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教材的三个方向

2017-05-04刘媛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研读知识网络教材

刘媛

[摘 要]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是达成教学目标的保障,是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所有教学都要从研读教材开始。从“纵”“横”“深”三个方向研读教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螺旋上升性,发现其本质,从而构建知识网络,获得全面发展。

[关键词]教材;研读;螺旋式上升;知识网络;知识本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1-0060-01

数学教材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具体化。要使教材的价值最大化,首先要弄懂教材里“有什么”,应该“教什么”,再思考“如何教”。

一、纵向研读,感受数学知识的螺旋上升性

数学教材在呈现内容与思想方法时,通常遵循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纵向研读教材,可以了解各阶段的内容,理清前后联系,做到既不超前,也不重复。

例如,“观察物体”在小学阶段出现了三次:二年级上册、四年级下册和五年级下册。教学五年级下册“观察物体(三)”时,笔者纵向研究了这一内容。

第一阶段,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到观察单个立体图形,最后观察简单的几何组合图形,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表象,并运用表象对几何图形进行想象。第二阶段,从同一位置观察3个组合图形。从“不同形状”到“相同形状”,从观察1个组合图形到观察3个,是对学生空间观念的拓展,同时也体现了数学中“同”与“不同”这一对辩证关系。第三阶段的学习是应用与延伸。通过逆向推理,由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将抽象的空间想象具体化,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个阶段都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索,通过观察、分析、猜想,将具体与抽象相结合,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相结合。但侧重点却不同:第一阶段侧重观察,第二阶段侧重比较,第三阶段侧重推理和猜想,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横向研读,编织数学知识的网络

横向研读教材,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可以把握知识的逻辑线索,将看似零散的数学知识“编织”成网络。

例如,五年级下册“探索图形”中,教材安排了四个层次的内容:提出问题——发现规律——解决问题——拓展应用。先来看看这节课要探索的规律:

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永远都是8块,因为它们处在顶点的位置;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大正方体的棱上,要求它的数量就要乘上大正方体棱的数量(12);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大正方体的面上,要求它的數量就要乘上大正方体面的数量(6);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的块数等于“剥去外层”后的正方体的块数。

几种涂色情况的小正方体的位置刚好对应大正方体的顶点、棱、面与体的位置,而求“两面”“一面”“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数量的方法,正好与求正方体的棱长之和、表面积以及体积的方法相对应,可以加深学生对正方体的认识。

在学生理解以上规律之后,将其推广到长方体,正好对应了长方体的棱长和、表面积及体积的求法,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几何基本元素“点”“线”“面”“体”之间的关联,将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空间想象力。

横向研读教材,有利于学生体会知识的结构性,有利于学生解决综合性强的问题,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三、“深”向研读,挖掘数学知识的本质

只有深度研读教材,将教材中的例子等进行剖析,才能挖掘出数学知识的本质。

例如,五年级下册中“分数的意义”中有两句话是这节课的精华,同时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是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教材设计了五幅图,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在这五个例子中,对于不同形式的整体,同样的分法,取相同的份数,都可以用1/4来表示,突显了分数表示“率”这一抽象意义。教学时还可以请学生想一想:这五幅图中的1/4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些“同”与“不同”是怎样产生的?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学生对“一个整体”这一概念的理解。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只是个例子。”笔者认为要将这个例子“吃透”并不容易。教师要从“纵”“横”“深”三个方向对教材进行挖掘与延伸,让教材更好地发挥其功能,助力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责编 吴美玲)

猜你喜欢

研读知识网络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浅谈如何研读合唱作品
例谈“一文一字尽风流”
西风凋树惆何处,灯火阑珊情满路
知识网络环境下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中的做法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