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2017-05-05张占斌
张占斌
【摘要】我国强调“包容”性发展,其要义是共享发展,是整个国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后提出的制度安排,是要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公平正义的方式,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 供给侧改革 共享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角度,及时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形成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决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政策框架。2016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初步确立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政策框架”,这个“经济政策框架”包涵并解决了“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为谁干”的大问题。
“怎么看”:根据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判断,把认识、把握、引领新常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经济工作的大逻辑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是在深入分析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和深刻揭示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变化的基础上,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的一种战略判断:一是增长速度由超高速、高速转向中高速。这是经济新常态的表象特征。我们需要深刻认识这一新常态,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二是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这是经济新常态的基本要求。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粗放型增长,这种增长模式既加剧了资源的浪费,又造成了环境的污染。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要提质增效,要走集约增长之路。
三是产业结构由中低端水平转向中高端水平。这是经济新常态的主攻方向。从全球价值链来看,我国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在产业增加值率、盈利能力、核心技术等方面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因此,在经济优化升级中,产业转型升级是关键,要向中高端攀升,抢占全球经济的制高点。
四是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是经济新常态的核心内涵。随着人口红利、资源红利的消失以及金融抑制的存在,我国以要素驱动、投资驱动为主的发展道路已难以为继,转换经济增长动力成为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必然要求。进入新常态的“先手棋”就是创新驱动,要用好创新这把“金钥匙”。
五是资源配置由市场起基础性作用转向起决定性作用。这是经济新常态的机制保障。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从“基础性”到“决定性”两字之更,对市场的作用提出了全新的定位。
“怎么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这是指导我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纲和灵魂
黨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聚焦破解发展的明显短板,强调厚植发展的竞争优势,明确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的基本思路和根本方法,集中反映了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创新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只有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才能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近年来,我国科技整体水平明显提高,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只有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才能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当前重点是要积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三大战略”和“四大板块”叠加效应,以新型城镇化为重点,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只有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才能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支撑点。
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只有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才能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从更高层次、以更宽视野推进全方位开放,形成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怎么干”: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强调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
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贯彻好这个总基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按照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发扬钉钉子精神,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2016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研判,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导致经济循环不畅,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想办法,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要加强激励、鼓励创新,增强微观主体内生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潜在增长率。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振兴实体经济,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为谁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导向和坚定的价值追求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鲜明的政治导向和坚定的价值追求,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核心思想。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牢牢把握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从改革的角度来看,改革要依靠人民,成果要由人民共享,要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要把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实行了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调动了人民群众改革创新、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对这一政策的历史贡献必须充分肯定。现在我国强调包容性发展,其要义是共享发展,是整个国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后提出的制度安排。有包容性的共享,就是要在正视合理差异的基础上,开辟一条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的新路,为人们创造平等发展的环境、公平竞技的舞台,增强全社会的流动性,让真才实学者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让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服务更多人,让普通劳动者从收入分配中得到更多“甜头”。实现经济福祉向包容型转变,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提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3个特点及带来的4个机遇》,人民网,2014年11月9日。
责编/张寒 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