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妙设置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思维火花

2017-05-04卢笙华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认知冲突数学教学小学数学

卢笙华

[摘 要]教师为学生设计认知冲突,是为了让学生反思自身的数学知识结构、旧有思维结构等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思维水平,让学生把生活实践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教师巧妙设置的认知冲突,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认知冲突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1-0076-01

認知冲突,是指人们原有的知识结构与新的知识之间的不一致所形成的状态,当出现认知冲突后,需要重新解构知识结构,建立一个新的知识结构。教师可以在开展数学教学时,为学生设置认知冲突,帮助学生理解新的知识。

一、设置认知冲突应引发猜想

学生的数学知识积累非常有限,很多学生只能从现有的知识结构来思考数学问题,教师可以“设计”冲突,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结构着手,尝试认知新知,使新知成为学生原有认知的延伸。

如,教学“生活中的负数”时,很多学生对数字的理解存在一种根深蒂固的认知,认为数就是从0开始的。因此,在开展教学前,教师可以先拿出一支温度计,对学生说:“这一支温度计上有新的数学知识。”刚开始学生不理解,于是,教师先把温度计插在热水里,学生发现温度计的水银柱上升了。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温度计上的刻度是什么意思?学生表示,温度计上的刻度代表温度,温度有多高,温度计上就会显示什么样的数字。然后,教师又将温度计插到冰块里,学生发现温度计的水银柱降到了零点以下。此时,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温度计上的刻度是什么意思?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得出:这时温度计上的刻度是零下多少度的数字。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怎么结合这一现象画数轴呢?数包含有哪些内容呢?学生结合教师的问题,开始整合新的知识。

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学生设计认知冲突,帮助学生突破旧的思维,发现一个新的知识,使学生能把原有的知识与新的知识整合,构成一个新的知识体系。

二、暗设认知冲突要制造“陷阱”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受既有知识结构的干扰,产生错误认知。教师可以应用设置认知冲突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错误的认知,形成正确的认知。

如,教学“比例”时,教师先出示一道习题:现环卫局栽种了三种植物,其中栽种胡杨20棵,成活了18棵;栽种白杨25棵,成活了22棵;栽种仙人掌50棵,成活了42棵。以上三种植物哪种最易成活?很多学生看到这一组数据,就回答“仙人掌最易成活”。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真是这样吗?如果用百分比的方法来看这一组数据呢?学生列出算式:(18÷20)×100%=90.00%,(22÷25)×100%=88.00%,(42÷50)×100%=84.00%。在列出了算式后,学生发现:如果分母不同,就很难比较分数的大小,一定要先把分母统一之后再比较。

以上教学,学生混淆了数量的大小与比率的大小,造成了认知错误。教师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出学生的常见错误,让学生从中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三、挑起认知冲突须利用错误

很多学生的思维能力停留在具象思维的水平上,教师可以通过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发现具象思维的局限性,使学生主动地学习抽象思维的方法,从而提升抽象思维的能力。

如,教学“数学好玩”时,教师先出示一个问题:现在有3个抽屉,如果放4本书,至少有一个抽屉要放2本书;现在有2个抽屉,如果放5本书,至少有一个抽屉要放3本书;现在有3个抽屉,如果放7本书,至少有一个抽屉要放3本书。那么,抽屉里放书的本数和什么有关系?看到这道题后,很多学生猜想抽屉里放书的本数与余数有关。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格子,用在每个格子中放碎纸片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经过实验,学生发现猜想是错误的。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把刚才的实验数据记录下来,看能得到什么答案。学生经过思考,发现抽屉里放书的本数与余数有关,如果余数>1,则要把余数再分配。即用m表示书的总数、n为抽屉数、a为商、b为余数,依此规律,实际上至少有一个抽屉里的本数为(a+1)本。

因此,当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足,不能用科学的思维来思考数学问题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找到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并能用这套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

总之,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学生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在一起,为学生设置认知冲突,令学生意识到生活实践与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学生如果能从生活实践的角度理解数学知识,就能对数学知识有更深的认知。

(责编 李琪琦)

猜你喜欢

认知冲突数学教学小学数学
巧设悬念, 激发兴趣,建构概念
巧用认知冲突 打造有效课堂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