬着自己的活力,“在宁静无人的夏季牧场上织出一片炫目的、灿烂的光芒彩雨。这奢华的、浪费的阳光,正独自毫无目的地倾泻着”。泼洒、跳跃、蹿、肆意、张扬、倾泻等一系列词语形象地将阳光强大的生命张力呈现在我们眼前。
在阳光的滋养下,漫无边际的茂盛的牧草繁荣滋长,“草长得更深厚,已经可以陷没人的膝盖”。牧草装点那远方的山冈,“草的生机使它毛茸茸的、湿漉漉的,像是伏卧在那里的蜗牛”巩乃斯河拐弯处或平阔处大片的芦苇也在肆意地生长,所有的个体都洋溢着活力与自由,散发生命活力的魅力。
周涛凝神注视着西部原野所呈现的图画和色彩,与之沟通,那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是心灵之间的契合,在主体与客体之间自由地穿行,与外在的物象互相渗透,不断地在西部辽阔的草原上展开、延伸,深切地感受着生命之美、生命的蓬勃与自由。
二、万物等量 同生共处
周涛的散文常常流露出万物等量齐观的精神,走进他的文字,走进他的内心,我们会发现他将自己作为一位倾听者,倾听着万物,感受着万物同生共处的情怀。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一些辽阔博大的东西,比如草原啦,海洋啦,山脉啦,它们的生命呼吸,都与整个宇宙息息相通。”所以,周涛将自己化作草原、海洋、山峦,感受着这种生命的力量与生命之间的和谐。何谓和谐?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在他的笔下,生命个体无论大小,没有贵贱之分,都走在各自的生命的轨道上,宁静、闲适。以下是文中描写草原的一组文字:
“草原这时是一位画家,但只是画家而并不同时又是音乐家。它在这块大画布上涂抹油彩的时候,是非常愿意宁静的,在它色块汹涌奔流的空间里,任何细微的声响都能成为注意的中心。光斑在花朵上弹射、迸溅,却在草色深浅中被吸收,被融入,阳光渗入绿色的时候就好像水珠渗入厚壤那么容易。
草原塌陷或隆起在一些山冈旁边,线条流畅自然地结合着,宛如床和枕头的关系。
再远,钢蓝色的山体便从浓艳的绿野中分离出来,组合成天边的一列坚硬而又披挂了深雪的高大尖顶营帐,它总能被人一眼望见,却让人总也走不近它们。这些耸立天庭的雪峰和草原浓艳的夏天离得似乎是太近了,近得令人不敢相信,这就使这些巨大的实体看起来很像是假的。纯钢一般湛蓝的山体,耸峙并插进蓝得宁静明洁的天空。两种蓝,高度和谐而又截然不同,你无法说清这两种质地的蓝是怎样在空间里被鲜明区分的。
这些光芒的瀑雨无声地向下降落,无声而缓慢,均匀而有力。一俟接触地面,触碰到白的岩石和各种颜色的明媚的野花,便会在花瓣的光彩上惊跳起来,反弹并四处迸溅,光芒像是撞碎散开的水珠,向各个方向惊跳,划出优美的弧度,纠缠、交织,在宁静无人的夏季牧场上织出一片炫目的、灿烂的光芒彩雨。这奢华的、浪费的阳光,正独自毫无目的地倾泻着,仅仅是为了漫无边际的茂盛的牧草繁荣滋长。”
我们可以将这组文字所描绘的景象概括为“宁静和谐”。阳光在花朵上弹射、迸溅,最终阳光渗入绿色的时候就好像水珠渗入厚壤那么“容易”;草原与山冈“流畅自然”地结合,作者将它们之间的关系比作是床和枕头的关系;钢蓝色的山体插进蓝得宁静明洁的天空。虽然它们截然不同,但是却“高度和谐”;奢华的阳光倾泻着,是为了“繁荣滋長”漫无边际的茂盛的牧草。在这“阳光容器”之中,草原上的生命体都是独立存在的,但是它们之间又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关系,我们感受到的是草原的宁静、和谐之象。
三、天人合一 和谐共存
“离河不远的略微高起的坡地上,正露出一排土房子。”这就是文章的结尾,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韵味旷远。万物的主宰者在最后破空而出,犹如一组长镜头徐徐扫描,最后在一个点上停留、特写。这恰恰体现了周涛在散文中强调的“天人合一”平等的观念。何谓“露”,笔者认为这与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其韵味更浓。“露”字我们暂且把它理解为“现而不明”,万物的主宰—人类在这幅阳光容器的画卷之中所占据着的仅仅是一个“点”而已,与其他生命个体毫无异样,这个“露“字的背后体现的是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及愿世间万物平等相待之心。正如周涛所说:原本是同一个世界是今人的也是古人的,是人类的也是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的。当他面对一窝雀雏时,不禁感叹:“我们在昆仑的手掌心里并不比它们在我们的手掌心里强多少,都是脆弱的东西,应该互相怜悯。”在这个“露“的背后我们感受到的是人类与自然万物并行共生、和谐共存,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至美。万物的和谐,因为有了人类的融入才是真正的和谐,人类的进程才能充满诗意与爱意。
阳光容器这幅优美的画卷,不仅向我们展现了世间万物肆意蓬勃的生命力,更让我们感受到人与自然的融合,让我们置身于一个宁静闲适的世界,如同都沐浴在阳光容器之中。
周涛这位“来自大西北的风情歌者”,用他诗意的文笔唤醒我们对诗意生活的怀念,唤起我们对那些原生态生活的怀念,轻轻触碰着我们内心最深处的那根心弦。生机昂扬、宁静和谐的阳光草原引发我们对“诗意栖居”的怀想,它是周涛散文的理想境地,是他内心的理想,也是所有人类的理想所在。
【参考文献】
[1]蕾切尔.卡逊, 吕瑞兰译.寂静的春天[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73.
[2]周涛.逃跑的火焰[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8.
[3]周涛.周涛散文集:卷1[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
[4]周涛.蠕动的屋脊[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8.
[5]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