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根基

2017-05-05辛向阳

人民论坛 2017年11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辛向阳

【摘要】马克思主义扎根于先进分子和工人运动之中,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扎根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苦难、百折不挠的抗争、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之中,使我们科学把握了两大基本国情;马克思主义扎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创造性地发展着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实践根基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100年前发生的十月革命深刻影响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也影响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送到了中国大地上。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来到中国,就深深扎根于中國的现实之中,改变着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地貌,从而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扎根于先进分子和工人运动之中,诞生了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使先进分子认识到,建立革命政党,才能取得革命胜利。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开天辟地、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是因为我们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使我们党得以摆脱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以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实现劳动阶级解放的政治取向、无私无畏的博大胸怀领导和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体现就是始终强调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利益就是人民的利益。对于党内不能有特殊利益集团问题,我们党始终高度关注。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鲜明地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党章中的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如果有了自己的私利,那就什么事情都能干出来。党内不能存在形形色色的政治利益集团,也不能存在党内同党外相互勾结、权钱交易的政治利益集团”。

正是因为我们党没有自己的特殊私利,所以能够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就能够用广阔的世界视野观察问题,能够站在科学的立场上分析和解决问题;正是因为我们党没有自己的特殊私利,所以能够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无私无畏,既“敢叫日月换新天”,又敢拆除利益固化的藩篱;正是因为没有自己的特殊私利,我们党才能够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在世界局势复杂变化的当代,吹响“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号角,发出“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的铮铮誓言;正是因为没有自己的特殊私利,我们才能达到“面对新形势新挑战,要发扬斗争精神,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在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坚定不移,在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中敢于碰硬,在全面从严治党上敢于动硬,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上敢于针锋相对,不在困难面前低头,不在挑战面前退缩,不拿原则做交易,不在任何压力下吞下损害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苦果”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扎根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苦难、百折不挠的抗争、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之中,使我们科学把握了两大基本国情

马克思主义由于其科学性、真理性和革命性,来到中国,使中国人的思维水平一下子站在了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我们党正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认清了中国从鸦片战争以来177年来的两大基本国情,从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胜利。

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我们党认识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性质。中国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无论是睁眼看世界的魏源、林则徐,还是以夷制夷的洋务运动;无论是变法图强的维新运动,还是奔走呼号的革命军中的马前卒邹容和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都没有也不可能认清这一社会状况的性质。1921年我们党成立后,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用了18年的时间认清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国情,科学地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1939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特点进行了科学论述,由此阐明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对这一基本国情的科学认识是我们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

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后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这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第一次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点作了系统阐述。邓小平同志在1987年11月时说:“党的十三大有两个特点,一个就是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坚定地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一个是更新了中央领导班子……”30年来,我们党确立的各项战略,始终紧紧把握这一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的最大国情,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揭示了当代中国国情的性质。把握这“三个没有变”,就能正确理解新常态的科学内涵,就会透彻地掌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特征,就能够推动经济稳中求进。

马克思主义扎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创造性地发展着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为什么我们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因为马克思主义在创造性地发展着优秀传统文化,使优秀传统文化充满勃勃生机。

马克思主义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找到了开花结果的新的社会制度土壤。几千年来,“小康”“大同”这样的理想一直被当作虚无缥缈的乌托邦。共产党人赋予小康社会以马克思主义的含义,使这样一个理想在2020年就能实现。2014年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这个概念,就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理解和支持。”

马克思主义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找到了发挥更大作用的国际舞台,大踏步地走向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外访问或者在国内出席各种国际会议时,都会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达给世界,使更多的国外人士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阐述“一个国家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的道理时,他运用了“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的典故;在阐述“完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摈弃零和博弈、赢者通吃的旧观念”时,他运用的是“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思想;在阐述“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应有之义”时,他运用的是“轻关易道,通商宽农”的理念;在阐述“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时,他运用的是“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古语。

与此同时,我们党和政府还在大力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按照《孔子学院发展规划(2012—2020年)》的要求,到2020年,基本完成孔子学院全球布局,做到统一质量标准、统一考试认证、统一选派和培训教师。可以说,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知音越来越多,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途径越来越宽广。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博导)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

责编/温祖俊 美编/王梦雅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HIP –HOP AGANDA?
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的两个方法论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家笔谈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2015年国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述评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