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子金融业务风险及其防范策略

2017-05-04魏凌

中国市场 2017年10期
关键词:防范策略风险控制互联网

魏凌

[摘 要]当前社会经济一直在不断进步,科技也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各种各样的高新科学技术出现了飞跃式的发展,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不曾体会过的全新体验,使人们的生活愈加的便利。以金融业为例,电子金融实际上便是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与传统金融业的有机融合,可以说作为变革的新产物的电子金融在全球化的发展形势下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是电子金融大行其道的同时也为社会经济带来了新的风险,因此,金融行业必须针对电子金融业务中存在的风险进行防范。文章尝试分析电子金融业务当前存在的风险,并总结相应的防范策略。

[关键词]电子金融业务;风险控制;防范策略;互联网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0.072

自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之后,在其后的半个世纪计算机技术有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及至进入21世纪,互联网信息技术也普及开来,经济不再单单以“实体”为依托,依托于“虚拟”的电子商务也诞生并发展开来,尤其是在目前的“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几乎是不断递增,并且随着社会经济和时代的发展,电子商务更是在经济领域上给其他行业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于各行各业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电子金融固然使人们的生活愈加便利,但是无法忽视的是电子金融会增加金融风险。因此如何基于电子金融业务风险制定对应的防范措施便成了相关人员的重要工作任务。

1 概述

1.1 定义

基于计算机网络甚至是互联网,于全球范围内进行各种金融活动,此即为“电子金融”。目前,可以被囊括到电子金融范畴的金融活动主要有:①网上结算;②网上支付;③网络期貨;④电子保险;⑤电子银行;⑥电子证券。就本质而言,电子金融是以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来拓展金融业务,改变传统金融的低服务效率,使从业者获得更快的服务速度、更好的服务结果,其金融运作模式高度现代化,变革性地将互联网作为载体,具有非常鲜明的创新性。

1.2 优势

1.2.1 虚拟的服务方式

相较于传统金融的服务方式,电子金融服务不再使用传统“面对面”柜台服务模式,而是由客户经过电子方式将业务数据导入服务器中,进行数据的输入、传输与输出,就服务方式而言电子金融具有非常鲜明的“虚拟性”。

1.2.2 开放的运行环境

相较于传统柜台服务相对封闭的环境,电子金融在运行环境上具有非常鲜明的开放性,其所依托的载体乃是虚拟的网络,而网络则是相对开放的,客户只需要利用相应的设备、支付相应的费用即可以在任何时间与地点享受到应有的金融服务。

1.2.3 实时的业务处理

传统金融服务需要人工进行介入,客户发出指令后由柜台人员进行手动操作,这中间需要耗费一定的“反应”时间,经过一个“反馈”的过程,因此在业务处理上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延时性”。与其相比,电子金融则可以做到金融业务的“实时处理”,客户只需要发出指令即可马上执行电子金融服务,省去了人工介入环节,不必耗费较长的时间即可以获得处理结果。

1.2.4 模糊的时空界限

传统金融服务总会因为时间或空间的障碍而无法将业务无限扩展,而借助互联网技术电子金融服务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将金融业务扩展到任何时间点与地点,客户在当地所享受到的服务与前去金融机构所享受到的服务与品质而言是完全相同的。

2 风险类型

2.1 政策法律风险

作为一种新兴事物,电子金融刚刚起步,我国在相应的政策法规体系上尚不完善,许多金融机构反映在开展业务时“无法可依”,难以有效规避政策法律风险,经常出现违规行为,进而导致新业务被中止,遭受本可避免的损失。例如曾经在腾讯微信推广的中信银行联名信用卡,刚刚开展了信用卡虚拟业务便被中国人民银行紧急叫停,最终导致了中信银行股价跌停和腾讯股价下降4%的结果。

2.2 战略风险

在运作电子金融业务时,金融机构需要提前制定好相应的战略决策,立足于明确的目标来采取具体的行为。而金融机构在某些情况下所制定出的战略决策并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金融业务人员无法每时每刻都能完全把控金融风险、了解市场资源是否充沛、业务目标是否具有可行性,所以金融机构在开展电子金融业务时必然或多或少地会面临一些战略风险。以下行为便能引发战略风险:①电子金融应选择怎样的业务形式;②电子金融应如何设置实施方案;③电子金融业务应该制定什么程度的实施目标;④其他。一旦评估与判断结果出现偏差,电子金融业务便有可能在实施中面临困境甚至挑战,金融机构的绩效将会受到不利影响,甚至其自身生存也会受到威胁。

2.3 信用风险与信誉风险

信用风险针对的是客户的诚信度与道德,信誉风险则是针对电子金融机构,用于反映金融机构的信誉问题。一般而言,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无法如期履行还款义务并给金融机构带来损失的风险,信誉风险则是指电子金融机构无法履行给客户带来经济利益或采取不合法手段逃避相应义务的风险。事实上,电子金融依托于虚拟网络进行交易,在违约追责和客户身份确认上具有较高的难度,其多为逆向选择,比传统金融业务具有更高的信用风险。而电子金融机构是否具有良好的信誉关乎于客户是否给予其信任、是否愿意授权其进行电子金融服务,若是电子金融机构在服务安全性、实时性或准确性上出现异常,其信誉将会“蒙尘”。鉴于当前社会互联网媒体的高度发达状况,一旦金融机构具有信誉不良问题便会被大范围广播,使电子金融机构受到打击,一些电子金融机构甚至因此无法继续运营下去。此外,许多客户对电子金融服务并没有充分地了解,一家机构出现问题便有可能引发客户对相似机构的质疑,一旦扩散开来将会对整个电子金融行业产生巨大冲击,导致业务量骤降。

2.4 实用性风险

电子金融业务在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上可谓是多种多样,抱持着不同理念或者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客户在面对电子金融业务时可能作出不同的选择,虽然客户会因为需求偏好而存在不同的侧重点,但是绝大多数客户都对交易安全性给予了最高的关注,于是大多数金融机构都采取“手机动态验证码”或“强制定期更换密码”等措施进行安全强化,这些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交易安全性,但是电子金融交易本身具有的便利性优势却被严重削弱,这无疑与许多重视便利性的客户的需求是相悖的。一旦这些客户产生上述强化措施无法确保交易安全性的想法,又困扰于遗忘手机、无法记住经常更换的密码等意外状况,金融机构将会因电子金融不再具有的便利性而失去大量客户。因此,在电子金融业务开发的过程中,金融机构应该针对不同类型客户的具体需求进行多元化设计,使客户可以有更多的选择,进而吸引到更多的潜在客户。

2.5 技术安全风险

虽然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在近年来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但是二者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问题,以二者作为支撑的电子金融体系若是无法恰当运用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有效避免计算机软硬件故障问题,同样会遭受一定的损失。在我国,目前电子金融系统所面对的最大的安全问题便是日益猖獗的网络诈骗等犯罪行为,出于利益的诱惑,许多黑客都会使用病毒、木马来攻击电子金融系统,一旦成功将会给电子金融机构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3 防范策略

3.1 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风险的防范在于“居安思危”,即在风险尚没有形成之前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手段。对于电子金融业务来说,建立并健全一套风险预警机制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首先要完成的任务。基于风险防范机制,电子金融机构可以通过风险评测来控制风险带来的损害,使其处于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之中。此外,在风险管控的过程中,电子金融机构借助系统监测与检测程序,可以预见性地避免系统故障的出现,实现对电子金融的有效监督与管理。

3.2 加快、加强法律制度建设

国家政策法律的制定不在电子金融机构的能力范围之内,所以电子金融机构需要从自身加强相应的制度组织建设。在笔者看来,电子金融机构应该基于宏观的信息化发展状况与金融经济体系来推动电子金融业务的发展,使其业务形式愈加多元化,进而不断强化金融业务,建立试点单位,在技术部门不断推广创新型技术与发展型技术,以缓解金融法律制度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电子金融机构还应该积极落实与完善各项金融法律法规,明确金融业务信息化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具体来说,就是建立高效监管机制,使业务工作无限贴近产业状况,确保机构的正常运转、服务的有法可依、非法行为的有效清除。

3.3 找准“着眼点”,基于客户需求开展业务

客户的需求是电子金融服务的第一着眼点,电子金融机构无法在实体机构中与客户面对面沟通,只能利用自身的优势在虚拟世界中沟通,满足客户需求便成为确保交易完成的必要条件。然而,这种交流方式使得金融机构难以准确定位客户需求,因此电子金融机构需要从产品的实用性上入手,对产品结构与功能进行调节,以此来规避实用性风险。

3.4 完善信用信誉评估体系,优化自身形象

我国在信用评估体系上尚不完善,相关部门应加强实名制建设,通过交易记录采集来建立个人信用档案,用于电子金融机构做出选择。同样地,电子金融机构也需要通过优化自身形象来提高客户的信任度,使客户放心做出选择。

3.5 加强技术防护

鉴于网络系统安全管理需求,电子金融机构应定期针对网络安全进行评测与检查,以确保网络交易的安全进行。若是情况允许,电子金融机构应该安排技术人员对安全防范技术进行不断完善,通过设置“指纹识别”、“动态数字密码”等方式来确保电子金融交易的高效运行。此外,电子金融机构还应为员工加强内部培训,通过定期讲座等方式来提高员工的专业能力与职业道德,避免内部员工采取非法操作,给电子金融机构带来损失。

4 结 论

电子金融业务在我国刚刚起步,不得不面对一系列风险,电子金融机构需要根据风险类型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以确保电子金融交易的安全完成。

参考文献:

[1]陈戈.关于电子金融业务风险分析及其防范策略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6(23).

[2]李家宁.电子商务背景下网络金融风险防范措施[J].财经界:学术版,2016(15).

[3]张蕊.全球化背景下电子金融的有效监管探讨[J].现代营销(下),2016(3).

[4]張丹,杜轶龙.电子金融业务风险及其防范策略探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6).

猜你喜欢

防范策略风险控制互联网
电力施工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策略研究
新形势下化工企业财务风险及防范策略
论增强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意识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