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党建创新实践探索:青春党建的“浙理”样本
2017-05-05胡知渊赵凯鹏
胡知渊 赵凯鹏
【摘要】高校学生党建要适应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常态,处理好形势发展带来的新问题,提高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进行改革创新。本论文结合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从整体上研究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以“青春党建”为切入点,以“浙理青春党建工程”为具体实例,来分析如何创新当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并论述了在具体实践中得到的启示。
【关键词】高校 学生党建 创新 青春党建
【中图分类号】D26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29-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基础”。创新不仅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力量源泉。我国社会目前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要破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更需要党的坚强领导。党建工作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需要我们重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高校大学生的党建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推进,因此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是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工程。
一、高校“青春党建”的生成逻辑
(一)发展维度:“青春党建”的改革动力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形成的经典党建实践偏重于宏大叙事,改革开放后,随着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到来,党建工作也不可避免地卷入到这一社会变迁中来,日常生活化的逻辑不断蚕食着传统严肃神圣的政治空间。如果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延续原来的做法,不去研究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及其社会特征、青年群体特征、个体特征,不用历史的眼光、发展的观点去创新,党建工作的效果恐怕要大打折扣。“青春党建”是近年来针对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创新实践,受到了中央的肯定,逐渐延伸到各个领域,同时与高校学生党建对象也十分契合,是高校学生党建创新可借鉴的、为数不多的既有经验之一。
(二)历史维度:“青春党建”的内涵张力
从历史上看,中国共产党在初创时期就是一群青年形成的具有共同理想,富有创新精神,散发着勃勃生机的政治组织,中共一大代表的平均年龄不到28岁,不得不说党的创立过程就是最伟大的“青春党建”实践。而当前背景下的“青春党建”偏重于贴近生活的细腻,是基于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创新探索和适应调试,与党初创时期的“青春党建”、经典党建之间形成了多维历史张力,存在着一定的逻辑。通过党建创新将两个“青春党建”统一起来,在创新中传承好经典党建的经验优势,把握好历史的传承与统一,处理好党内生活政治原则的“逻辑红线”,使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既好吃又好看,是提高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决定学生党建工作成效的关键。
(三)价值维度:“青春党建”的实践效力
党的政治主张能否在大学生中得到认同,关系到党在大学生中的号召力和权威性,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成效的直接体现。要适应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常态,处理好形势发展带来的新问题,为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近两年来,浙江理工大学党委深入推进“浙理青春党建工程”,大力实施以进驻青春领域、凝聚青春群体、探索青春模式为主要内容的基层组织青春党建工程,以增强党建工作对青年大学生的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推动党建工作和青年工作、群众路线的深度融合,有效地调动了大学生的政治热情,扩大了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二“浙理青春党建工程”的运行机制
(一)开展“青年党员领航计划”,培育青春力量
建立健全发展党员工作相关机制,制定具体的发展党员工作实施细则,加强政策引导,把握好发展党员工作的关键环节,把真正优秀的青年发展成党员,充分发挥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积极引导党团组织形成注重发现优秀青年、培养优秀青年氛围,通过建立优秀青年人才库,健全优秀青年锻炼培养和考核机制等方式,积极向党组织推荐优秀青年,使“推优”成为党组织发展青年党员的重要渠道。同时建立健全专门联系培养机制,主动将优秀的青年吸收到党内来,认真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完善“青年党员培育體系”,构筑精神家园
把培养青年党员过程与青年个人的发展进步结合起来,创设学习实践平台,提升党内活动的吸引力,提高发展对象的先进性。根据新形势下青年的群体特点和个体特征,通过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将思想引领和能力锻炼融入到形式多样的组织生活和健康向上的党内文化活动中去,努力构建青年的“精神家园”。广泛开展以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寻访先进榜样、微话题讨论、主题党日活动等为主要形式的主题宣传教育和价值观实践活动,不断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引导青年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注重选树先进典型,用身边的榜样影响青年,着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类型多样、作用突出的先进团队、先进个人,形成“青春先锋示范群”。
(三)创新“青年党员先锋工程”,发挥青春力量
立足于加强青年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提高他们抵制外界诱惑和非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冲击的政治定力;立足于推动青年党员成长成才,深入开展教育和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能力素质;立足于提高党在青年群体的高尚形象,通过践行宗旨意识,充分发挥青年党员的先锋模范活动,让更多的普通青年认识党、了解党、向往党。坚持党建引领、党员示范,深化设岗定责、承诺践诺等活动,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党员在日常工作学习和急难险重任务中当好先锋队。积极组建以青年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为核心力量的青年志愿者服务组织,突出党员的先进性。充分发挥高校青年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专业特长,鼓励建立各类专业服务小分队,经常性开展志愿服务。开展党建共建工程,加强学校基层党组织与政府、社会、企业党组织的合作,建立一定数量的党员实践基地,让青年党员有能力、有条件发挥作用。
(四)探索“党建新媒体引导服务体系”,打造青春阵线
引导党团组织主动占领网络阵地,将党建工作嵌入和移植到青年喜欢的新媒体平台上,扩大党建工作在互联网上的覆盖面与影响力。大力探索网络党建模式,通过开通党建微博、设立网络支部、建立党建QQ群和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方式,探索网上开展党内组织生活、宣传党的知识和加强思想教育的新途径,紧跟信息技术发展形势和青年群体思想特征,主动将党建工作融入青年的网络生活,进一步扩大组织覆盖,提高党建工作的影响力。在青年党员中培育和发展网上青年意见领袖,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及时引导舆论方向,通过网络收集、把握青年的诉求和动态。
三、高校“青春党建”的实践启示
(一)要把握好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与时代社会特征的关系
随着东西方文明的交汇,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价值标准、社会文化、历史传统以及道德准绳都会渗透到高校学生的思想之中,导致高校学生对党组织存在偏见和离心倾向。青年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积极、进取,有一定的爱国热情,但理想信念比较模糊,缺乏坚定的政治方向,同时面临道德选择困惑,知行统一性缺乏,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欠缺媒介素养等群体特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为我们开展党建工作提供了切入点,当代的社会特征能解释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产生的原因,变化的可能动向和发展的趋势。在开展党建创新工作时一定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好时代特征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党建工作既能反映时代历史条件,又立足大学生群体和个体的基本特点,具有更强可行性、前瞻性、实效性。
(二)要把握好“青春党建”与“传统党建”的关系
在传统党建与当代党建创新之间找到一条贯穿于历史、现在和未来的逻辑红线,找到一个理想的平衡,是“青春党建”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1]“青春党建”与传统党建不是割裂的关系,更不是对立的关系,是历史连续性与历史阶段性的统一。在工作中需要掌握好、处理好这两种党建模式之间的历史联系,使青年在日益机械化、技术化的社会氛围中加强对党的政治主张和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认同。要在变化创新的同时体现传统党建的传承,工作中既注重历史联系和互补关系,也突出创新的意义和历史基础,决不能相互否定或相互对立,解决好了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青春党建”的实践基础。
(三)要把握好党建工作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青春党建”如果一味地追求创新,一味地迎合时代和学生的特点,就会使党建工作失去应有的政治性和嚴肃性,党建活动就会沦为一般的社团活动,这样就偏离了“青春党建”的最初愿望、根本政治旨趣与历史使命。要在活跃基层,巩固基层的基础上,把握好政治与生活、严肃与活泼、信仰与现实、价值与财富等党建工作维度。由此可见,要开展好“青春党建”,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着眼,从关系学生切身利益和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出发,在关注他们成长成才需要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逐渐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把思想引导与活跃气氛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既严肃又活泼,引领好工作导向,让“青春党建”工作既能突出时代性,与大学生实际紧密结合,又能反映政治性,体现从严治党的要求;既能统一思想认识,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又要有规划性、前瞻性、指导性的具体举措,从而推动“青春党建”的深入实施。
参考文献:
[1]杨晓伟.历史连续性中的“青春党建”:后革命时代走出青年政治冷漠困境的探索[J].当代青年研究.2014,328(1):4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