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事业与家庭的两难抉择

2017-05-04李姝娴

艺术科技 2016年12期

李姝娴

摘 要: 《各有千秋》是民国时期女性题材电影中的一部力作,反映了优秀电影人对女性人生境遇的深度思考,它以女主人公在职场与家庭中的纠结困惑,描绘出新女性的无奈与凄凉。本文从三个方面着手,试图探讨影片《各有千秋》在中国早期影史上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 《各有千秋》;典型形象;片名隐喻;女性命运

在中国早期电影史上,以女性权利为关注重点,以新女性人生际遇为表现题材的影片不乏其例。例如,默片时代阮玲玉的《三个摩登女性》《新女性》,有声片时代胡蝶的《女儿经》,袁美云、陆露明主演的《少奶奶的扇子》,以及1949年由田汉编剧、陈鲤庭导演的著名影片《丽人行》。它们在中国电影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时代新女性的人生进行着逐层深入的解读。在这些星光璀璨、目光如炬的中国早期女性题材影片中,1947年的影片《各有千秋》堪称经典。

《各有千秋》是麒麟影业公司1947年出品的一部黑白剧情片。由大中华电影企业有限公司发行,制片于海派文化南移后的香港,本片由“家庭伦理片圣手”朱石麟精心编导,“金嗓子”周璇领衔主演,是一部集思想性、艺术性和商业性于一体的优秀影片。时至今日,重温此片内心依然会产生强烈的共鸣,家庭、社会重重枷锁,爱情、事业种种蹉跎,故事展现出的新女性的人生窘境,以前存在,现在存在,将来还会存在,可见,这是一部历久弥新的影史佳作,值得细细品味,深深思索。

1 塑造了典型的时代新女性形象余碧华

女主人公余碧华是民国时期新女性的光辉典型,正是因为这个“新”字,让她成为一个时代中精英女性的代表,同时也成为这类女子窘迫人生的一个缩影。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时至今日白领丽人依然无法完全解决的矛盾。所以,成功塑造这一典型形象乃影片《各有千秋》之一大贡献。

影片主要围绕女主人公无法平衡家庭与事业的冲突,从而产生对知识女性社会价值的深深困惑展开。少女余碧华志向高远,一心升读大学,希望将来能为社会服务,做一个自强独立的新女性。碧华的母亲深受传统思想影响,认为才华、能力对于女子来说不是最主要的,女孩子只有嫁给一个颇有家资的体面人才是人生赢家,所以不赞成碧华攻读大学。相反,碧华的父亲却很开明,深信多读书才会有光明前途,宁愿节衣缩食也要让碧华完成大学学业。

碧华大学毕业后,即与志同道合的同学杨聪结为夫妻,二人分别在大公司觅得高薪要职。生活中,一向追求独立自主的碧华坚持男女平等,一切家庭开支都与杨聪平均分担。事业上,碧华由于工作认真负责,从不请假、迟到,获得了公司高层领导的极高肯定。一时间事业顺遂,家庭美满。可是不久,女儿小华的出世打破了这短暂的美好生活,碧华既要上班工作,又要照顾家中嗷嗷待哺的婴儿,实在分身乏术、疲惫不堪,终因多次请假而遭公司辞退。

碧华失业后,家庭的经济重担全落在杨聪一人肩上。此时,公司同事老彭乘机怂恿他合谋骗取公司钱财,碧华得知此事,与杨聪争执起来。杨聪烦恼不堪,夺门而出。碧华害怕他闯祸,急忙去追赶,不幸被汽车撞倒。碧华醒来后,听到了小华的哭声,看着身边的小华,她用略带神经质的语气,悲愤地对母亲说道:“小华是女孩儿,跟我们一样,也是一个女人,一个可怜虫。唉!可怜的女人,经过了多少年的奋斗,男女还是不能平等,这是什么缘故?妈,你的话是对的,女孩子念书完全是浪费时间!浪费金钱!国家费了多少财力,父兄费了多少心血,教育出来的女子,还是只配关在家里!”

影片塑造了余碧华这一抱负不凡、志洁行芳的都市白领丽人典型形象,她是“五四”以来追求自强、独立、平等、自由新女性的标杆。在碧华的身上浓缩了一类女性的种种特质,她结合自己的经历,在影片最后发出的慨叹,何尝不是百年来执着追求独立自主的新女性共同的心声。

2 片名“各有千秋”的绝妙隐喻

2.1 传统观念与现代思想孰优孰劣“各有千秋”

朱石麟导演从学识、思想上来看,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他的电影创作多为家庭伦理片,在表现世态炎凉中寄寓深刻的社会批判,特别注重倡导亲情、友情、爱情的和睦、美满,鄙夷恶行,劝人向善。

碧华母亲和碧华是截然不同的两类女性,但观众却从这位深受传统观念影响的旧式女性身上看到了许多优点,她勤劳能干、持家有方,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是少不了这样的贤内助的。影片中这个只会操持家务的母最后得到了碧華和碧华父的争抢,因为无论是碧华、杨聪和小华的新家,还是碧华父母的家中都离不开这个传统女性的打理、照顾,只有家庭安定有序,事业才能顺利发展。在影片中碧华母说:“那么说起来我跟一个大学生一样值钱啦!”“我这个废物居然两家都要抢我啊!”可这再一次涉及到影片探讨的一个内容:女性受教育的真正意义在哪里?女性的社会价值到底有多大?女性无法回避她作为妻子、母亲的责任,又不想荒废事业,家务缠身。如果没有老一辈的帮衬,新女性的职场生涯是不是就此终结?可见,女性真正意义上的绝对独立还需要一个继续探索的过程。

另外,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冲突还体现在一个情节中,片中谈到女人到底要不要做家务,碧华母和碧华父的争论颇值得我们思考。碧华父说:“碧华不会做家务,不会照顾小孩儿没关系,他们有知识,总会有办法解决的”。碧华母则完全不这么看,礼拜天他们到女儿家去,碧华母先询问了女儿平时一日三餐怎么解决,得知中午在单位吃,晚上到小饭馆去吃后,总觉着“外面的口味,不如自己家里的好”。女儿留二老在家吃饭,家中却因平时不煮饭连米都没有,并且连做饭的灶具也没有,碧华只得去找房东太太帮忙,好不容易夫妻俩将酒菜准备齐全,结果碧华在上楼梯给二老端菜时,不慎将餐盘打翻,一顿团圆饭到底还是没吃成。影片到这儿,已经极具讽刺意味,一个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居然连最起码的家务都应付不来,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2.2 “金嗓子”歌与不歌“各有千秋”

片中饰演余碧华的周璇是中国最早的“双栖女明星”,民国时期杰出的电影演员、最负盛名的歌唱家,14岁即获得了“金嗓子”的称号。这位乱世红颜虽身世凄凉、情路坎坷,可是美丽的歌声一直是她不离不弃的恋人,因此周璇主演的电影也形成了每片必歌的惯例。而《各有千秋》是她唯一一部没有在其中演唱插曲的电影,但却丝毫没有让观众失望。由于擅长歌舞,周璇在以前的影片中多以歌女形象示人,而这次她将一个全新的形象呈现给了观众,事业顺利时她是美丽、自信、独立的新女性,事业处于低谷时她将女主人公内心的困惑、迷惘、悲愤表现的丝丝入扣,细腻精准。从现在存世的周璇电影拷贝来看,她在《各有千秋》中的表演是继《马路天使》之后最精彩的一次演绎,这让人不得不赞叹“金嗓子”歌与不歌“各有千秋”。

3 目光如炬的思想性

导演朱石麟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敏锐的目光,在影片《各有千秋》中寄托了他对社会种种不良现象的质疑与批判。

3.1 关于男女平等

余碧华公司的经理在和属下的一次谈话中提到,有些机关声明不用结了婚的女子是很明智的,因为女子本来零碎事就特别多,做了母亲后,就更容易分心,请假次数太多会严重影响厂里的工作。这些话看似有理,但细想却存在着一种深植于男权社会中的本能歧视,所谓的男女平等只不过是嘴上冠冕堂皇的说说罢了。

3.2 雇奶妈像请祖宗

片中最为滑稽的一幕,是碧华夫妻为小华请奶妈。通过奶妈与房东太太、杨聪的一番对话,她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这也表明了创作者对这一社会问题的极大不满和厌恶。

奶妈有诸多条件,如要有外块,要一日三餐一汤两菜,要做四季新衣,孩子满月要打金耳环,孩子周岁要打金戒指。这些听起来荒唐可笑的要求,正是那个时代社会弊端的艺术化反映,影片给予了无情的批判。

3.3 物价飞涨,小职员生活困窘

由于社会黑暗,物价涨工资不涨,碧华夫妇生活拮据,小职员们(以杨聪同事老彭为代表)只得寻求徇私舞弊谋财,但小杨良心上不允许自己去以公谋私,所以他们只能穷。碧华在影片结尾近乎疯狂的控诉这个社会,她说:“好人全是疯子!全是大傻瓜!好人到处吃亏,坏人到处占便宜,看看这个世界上,能有幾个是好人?要做好人就要穷死、饿死,不然也得气死!”朱石麟在他的作品中能以如此大胆的手法揭露社会的黑暗,不得不让人钦佩他作为电影艺术家的勇气和良知。

3.4 对几类女性生活现状的反思

影片中将自力更生的碧华和曾经同学的现状进行了大对比。一类是靠老头子养活,过着奢华生活的寄生虫;一类是为了照顾嗷嗷待哺的孩子以及失去行动能力的母亲的可怜虫;还有一类是遇人不淑,被丈夫打骂,成为家庭奴隶的凄惨女性。这些情况让碧华对自己的处境更加堪忧,也更加去思考自己的人生,她终于在经历了事业上的一次失败后,下定决心走出家门,继续去追寻自己的理想,继续奋斗下去。影片概括了当时社会上女性的几种生存现状,以碧华的选择呼吁广大知识女性不忘初心、不懈努力,女性的权利只有靠自己来争取。

总之,电影《各有千秋》以极具思想深度的故事情节、富有前瞻性的敏锐洞察力,成为中国早期电影史上颇具价值的影片之一,它对新女性生存状况的探讨至今仍值得人们去反思。

参考文献:

[1] 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1、2)[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2] 李欧梵(美).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M].毛尖,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3] 丁亚平.影像中国——中国电影艺术:1945—1949[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