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驱动科技创新
2017-05-06闫伟华
闫伟华
原子能院崇尚理想信念、科学精神、激励制度等的作用,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
“十二五”期间,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原子能院”)从精神、制度、物质三个层面系统加强创新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发挥理想信念、科学精神、激励制度等的作用,积极营造“创新、创造、创业,自信、自由、自觉”的创新氛围,推动了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科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创新文化对创新活动的影响
原子能院在长期的科研活动中形成了“以身许国、敢为人先、严谨求实”的“四。一精神”。“以身许国”表现的是科技报国、科技兴国的爱国情怀;“敢为人先”体现的是敢想敢干、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严谨求实”体现的是严格严谨、严肃严密的科学作风。
创新文化是指与创新相关的文化形态,它是崇尚创新、激励创新、保障创新的价值理念、行为习惯、规章制度与社会环境等的总和。创新文化体现为共同的发展愿景与发展目标、支持与激励的组织领导、信任与开放的组织风气、团队协作的工作方式、鼓励冒险的精神、宽容失败的态度。
创新文化从精神层面上为创新活动提供动力。创新文化包括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科学精神等。价值理念是创新的内在动力,对创新活动起着先导性作用,决定了人们的活动是否能够创新。只有树立弘扬为科学献身、敢于怀疑、善于批判的精神,建立开放博纳、团队协作的观念,确立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尊重人才、鼓励探索的价值观等,才有助于提升创新能力。
创新文化从制度层面上为创新活动提供保障。创新文化的制度层面是指人们为了满足各种创新活动需要而出台的制度体系。这种制度体系是栽培创新文化的硬性手段,它让各项创新建设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避免了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创新活动呼唤开放、合作、互补、共生的创新机制,只有下决心突破阻碍创新的体制障碍,对一切不利于创新的旧体制进行制度性改革,确立起一系列有助于自主创新、有利于培育创新文化的政策环境,才能有助于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
创新文化从物质层面上为创新活动创造条件。创新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指适宜的工作环境、科学的形象设计、主题鲜明的活动等。任何创新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创新性环境,特别是离不开创新的氛围。环境创新文化可以像系统“软件”那样,将区域内的各种创新要素有机地聚合在一起,从而影响着创新活动开展的效果。只有改善工作环境,确立富有创新内涵的形象标识,营造轻松自由的工作氛围,才能激发工作在其中的人的创新热情,更好地开展创新工作。
原子能院创新文化建设实践
原子能院高度重视创新文化建设,建立完善创新文化体系,构筑创新文化建设平台,坚持典型引路,推进激勵体系建设,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全面推广和落实创新文化,促进文化落地。
梳理整合,形成创新文化体系。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和梳理整合,“十二五”时期,原子能院形成了包括精神层面、制度层面和物质层面的创新文化体系。原子能院在长期的科研活动中形成了“以身许国、敢为人先、严谨求实”的“四0一精神”。“以身许国”表现的是科技报国、科技兴国的爱国情怀;“敢为人先”体现的是敢想敢干、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严谨求实”体现的是严格严谨、严肃严密的科学作风。原子能院注重加强对“四0一精神”的宣传,经过多年的文化建设实践,形成了以“四。一精神”为核心的价值观体系。原子能院采取了一系列制度建设措施,鼓励创新活动开展。在人事制度、人才培养、竞争激励等方面,出台了多项制度,如《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科研生产成果奖励办法》《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产业基金)管理办法》《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基金项目管理办法》《院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实施办法》《院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实施办法》等,加大了培养创新人才的力度,为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保障。在优化创新文化环境方面,原子能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在环境建设方面,努力改善职工居住、交通、文化活动条件,创造舒适美好的工作及生活环境;在形象标识方面,根据集团公司文化建设“九个统一”要求,进一步统一了形象标识。
推广落实,促进创新文化落地。先进典型是创新文化的人格化。原子能院注重选树能够承载本院核心价值观和创新理念的典型人物,发挥他们的示范、辐射作用。2011年,坚守快堆事业第一线并为之呕心沥血、默默奉献近50年的被徐銤被中央领导高度评价“不愧是当代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楷模”。以此为契机,原子能院开展了“向徐銤学习、建功‘十二五”主题活动,开展了先进事迹报告会、征文等活动,在全院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反响。构筑文化传播平台是创新文化建设的需要。2013年,原子能院开展了纪念钱三强先生、汪德熙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系列活动,活动内容包括举办事迹回顾展、召开学术思想交流会和纪念大会、出皈纪念书籍等,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2015年,原子能院创办了成就展展廊。展廊共分历史篇、成就篇和人才篇三个篇章,运用大量珍贵历史图片和翔实的文字,生动展现了原子能院从核科研基础的奠立,到“两弹一艇”的攻关,到军民结合打造世界先进水平的新基地的发展历程,重点呈现我院作为我国核科学技术的发祥地,为国家核科技创新、核工业发展和核科技人才培养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建成后的展廊已经成为对内教育职工、对外展示形象的重要平台。另外,原子能院构筑了由《原子能院》报、《原子科学城》杂志、原子科学城电视台、原子能院网、官方微信构成的传媒平台,形成创新文化对内对外传播网络。原子能院实行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津贴政策、科研和工程项目负责人岗位津贴政策以及创新团队培养工作,增加重点岗位工资待遇和津贴,有效激发了科技骨干的工作热情。2015年底,原子能院对“十二五”时期作出突出贡献的4位人员进行了每人10万元的重奖,激励广大职工为院的发展建功立业。
百花齐放,鼓励基层单位开展创新文化建设。原子能院支持院属各单位根据本单位特点,开展创新文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在培育创新人才方面,除积极参加院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的选拔外,为进一步激励青年人才成长,堆工部等一些二级单位建立了所级青年骨干制度,调动基层科研人员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在激励创新成果方面,放化所等单位在院对创新成果奖励的基础上,对发表文章(被scI、EI收录)、发明专利等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在开展学术讨论活动方面,物理所定期开展组内讨论、赛特沙龙活动等,这些组内学术讨论的共同特征是虽然人数不多,但氛围很活跃,促进了思想的交流和思路的开拓。在资源共享方面,放化所等研究所内部,基本上实现了大设备的资源共享,大大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同时还在申请项目时多个研究室联合起来,发挥整体优势。
进一步加强创新文化建设的思考
创新文化对于创新活动的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而创新文化建设不能一瞒而就,需要循序渐进。
进一步培育创新精神,为科技创新提供精神动力。创新精神是创新文化的精神层面,处在创新文化结构中最核心的层面,是支撑创新文化体系的灵魂。要加强科技创新工作,首先要在全院职工中培育、树立敢于探索、勇于创造、乐于登攀的创新精神,为自主创新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原子能院要进一步加强对“以身许国、敢为人先、严谨求实”的“四。一精神”的宣传,进一步增强科研人员对“四。一精神”的认同感。
进一步形成创新机制,为科技创新营造文化环境。在科研工作中,不容许失败,就是不容许创新。因此应建立容错机制、自由表达机制、成果奖励机制,构建科学思想自由表达的创新环境。在崇尚创造、宽容失败机制方面,原子能院已有“院长基金”和“产业基金”支持科技创新工作,还可以做进一步的尝试,扶持创新理念付诸实验;在鼓励创新思想自由表达方面,要开展多种形式的讨论交流,努力形成乐于想象、敢于表达、平等互动的学术氛围;在创新成果奖励方面,可以提高奖励额度,鼓励多出创新成果,同时还加强对创新成果以及背后故事的宣传,激励更多后来者继续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前行。
进一步促进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为科技创新打造综合优势。跨专业跨学科的科学研究有利于产生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在这一点上,应借鉴国外公益性科研机构的经验,比如美国公益性科研机构的大型贵重设备一般是专管共用并收取一定费用,一些耐用的易移动的仪器则实行出租制。这样既提高了使用效率,又降低了科研成本。作为多学科的原子能院,也应建立和强化跨学科之间的科研合作机制,建立开放性的学术交流和协作平台,发挥原子能院多学科的综合优势。
进一步增强开放意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创新的思路是碰撞出来的,冥思苦想做不出创新,闭门造车更无法实现创新。因此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对待各国科研人员创造的知识,紧跟国际前沿,了解国际相关领域的科研动态,促进相互间的交流与学习。目前,原子能院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做得比较好,院二级单位也都积极鼓励科研人员出国交流学习。今后,除了选派科研人员赴外交流外,还可以通过聘任客座教授、邀请专家访问交流、邀请学者作学术报告等方式,将国外相关领域的专家请进来;也要更多地参与国际多边合作框架,推动院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十二五”时期,原子能院的创新文化建设对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成果的產出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原子能院将总结创新文化建设工作经验,学习借鉴,持续深化,进一步完善创新文化体系,营造更加好的创新文化氛围,进一步完成从观念引导到行动落实。
创新精神,为科技创新提供精神动力。创新精神是创新文化的精神层面,处在创新文化结构中最核心的层面,是支撑创新文化体系的灵魂。原子能院要进一步加强对“以身许国、敢为人先、严谨求实”的“四0一精神”的宣传,进一步增强科研人员对“四0一精神”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