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年龄段农村老人适宜养老对策研究

2017-05-05耿嘉川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低龄年龄段人口老龄化

耿嘉川,王 晓

(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济南 250014)

不同年龄段农村老人适宜养老对策研究

耿嘉川,王 晓

(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济南 250014)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年轻人口大量进城和农村常住人口严重老龄化,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保障农村老人安度晚年,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要环节。按照年龄段,可将农村老人分为低龄、中龄和高龄三类。帮助不同类老人选择不同养老模式,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出路之一。其中,健康低龄老人应以自养为主,并且可以为中、高龄老人提供帮扶。中龄老人应以自养和社会化养老为主要模式。高龄老人要以他养为主,而这需要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农村养老;人口老龄化;老年抚养比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且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老年人数增速快、高龄化趋势明显、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等特点。我国是处于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农村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数量多,而既有老龄化应对措施多针对城市老龄化问题。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具特殊性、严重性和艰巨性,因此更值得关注和研究。

林宝(2015)认为,我国未来农村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出三个阶段性特征,农村人口老龄化将对经济社 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应高度重视农村养老问题,加大对农村和农业各方面的投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完善相关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农村户籍制度改革。[1]73陶伟(2011)通过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认为应对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进行分层推进,主张在农村推动多形式社会养老保障措施。[2]11张玉扣等(2014)对某市农村进行问卷调查,并运用 SPSS软件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养老方式、子女赡养以及帮扶对象等方面,不同年龄阶段的老年人存在着不同需求;认为应针对不同年龄段老人采用不同养老方式,注重将子女赡养和贫困救助帮扶相结合,且需要针对老年人的不同特点开展适宜的文化娱乐活动,以此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3]

综上,只有张玉扣、郭智慧等极少数学者研究了不同年龄段老人的不同养老需求,绝大多数学者在农村养老方面主要关注加大对农村的经济投入,推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等。很少有学者具体针对不同年龄段老人的不同特点以及特殊老年人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提出建议。针对于此,本文着眼于如何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在梳理相关文献基础上,基于分析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不同养老特点,提出可行建议和策略。主要从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两方面,对不同年龄段及特殊情况的老人提出不同养老建议和对策。

二、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现状

(一)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老年人的数量相对增加和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加大。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二是社会人口结构整体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国际通用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达到人口总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到总人数的7%,即意味着该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进入老龄化阶段。截止2015年底,我国人口总数达137462万人,仅65周岁及以上人口就有约14386万人,占到了人口总数的10.4%。这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据预测,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4.3亿,老年人口比例进一步加大,届时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将更为严峻。

(二)老年抚养比

老年抚养比也是衡量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重要指标。老年抚养比,又称老年系数、老龄人口抚养系数,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反映人口老化的指标,是某一地区人口中老年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值,通常用百分比表示。比值越大,表示人口老龄化程度越高。

国际上,人口年龄结构通常用抚养比指标来衡量。由图1可以看出,我国老年抚养比在2010-2014年期间则从11%上升到14.3%,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且近两年都在以6%的增幅迅速增长。这表明我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图1 我国近10年老年抚养比增长趋势图(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6)

(三)农村人口老龄化现状

在人口老龄化的发达国家中,城市人口老龄化进程早于农村,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明显高于农村。而在我国,城乡人口老龄化水平却长期倒挂。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生育率降低、农村人口城镇化,使得我国农村老龄化的速度和进程要远快于城镇。至2012年,我国农村留守老人数量已达5000万人。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高出城镇人口老龄化水平1.24个百分点,并且据预测,此城乡倒挂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4]

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老龄问题更大。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数量众多。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老年人口数量增多,一个庞大的老年社会群体逐渐形成。而我国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农村老年人相对贫困,老年人身体状况大都偏弱。尽管我国针对农村的各种保障制度有所完善和发展,但总体上仍较为落后。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将对我国各方面发展带来新挑战。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所以应高度重视。

三、我国农村养老面临的主要问题

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是我国农村的两种重要养老方式。其中,作为传统养老方式的家庭养老是农村养老的最主要方式,其主要是依附子女、靠子女的经济收入和照料来维持生活;社会养老则是一种辅助形式,主要是在子女没有赡养能力或赡养能力较弱或是老人没有子女的情况下,依据“五保户”政策由农村敬老院来养老。由于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及家庭结构变化等原因,传统和现行养老方式已不太适合我国农村养老发展的需要。我国农村养老方式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一)农村年轻劳力大量进城,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悬殊。农村年轻劳力逐步涌入城市。由此带来的是,大量农村“留守老人”出现,并承担繁重农业劳动。随着老人年龄增加,越来越弱的身体难以继续支撑农业劳动,而子女给予的经济支持又相当有限。自我供养成为大部分农村老人的主要养老方式。子女外出务工使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

大量农村年轻人口进城定居。截止2015年,我国人口总量已超过137462万人。据统计,从城乡结构来看,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71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了2200万人;而乡村常住人口为60346万人,同比减少1540万人;城镇人口比重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56.09%,并且人户分离人口和流动人口数量明显增加。图2为我国近10年来城乡人口增长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城镇人口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乡村人口数量则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农村4-2-1家庭不断增加,这种家庭中子女较少,父母大部分的积蓄都用于儿女的未来和发展上。成年后的农村独生子女大部分选择定居在城市,这也是导致留守老人不断增多的重要原因,并使农村养老问题更为严峻。

图2 我国近10年来城乡人口增长情况(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6)

(二)进城农村年轻人生活压力增大、自顾不暇

按照我国现行的全面二孩政策,很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生的农村独生子女现已到了二孩生育期,并且大部分夫妇愿意生二胎,导致了4-2-2家庭结构出现。由于子女教育和抚养成本在不断高企,加之城里昂贵的房价和物价,进城农村年轻人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甚至自顾不暇,在照顾农村父母养老方面常常力不从心。

(三)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加重了农村养老负担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经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也在不断改善,农村人均寿命在不断延长。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和联合国东亚模型生命表表明,我国人口寿命在未来将继续提高。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会在2010年的基础上提高到2050年的79.5岁,接近《世界人口展望2012》 中关于中国人口预期寿命的中方案水平( 79.9 岁) ,其中男性平均寿命为77.6岁,女性平均寿命则为81.5岁。[1]74农村人均寿命不断延长,会加重家庭和社会养老负担,使农村养老问题更严重。

(四)农村社会化养老滞后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化养老是由国家和社会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养老形式,也是国家通过税收和社会福利等手段实现资源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在我国,农村社会化养老主要有两种基本形式,即“五保户”供养制度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1.农村“五保户”供养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五保户”养老主要面临着如下问题: 一是尽管“五保”对象供养标准在不断提高,但从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角度来看,其供养标准仍然偏低;二是敬老院所能提供的养老数额有限,只能实现小部分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在当今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的形势下,难以靠敬老院为主应对农村社会养老问题。[2]8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

自从2009 年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以来,到2012年仅用3年时间,我国就基本实现了全覆盖。该制度目前已与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合并,虽然养老保险的开展和全覆盖为老龄人口的生活提供了基本保障,但目前制度在执行和运作过程以及养老金支付压力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5]

四、针对我国不同境况农村老人的养老对策

不同年龄阶段的农村老人在养老方面存在多元需求。我国传统养老模式难以为继,需要进一步探索适合于农村特色的养老策略。应根据不同年龄段老人的养老需求,寻求以农村老人自我养老和互助为主、以子女和社会养老为辅的对策。

从图3抽样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我国处于较低年龄段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比例较高。这使得低龄老人具备了帮扶高龄老人养老的可能性。因为更高比例的老人可成为农村养老服务的提供方。在农村,低龄老人普遍具备劳动能力,这部分老年人具备自我养老和互助养老的基础。在下文养老对策分析中,我们将60-69岁之间的老人视为低龄老人,将70-79岁之间的老人视为中龄老人,将80岁以上老人视为高龄老人。

图3 各年龄段老年人口抽样调查统计表(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6)

(一)低龄老人养老策略

低龄老人应以自我养老为主。在我国农村,大部分老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土地,并且大多数低龄老人身体仍然健康,再加上农村物价水平低,他们可以利用土地耕种,甚至商业经营获取收入。因此,大部分低龄老人能依靠自身来维持甚至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农村低龄老人,要以自我养老为主,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种帮老助老活动,为中、高龄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扶。

农村“五保户”老人是一类特殊群体,主要是缺乏劳动能力、没有依靠又缺乏生活来源的老人,他们主要由政府或村委会来协助和支持养老。经济因素是他们养老的最大障碍。将老人们集中在养老院、敬老院等专门的养老机构进行养老是最理想的选择。对于资金和床位数的缺口,应该有各级财政协同解决,为这类老人优先提供帮助。

(二)中龄老人养老策略

中龄老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身体尚健壮能自理的老人;另一类是身体偏虚弱的老人。对于前者,应该仍以自我养老为主,身体偏弱者则应自养加他养。

对于身体偏弱者,应以自养为主,子女、邻居或亲友养老为辅。若有老伴,则可实现家庭内互助养老。子女经济状况不佳,难以负担老人养老花销的,可争取农村基层组织的帮助,为老人申请相关的贫困金或救助金以减轻养老负担。条件允许的,可鼓励子女将老人送至敬老院、养老院、老年人颐养中心等相关的养老机构,并定期去看望、陪护、照料和慰藉老人。

(三)高龄老年人养老策略

高龄老人大都身体偏弱,应以他养为主。在高龄老人中,如果同一宗族间有低龄者,则可由基层组织为低龄者照顾高龄者提供一些扶持;即便非同族,在家境相对一般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邻里或亲戚互助养老。家境相对较好的高龄者可以选择去医疗服务健全的机构辅助养老。在部分有条件的地区也可选择居家养老(在农村,居家养老主指在积极倡导和扶持下,老人居住在家中的同时,享受村委会为其提供的社会化养老服务),辅以农村互助养老。

综上所述,我国是处于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农村人口规模大、老年人口数量多。这就决定了我国农村养老要结合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年龄段老人的特征和需求采取不同养老策略。同时,应重视老人精神文化层次的需求,鼓励老人参加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丰富老人精神文化生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老人之间的互助养老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在这一方面,我国农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营造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更有利于老人之间的互助养老模式顺利发展。

[1]林宝. 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影响与应对[J].西北论坛,2015(02).

[2]陶伟.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1.(02).

[3]张玉扣,郭智慧,郭宇鹏,杨洋,李小峰,黎让绪.不同年龄段的农村老人养老现状及思考—基于宝鸡市1064名农村老人的实证调查[J]. 安徽农业科学,2014(34).

[4]唐康芬,许改玲.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特殊性分析[J].西北人口,2007(02).

[5]熊茜,李超.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模式向何处去[J]. 财经科学,2014(06).

编辑:李学迎

C913.6

A

2095-7238(2017)02-0094-04

10.3969/J.ISSN.2095-7238.2017.02.017

2016-10-11

本文为山东省2016年软科学项目“城镇化背景下山东省农村常住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对策研究”(2016RKE30005)和济南市2015年软科学项目“济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抽样调查研究”(201502153)阶段性成果。

耿嘉川(1978-),男,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

猜你喜欢

低龄年龄段人口老龄化
低龄未成年人案件核准追诉问题研究
不同年龄段妊娠早期妇女维生素D含量水平分布
各年龄段人群对网上健康教育的认知和期望的调查报告
适合各个年龄段的黑胶爱好者 Sony(索尼)PS-LX310BT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
内蒙古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
显微外科技术治疗低龄儿先天性并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