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后做再悟
——《什么是面积》教学案例
2017-05-05李蛰龙
李蛰龙
【教材分析】
《什么是面积》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学习的重点是认识面积的概念,难点是建立面积的初步认知,会比较两个简单图形面积的大小并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本节课将利用先学后教,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掌握解决简单图形面积问题的常用方法。
【学情分析】
三年级是小学阶段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学生进入三年级后,知识增多、难度加大,对学生学习理解知识的要求相应提高。学生要能在上完一节课后基本理解与掌握课上的知识点,要能完成相应的或略微拓展的应用要求,要能解决简单的问题。不少三年级学生还处在需要教师解释题意,需要有便于模仿的模型才会解答问题的水平。让三年级学生清晰地理解“什么是面积”这样抽象的概念教学并不容易。教师需要设计有梯度的教学环节,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事例,组织学生开展简单直观的操作活动等有效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
【教学片断设计与解读】
片断一:理解“面积”的含义
1.从生活中的物品认识“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师:课本、硬币、树叶哪个大哪个小?
生:课本一样大,1元硬币大,心形树叶大。
师:隐去实物后剩下的图形可以表示面积的大小,所以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2.了解封闭的含义。
师:哪个图形面积大?有什么不同?
生:右边的图形没有封闭,面积不能确定。
师:研究面积要在封闭图形中进行。所以“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应该补充为“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3.掌握面积的含义。
师:根据刚才的学习,大家现在觉得什么是面积?
生: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解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两个,一个是了解面积的含义,另一个是在比较面积大小的操作活动中了解数学方法的多样性,深入理解面积的含义,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课堂时间的分配上,了解面积含义的时间可以较少,而比较面积大小的操作活动需要安排较多的时间。课堂时间的分配应当偏重小组展示交流的环节,这个环节是学生思考生成涌现,教师介入频繁,观点碰撞聚焦的精华时刻。在教学中教师要慎重分配课堂时间,注意课堂节奏的把控,将好钢用在刀刃上。】
片断二:比较面积的大小
1.课前先完成比较面积大小的操作活动并做记录。
2.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小组内交流做法。
预习要求:(1)想一想:怎样比较?要用到哪些工具?
(2)做一做:按照你的想法动手比较。
(3)写一写:记下你的比较方法和结论。
(4)说一说:小组内交流。
3.小组结论展示,交流方法和成果。
小组方法汇总:(1)数格子比较的方法;(2)剪拼比较的方法;(3)用小方块比较的方法;(4)摆硬币比较的方法;(5)量长度算周长比较的方法。
小组学习成果汇总:(1)正方形面积大;(2)剪拼的方法中可以剪长方形也可以剪正方形;(3)量长度的方法算的是周长。周长一样大但面积不一样大,所以周长不是面积,周长是长度,面积是大小。
【解读:三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较低,很难有条理、重点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这就需要教师及时介入引导,协助学生表达。三年级学生的交流水平也需要提高,在日常教学中要加强交流方法和倾听习惯的训练,需要规范汇报步骤和语言,逐步提高学习问题的交流质量,提高交流的效率。】
片断三:学习回顾,质疑问难
师: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面积的含义和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师:你有什么疑问或困惑?
生:为什么有时候周长和面积一起变化?有时候又不会?
生:周长和面积有联系吗?有什么样的联系?
【解读:教师需要重视知识的回顾和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在知识的回顾中重温学习的过程,而问题的提出往往揭示了学生学习生成的现实状态,以此为契机引导学习往往有助于突破课堂教学的难点,也有助于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有数学味道的注重思维品质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