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实践育人长效机制探微

2017-05-04谭件国

中国市场 2017年10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长效机制高校

谭件国

[摘 要]实践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理论教育教学育人的延伸和有益补充,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必经之路、必施之策。高校必须努力构建融动力机制、协同机制、评价激励机制和运行保障机制为一体的实践育人长效机制,推动实践育人工作取得实效。

[关键词]高校;实践育人;长效机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0.221

2012 年 1 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中也明确提出了高校实践育人的意义、方针、政策、措施,成为新时期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指南。各高校也积极行动起来,实践育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就目前而言,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还不尽如人意,实践育人工作离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实践育人工作的主动性、创新性、可持续性还有待增强。总之,实践育人工作的实效性还有待提高。建立健全一套功能完善、科学合理、运行顺畅的实践育人长效机制是提高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实效性的核心和关键。

1 提高认识,强化责任,树立人本理念,构建实践育人动力机制

常言道,思想通,一通百通。实践育人,首先要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思想统一,认识到位,是实践育人的动力之源。唯有如此,实践主体才能完成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变,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切实提升实践育人的主动性。认识到位,既包含了实践育人各主体(如学校领导、老师、学生和社会各界等)重视实践育人、崇尚实践育人、支持实践育人,也包含了认识要有高度、深度、力度的意蕴。一是要充分认识实践和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实践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大学生只有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强化实践学习,学以致用,才能真正提高本领,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要深刻领会习近平同志关于社会实践和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人力资源强国和“中国梦”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进而为做好实践育人工作提供动力支持。二是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深层次中心问题,充分理解和深刻把握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实质,把高校的育人职责与上级教育部门的安排部署统一起来,不折不扣地扎实推进实践育人工作,不走样,不流于形式。三是要充分认识到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紧迫性。当前,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依然存在着重视不够、经费不足、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等诸多问题,这些突出问题严重制约着实践育人的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实践育人工作,创新实践育人工作体制机制,切实提高实践育人效果,是当前高校面临的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责任,也是实践育人的动力之一。责任是实践育人各主体协调的主线,更是责权利的重心。学校、学生、社会各界既是实践育人权利主体,也是实践育人责任主体。责任是压力,更是动力。只有实践育人的各主体责任落到实处,实践育人才能真正取得实效。因此,各责任主体都要明确自己的责任,为实践育人工作履好职、尽好责,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是实践育人的又一动力。“以人为本”中的“人”包含了所有实践育人主体,要坚持一切从人出发,调动和激发所有实践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对大学生而言,他们既是实践育人的主体,也是实践育人的客体,更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遵循實践育人“依靠一切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原则。一方面,要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广泛宣传动员,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开展实践育人工作要以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个体差异,科学设计实践内容,分层次、分类别、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活动,提高每个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 整合资源,形成共同体,构建实践育人协同机制

实践育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实践育人的实效如何关键在于实践育人系统各主体、各要素、各环节的协同效应。为方便起见,把实践育人系统分校内与校外两个层面进行论述。

在实践育人中,高校内部要加强四个“协同”。一是加强部门协同,形成多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全方位协同推进实践育人工作的良好格局。教务处、学工处、团委、科研处、实训处、招生就业处、组织部、宣传部、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和各院(系)等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要在高校党委的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下,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协调推进实践育人工作。二是加强教师之间的协同。依据实践育人目标,整合学校师资力量,推行实践育人导师制,发挥每个教师的自身优势,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如可聘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或辅导员、班主任担任德育导师,专业课教师担任学业导师,“双师型”教师担任实践导师。同时,加强导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掌握学生的成长成才动态,优化育人方案,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全面发展。三是加强学生之间的协同。要成立学生实践团队,增强学生团队意识,激发其参与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四是加强师生之间的协同。促进师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相互理解、相互交流、相互探索,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教学相长。

就校外而言,要大力推进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政府要发挥主导推动作用,调动相关部门积极参与,促进学校和社会各方资源的深度融合、发挥集聚效应。高校要根据大学生实践育人的目标和要求,本着“优势互补、合作共建”的原则,融合政府、企业、学校、农村、社区、军队等多方资源,共建一批形式多样、功能齐全、富有特色、稳定可靠的大学生实践育人基地,如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实训基地、就业创业基地、志愿服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工基地、学农基地、学军基地等,为实践育人提供良好社会平台和载体,推进高校实践育人活动常态化。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事业单位要加强与高校的深度融合,实现合作共赢。一方面,企业、事业单位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岗位,同时借此可为本单位锻炼、储备和使用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企业、事业单位要积极参与高校实践育人,与高校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同编写教材、共同实施教学、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需求、经济社会发展无缝对接。

3 以质量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构建实践育人评价激励机制

实践育人能否取得实效,离不开科学的评价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实践育人的效果评价,要以提高育人质量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建立多层面、多维度、多元化的实践育人综合评价体系。就评价主体来说,政府、学校、社会和学生都是评价主体,实践育人效果如何,一家之言不足为信,必须综合考量,全面评价。就评价内容来说,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主要包括实践教学、军事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等三项主要内容,评价时内容必须全面,不可偏废。就评价方法来说,要构建目标、过程、效果“三位一体” 实践育人评价坐标参照系,把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显性考核与隐性考核、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实践育人的激励机制,以激发实践育人主体主动参与、发挥潜能为出发点,以注重效果为落脚点,通过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和措施,形成“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平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的良好氛围,调动实践育人各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实践育人的整体效益。

4 加大投入,整合力量,搭好平台,构建实践育人运行保障机制

(1)加大投入,确保经费到位。实践育人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充足的经费保障。实践育人师资队伍建设、基地建设和活动的开展如宣传、交通、食宿、奖励等都需要经费。经费不足是当前影响高校实践育人实效性的瓶颈。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大经费投入,逐年提高实践育人经费投入比例,并把高校实践育人经费列入政府财政专项预算。高校要将实践育人经费纳入学校财务预算,专款专用。同时,高校要面向社会,广开财源,通过发动校友捐资、合作企业投资等方式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实践育人;学生也可通过勤工助学、拉赞助等方式筹措经费,为实践育人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

(2)加强组织领导,整合力量,实现合力育人。首先,各高校要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牵头的实践育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学校分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各院(系)负责人组成,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全员参与”的实践育人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实践育人工作的研究、部署、组织、领导、实施、考评等工作。其次,高校要统筹和协调好与政府、社会的关系,建立和完善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学校主导的实践育人机制,建好实践育人共同體。

(3)内培外聘,培养高素质的实践育人指导教师队伍。高校不缺少学历层次较高、理论功底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但有企业工作经验和较强动手能力、科研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却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条短腿,而“双师型”教师又是开展实践育人需求量最大的群体。为此,高校要加大对实践育人教师的校内专业培训,大力推行导师制度,做好“传、帮、带”工作;也可以实施“走出去”战略,把实践指导教师送出去培养,如要求教师下企业锻炼、参加各级各类实践育人学习培训和交流等,努力打造一支思想政治素质过硬、专业理论技术水平高、组织管理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实践育人“双师型”教师队伍。此外,还要广纳社会贤才,聘请企事业单位或科研院所的专家里手、行业骨干担任实践育人的兼职教师,作为校内专职教师的重要补充。

(4)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搭建好育人平台。开展实践育人活动,需要良好的硬件设施和实践基地。高校应坚持自建和共建相结合的原则,加大对实践育人基地的建设和培育,努力搭建好两个平台——网上虚拟平台、网下实体平台,形成网上网下联动机制,实现实践育人工作立体化和全覆盖,全面提升实践育人效果。一方面,加大投入,自建一批实习实训基地,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校校联合、政企联合等多种形式共建实践育人基地,为实践育人搭建好实体平台。此外,还要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精心设计和开发实践育人软件,通过搭建网上工厂、网上基地等网络虚拟平台开展网上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实践育人的知识性、实践性、趣味性和灵活性。

参考文献:

[1]石贵舟.高校实践育人机制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下),2016(2).

[2]杨贤金.高校实践育人的探索与创新[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长效机制高校
构建长效机制推进扫黑除恶治理常态化
关于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为资源下沉建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