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迪智慧,放飞思维
2017-05-06周芬
周芬
经过几年来的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虽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与课改提出的要求和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从目前的情况看,我们仍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关注生本思想教育
1.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课堂教学要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本”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所以教师在上课前应充分预设,必须做到心中有课。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已获得了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但要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认知规律和生物教学的特殊规律组织教学,还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学习态度、生活经验、社会阅历、学习能力等,如学生想知道什么、对哪些知识感兴趣、已知道什么还不知道什么等,以及教学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产生的问题。只有建立在对学生全面了解基础上的教学活动,才是最有效、最有意义的教学。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例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可把合作学习放在突出的位置上,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通过交流讨论,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恰当地表现自主的看法,最终通过合作、交流、体验的学习过程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体现教学民主思想
教学的本义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会什么,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让学生乐学。要达到这点,教师要善于积极创设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允许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不同意见,对有创新的学生要鼓励和表扬。例如,在学习“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时,按考纲要求学生应掌握:为什么说ATP是细胞中的能量通货;ATP的化学组成及结构特点;ATP和ADP相互转化的过程及反应式;对细胞能量代谢的意义;ATP和ADP相互转化与生物体的吸能和放能有什么关系;ATP的形成途径、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理解ATP作为“能量通用货币”的含义;ATP利用的实例等。这些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但我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把这些问题直接提问给学生,而是采用引导式导学、讨论式互学、论辩式研学、补充式善学等教学方法,即让学生自学自悟,小结出他们认为要重点掌握的知识并提出疑问,然后让学生小组内讨论解决可以解决的问题,再让学生在全班讨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如果还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就适时引导全班学生集体解决,在此过程中,若学生遗漏掉要重点掌握的知识,可由教师随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补充。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不吝啬对学生的表扬,特别是对性格内向、学习困难的学生,绝不能使用侮辱性的语言和带有体罚性的行为,要把教师的关爱播撒到每个学生身上,因为,尊重学生是现代教育思想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3.唤起学生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新课程要求“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责任感是无法直接“教”给学生的,而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多种实践活动,才能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充分感受、体验并内化,逐步唤起学生关注社会的责任感,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身就是一种教学的价值取向,它们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有机结合,没有过程的体验,知识与能力也只能停留在记忆层面,学生很难有对方法的感知,更难有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领悟,这样的结果则是教育的失败。例如,在“人的性别遗传”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能恰到好处地利用生男生女的原理讲解社会上有些妇女因为生了女孩备受责难的愚昧做法,以及利用重男轻女和利用B超进行胎检等现象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给学生进行有效的科学教育,较好地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那么“三维”教学将会有机渗透、水到渠成,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只讲原理,未能升华,这很遗憾。
二、要重视基础知识教学
1.要夯实基础知识
生物学科是以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这些事实、概念、原理和方法构成了生物学科的基础知识,它们是思考问题、理解问题的重要工具,也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由于一些教师对新课程和新教材理解不到位,在教学中为了强调所谓的能力培养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忽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教学。例如,在当前的高中生物复习中就存在着一种偏向,强调了能力而忽视了基础,甚至把课本丢在了一边,搞题海战术,去训练所谓的能力,这样基础就很难打牢,能力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高考也必然考不出理想的成绩。以能力考查为主导,是高考的基本理念,也是高考永恒的主题。但能力离不开基础知识,没有基础知识为载体,能力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因此,在高中生物复习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考纲和课本,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夯实生物基础知识,这是高考复习之本,也是落实基础知识的重要途径。为此,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目标也对生物的整体基础知识的教学做了较为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应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遗传和变异、生物和环境、生物进化等,这为衔接好高中生物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在强调基础教学的过程中,也要防止以教知识为主,死教知识、死灌知识的情况出现。
2.准确把握课标和教材
课程标准是编写生物教材、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教材是生物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最核心的课程资源。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认真解读课程标准,清晰了解各学段的课程性质、培养目标、内容标准与教学要求,知道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应达到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对教材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如果教师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材,那么充其量他只是扮演了教材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教师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就很难上出有新意和深意的课,久而久之,教学方法必然会僵化,学生必然会厌学。
教师既要解读课标,钻研教材,又要高居教材,跳出教材,审视并超越教材。要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科技发展、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把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和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如生物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受季节、环境和科技发展等因素的限制,教学时就可根据课标要求,适当调整教材安排的顺序、时间,对内容适当增删,适当调换和充实教材中的素材,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升华成教材的主人,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3.强化目标的教学意识
教学目标對教师的教学有很强的导向功能,是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后要求学生达到的预期教学结果或标准。教师在教学前,要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课程资源等,制定出合理、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些教师没有强烈的目标意识或对教学目标把握不准,在教学中,往往带有片面性、随意性和模糊性。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明白,每节课确定的教学目标应在知识和技能领域中,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体现记忆与模仿、理解与熟练、应用与创新三个层次;在过程与方法上,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情感态度领域中,要反映出“兴趣到欣赏再到热爱”的逐步浓厚的心理规律。教学目标的制定应科学合理,它的合理性在目标中体现为可以观察、可以测量、可以达到的行为目标;教学目标的定位要正确,要符合教学的实际;教学目标应是全面的、多元的、多纬度的,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恰到好处地设计教学目标,会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教什么、学什么、评价什么”的理解,更好地解决“教”与“学”要“达成什么”的问题,能切实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水平。
教育的真谛在于启迪智慧,反思我们的教育问题。知识不等于智慧,教育要传递知识,但传递知识不是教育的全部。作为教师,只有在实施过程中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修养和情感目标,才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放飞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