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体感知,上好阅读课的第一步

2017-05-06吴慧

创新时代 2016年10期
关键词:自学整体课文

吴慧

整体感知是语文阅读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第一步。走好这一步,对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把握脉络情节,初步感悟作者思想感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整体感知这一环节有没有得到适当的运用,从而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呢?在参加了学校语文学科组同课异构的比赛之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选定的比赛教材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三个太阳》。这是一篇通讯,篇幅很长,生字词较多。对初一的学生而言,要在45分钟的课堂上学完这篇通讯是有相当难度的。因此,比赛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初读文本,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

教例一:

教师:请同学们一边仔细倾听《三个太阳》的朗读录音,一边认真阅读课文,对文章有整体了解,然后复述故事。

这位教师的设想是比较新颖的,用配乐录音加学生自读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同时调动眼、耳、脑等多个器官来参与学习,提高初读的有效性。而与情节相适宜的音乐播放对突出人物的情感起到有效的渲染作用。复述故事的要求又使得学生是带着一定的目的去聆听故事的,进一步提高学习的针对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将注意力过多地放在了倾听上,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考的集中性。而且整整4581个字的课文,放录音放了将近20分钟,这直接导致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邀请学生充分而完整地复述故事,整体感知部分的教学就草草结束了。

教例二:

教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然后思考以下几个问题:①这篇通讯讲了一个什么故事?②哪一个故事情节最打动你?

这位教师的设想是基于学生的实际,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并思考问题。于是,有的学生选择了放声朗读。朗读是同时调动口、眼、脑三种器官参与学习的一种阅读方式,朗读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文本的有效性。但是,朗读的正常速率是每分钟150~200字,因此,选择朗读该文的学生耗费的时间是比较多的。还有的学生选择了默读。默读是调动眼、脑两种感官参与学习的一种阅读方式。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就要求初中的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因此,学生默读的速度较之朗读要快很多。在现场教学过程中,基于时间限制,当教师终止学生自学开始提问时,有很多朗读的学生其实还没有读完全文,更不要说思考问题了,他们自然无法参与下阶段的学习讨论。这种兼顾不全的学习方式也是不理想的。

教例三:

教师:请同学们开小火车逐一朗读屏幕上的生字词,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教师:请同学们解释一下屏幕上的成语的意思。

教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并思考问题。

①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②文章中作者介绍了哪些个性鲜明的“南极人”?

③这篇文章,作者通过歌颂“南极人”来歌颂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这位教师的设想是学生完成字词正音释义之后再进行快速自学。正音和辨形、成语解释总耗时4分钟。在我看来,这种耗时是必须的,因为只有帮助学生扫除字词障碍,才能在学生自学课文时为他们理解语句、把握关键内容提供支持。对于这篇相当长的文章来说,快速浏览课文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阅读方式。它既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初中生默读的要求,又能节省时间,便于教师开展自学之后的交流讨论活动,有利于整体感知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样,该教师注意到了整体感知环节并不仅仅是对文章大意进行了解,她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个涉及内容概括,第二个涉及人物塑造,第三个涉及主题思想。从三个方面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整体感受课文,掌握情节脉络,初步感受“南极人”的魅力,初步挖掘课文的深层次内涵。这些都对下阶段的重点研读环节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这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言: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整体感知是语文课堂上学习课文的第一步,很多教师知道这一点,但是,在实际操作 中往往存在误区。首先,受社会功利思潮的影响,教师往往变成应试型讲师,轻阅读,重分析,多讲解,赶时间。一篇美好的文章,往往给学生三五分钟的时间看,然后,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的思考,一个分析接着一个分析的解构,好好的一篇文章,被剖析得支离破碎。学生还没有读出什么味道来,就要逐字逐句地分析人生、挖地三尺地探讨哲理。这样,学生哪里能体会其中的语言美、意境美!其次,整体感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自学方式,但并不意味着放任学生随便读,随便翻。教师必须给予必要的引导,或设计几个小问题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情节,或从解读标题开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或抓住文中的某个主要人物或某句重要的话来作为理解课文的突破口,等等。教师一定要避免整体感知的粗浅化、无效化。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对此,我提出三点有效建议:

建议一:加强重视

忽视阅读、轻视整体感知文本,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没有对课文整体的感知,何谈理解?没有对课文深入的阅读,何谈分析?整体感知是文本学习的基础,是课堂上必须完成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起来。思想上要抛弃一切功利的想法,教学上要避免一切急功近利的做法,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加强理论修养,努力提高教学能力,摆正心态,一心一意地钻研教学。想方设法提高整体感知环节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初步把握文本的能力,为进一步赏析语言、体悟情感打下坚实的基础。

建议二:分析学情

教师备课第一步:分析学情,备好学生。什么样的学生,采用什么样的教法,对症下药,因人制宜。比如前文提到的教例二,我问过该名教师,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整体感知方式。她说她询问了一下任课老师,得知该班级同学语文学习能力整体不高,语文基础不好。因此,整体感知还是从最基本的字词入手,循序渐进。三个提问,由内容到人物到主题,由浅入深,符合初一学生学习的规律,也为他们以后阅读此类文章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阅读思路。由此可见,教师备课,备好学生是关键。

建议三:钻研教材

教师备课第二步:钻研教材,选用教法。教材是教师教课的源头,熟悉教材,钻研教材是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三个太阳》是一篇通讯,是一篇自读课文,而且文章相当长,近4581个字。选用什么阅读方式来进行学生自学是个问题。像前文教例一中教师选择播放录音,一共放了近20分钟时间,占去了半节课,不仅没有很好地完成整体感知的交流讨论环节,还大大压缩了重点研读、赏析等环节的时间,整堂课前松后紧,部分教学内容都没有来得及完成。教例二中教师采用的是现在比较普遍的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方式阅读課文。这样做的确凸显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但是,这篇文章太长了,当部分学生选择朗读时,就决定了他们肯定不可能在老师可以接受的时间内读完整篇文章,他们的自学必然会被拦腰切断,他们只能成为看客和听众。教例三中教师选择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就要求初中的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这又是一篇以学生自学为主的自读课文,快速默读,不仅符合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又符合这篇文章的特点。选择快速默读,才能更快更好地完成整体感知的任务要求。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说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是学生读由怕知到生疑解疑再到生疑的过程”。而整体感知,就是实现这些过程的第一步。教师要让每个学生在学习的一开始能够静下心来好好读一读,好好想一想,才能“通过学生主体的认识图式去同化课文内容”,才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教师务必要重视整体感知环节,要精心设计教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学,“时效”“实效”两手抓,为打造高效课堂舔砖加瓦。

猜你喜欢

自学整体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教学与自学
对“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认识和思考
背课文的小偷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改革需要整体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