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小学生爱上阅读
2017-05-04王志华
王志华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学生喜欢阅读,爱上阅读,将会让他们终生受益。
【关键词】阅读;品味;感受;理解;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可见,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那么,怎样让小学生爱上阅读呢?下面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让学生理解阅读,喜欢阅读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阅读可以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可以让博学和睿智走近我们;可以让我们记住历史和时间……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阅读的好处,应该把她们领进阅读的神圣殿堂,让他们在这个充满诗意的、快乐的、富有天真浪漫情调的童年里学会阅读。为他们日后的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阶段的孩子对阅读的理解还处在朦胧的阶段,以他们的认知水平还不能完全理解“阅读”的含义,这就要靠老师的适当引导。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之前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朗读开始,所以,最初的阅读只能是朗读。叶圣陶先生曾經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二、让学生学会欣赏阅读,想要阅读
如果想让学生喜欢阅读,首先老师应该是一个热爱阅读的人。所以在工作中,我会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选择适当的阅读。当学生们看到老师手里捧着书的时候,就会很新奇地凑过来看一看老师在看什么,如果看到自己的老师经常在课间、在休息的时候,或者坐在办公室里,总是静静地捧着一本书,那么学生也会非常向往成为这样的人。其次,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会先让学生听课文录音,然后指导他们朗读时的注意事项 ,接着找几个比较不错的同学在班级里范读,加上我适当的带领和指导,大部分学生就会产生朗读的冲动。这时候,我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平台,让他们找到进步的阶梯,成功的门槛。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加以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能用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再次,自习课的时候,我会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看一些经典诵读的片段,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并且鼓励他们报名参加学校的经典诵读社团。
三、让学生学会阅读,热爱阅读
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对学生的阅读训练,培养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要求他们读每篇课文都要用正确、流利的语言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味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言语气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首先要正确地读,要求学生用标准的普通话,声音洪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其次,是流利地读。在正确读的基础上,重点要求学生读得连贯自然,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再次是有感情地读。在读音正确、速度合适的基础上,把握语气的轻、重、缓、急,揣摩人物的内心感受。如《平分生命》一文中有一段:“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邻床上的妹妹微笑。当抽血完毕后,男孩立刻停止了微笑,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声音颤抖地问:‘医生叔叔,我还能活多久?”有些同学读出了男孩害怕的语气,有些同学读出了男孩坚强的语气,还有的同学读出了男孩的骄傲语气……可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中,老师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读这些内容,然后才是怎样读好的问题。如要求学生在读中找出不会读的词语;读准词语的音;读通课文;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后把不明白的地方告诉老师,以便顺学而导;读流利课文;读中体会文章的标点符号、词语、句子表达的效果,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读中要求领悟修辞表达的妙用;读中发现文章重点段落的构段方法;读中揣摩文章写作的顺序……
四、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品味阅读
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做长期的、细致的、积极的引导和训练。只要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与语言充分地面对面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沟通,产生共鸣,从而达到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训练的目的。语文阅读不应是生活中随意的漫无目的消遣性阅读;也不应是一般的了解性的浅尝辄止地阅读,;而应该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欣赏性阅读,应当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审美心态,集中自己的全部心智,去充分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课文中的人与事、景与物、情与理,不仅要观其“言”,更要品其“味”,悟其“神”,让阅读过程成为学生一次审美的体验,一次发现美的旅程!可见,阅读已经被赋予了一种全新的内涵,它在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作用与价值越来越厚重,每篇课文教学的内容都是极为丰富的,而教学的时间却是很有限的。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 “读”。要选准“读”的内容,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品词析句、体味情境,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陶冶情操。通过引导学生多读、细读,体会它的妙处。课文中有些描写精美的片断,不仅内容生动,语言形象,而且引人入胜,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如何将这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再现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进而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那就需要我们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多读、多思,引导他们进行语言的鉴别与欣赏,熟读以成诵,积累美词佳句。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鲜明的态度,真实的情感是朗读的灵魂。,找准了语言文字情感的基调,才能与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涌起随之而至的激情,鲜明的态度与真实的情感也才能从“读”的声音语调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让学生爱上阅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不可能立竿见影。它需要语文老师的长期努力和家长的大力支持。但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就会成为他们自觉的行为。阅读会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开阔他们的视野,让他们在更为广阔的天地间阅读,舒展双翅,振臂高飞。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小学语文教学》
[3]《教师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