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龙舟队生存与发展研究

2017-05-04孟庆彦黄文晶李宗涛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7年12期
关键词:龙舟队伍队员

孟庆彦,周 璀,程 玲,黄文晶,李宗涛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 日照 276800)

龙舟竞渡活动最早记载于《穆天子传》“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1]。赛龙舟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运动项目和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华文明与精神的重要体现,一直得到广泛推崇。高校是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非物质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近年来高校龙舟运动迅速发展,成为参与传统龙舟竞渡的重要力量,但高校龙舟队的生存与发展现状并不乐观[2-3]。因此,本研究对其生存模式、运行特征及发展走向进行分析,探讨其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以期为高校龙舟队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和意见。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以高校龙舟队的生存与发展为研究对象。

1.2.1 文献资料法基于CNKI数据库,以“高校龙舟”为主题词,对2007.03-2017.03年高校龙舟队伍相关研究进行检索,检索到相关文献82篇,对其中53篇文献进行综述分析,为本研究的调查设计和分析讨论提供了资料基础。1.2.2 问卷调查法 调查对象为我国高校龙舟队的16支队伍,具体院校为中山大学、厦门大学、聊城大学、东北电力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侨大学、北华大学、枣庄学院、武汉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天津体育学院、常熟理工学院、山东体育学院、曲阜师范大学、山东水利学院。调查内容涉及队伍结构、训练情况、环境支持、资金来源和运转模式等。采用网络问卷和现场发放回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对我国16所高校龙舟队教练(或领队)与队员进行调查,教练问卷发放和回收12份,有效问卷11份,有效问卷率91.67%(表1);对龙舟队员共发放调查问卷220份,回收调查问卷216份,回收率为98.18%,去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累计210份,问卷有效率为95.45%。

表1 高校龙舟教练(或领队)调查名单

1.2.3 数理统计法采用Excel 2017数据分析软件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整理,采用百分比例对有效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形成图表,用于分析讨论。

2 结果与分析

2.1 参与主体

2.1.1 高等院校随着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力弘扬及对传统体育的重视,高校龙舟运动迅速发展。2004年,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赛艇与龙舟分会在天津工业大学成立,标志着我国大学生龙舟运动步入了规范化、标准化的良性发展道路;2006年,在天津成功举办了中国首届大学生龙舟锦标赛,共有30多支高校队伍参加了此次比赛,高校龙舟队的竞技水平和参赛意识进一步提高;2010年在天津成功举办了首届世界大学生龙舟锦标赛,来自海内外共30多支队伍参加了比赛,高校龙舟运动走向国际;2014年“中华龙舟大赛大学生组”设立,高校龙舟运动已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2015年中华龙舟大赛青少年组共有38支高校龙舟队伍,其中男子组有25支,女子组有13支[3]。目前,全国开展龙舟运动的高校有近百所,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2.1.2 队伍结构

2.1.2.1 教练员

表2 高校龙舟队教练来源情况

从高校龙舟队员的调查问卷可以看出,44.76%的龙舟队员提出所在学校龙舟队的教练为本校龙舟专职教师,49.52%的教练为本校公共体育课教师兼任,4.76%的高校聘请校外人员担任龙舟队的教练员,有的甚至没有教练,学生自己组织。

从对11个教练(或领队)的调查来看,4人为公共体育课教师,4人为龙舟专职教师,还有3人为外聘龙舟运动相关人员。

2.1.1.2 队员

表3 高校龙舟队队员组成情况

从表3高校龙舟队队员组成情况可以看出,46.67%的高校龙舟队员是自愿报名,12.38%的高校龙舟队员具有一定的水上运动训练背景,具有一定水上运动经验和基础,教练挖掘和同学推荐分别占8.57%和12.38%,通过龙舟社团成员加入的占12.38%。

表4 队员专业情况

表4中龙舟队员专业情况显示:33.33%的队员为体育类专业学生,66.67%的队员为非体育专业学生。由此可以看出队员选拔筛选渠道单一,对广大学生缺乏有效动员,龙舟社团没有发挥应有的宣传和建设作用,体育专业及水上运动背景的队员占有一定比例,选拔广泛性较低。

2.2 运转模式对11位龙舟教练(或领队)的调查问卷中,8人提出学校拨款是开展龙舟训练和比赛的主要形式,其中2人表示会获得企业赞助;3人提出主要靠龙舟队自筹,向政府或企业筹取资金;从表5可以看出,93.81%的龙舟队员提出其高校龙舟队由高校独立资助,13.81%队员认为其队依靠自筹,提出企业赞助的占10.95%,提出争取到地方政府和地方龙舟协会资助的分别为为6.19%和3.33%。根据资助情况,高校龙舟队运转模式可分为高校独立开展(学校出资)、企业赞助、高校与学校共建和高校和俱乐部合作的4种模式。

表5 高校龙舟队资金提供情况(多选)

2.2.1 高校独立开展模式高校独立开展模式目前是一种主要的运转模式,在调查结果中,有93.81%的高校龙舟队由学校提供资助(表5)。在这种模式中,高校龙舟队伍的建立、训练和管理一般由学校体育部或体育学院负责,训练场地和器械、日常训练经费和外出比赛等费用主要来自于学校,高校龙舟队伍与外界联系较弱,获得社会帮助和支持较少。在处于组建初期,竞技水平不高的队伍中多采用该模式,例如曲阜师范大学,其训练与参赛资金皆由学校提供,其优点是工作运转简单,发展力度和程度易于调控,训练和参赛便于协调,但该种模式使龙舟队的生存与发展受学校体育发展政策和方向、学校财政状况以及领导决策的影响较大。

2.2.2 企业赞助模式企业赞助是企业为了实现宣传或销售目标而向某些活动提供资金支持的一种行为,已广泛进入体育竞赛领域。高校龙舟队伍发展需要企业的资金技术支持,企业也希望通过赞助高校龙舟队提高企业知名度,达到双方合作共赢的目的。部分高校龙舟队在该模式下发展态势良好,如淮海工学院龙舟队在2009年获得省内一家企业的冠名赞助后,夺得第三届全国大学生龙舟锦标赛冠军,为该企业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4]。从表5的高校龙舟队资金提供情况可看出:仅有10.95%的高校龙舟队会得到企业的资金赞助,而且企业赞助的模式比较简单,多以参赛冠名为主,几乎没有长期赞助或长期合作,这可能是由于当前高校龙舟运动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力有关。

2.2.3 高校与当地共建模式龙舟运动的开展受环境因素限制较多,资金投入较大,高校独立开展模式已不能满足龙舟队伍竞争发展的需要;随着国家对传统民间体育项目的重视,地方政府对龙舟运动关注度迅速提高,高校与当地共建模式应运而生。龙舟运动的开展对于塑造地方政府形象、打造城市体育品牌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例如山东省日照市为打造“水上运动之都”的城市形象,广泛开展水上体育运动项目,联合本地高校积极开展龙舟运动,为高校龙舟队伍提供训练场所、装备等物质支持,极大促进了当地高校龙舟队伍的产生和发展。此外,聊城大学龙舟队也可能与“江北水城”名片的打造有很大关系。

2.2.4 高校与俱乐部合作模式高校与社会俱乐部合作是继高校独立发展模式之后,为探索高校龙舟队可持续发展道路而产生的新模式。社会体育的发展要借助高校的人文环境和科技支持,而高校体育的发展也需要社会资助。有研究者指出高校与俱乐部合作组队的模式,在推动我国高校龙舟事业积极向上发展的同时,接连改写了我国高校竞技龙舟运动的历史。例如聊城大学龙舟队与广东汕尾仁荣龙舟俱乐部、北华大学与嘉兴龙舟俱乐部合作,使其竞技水平迅速提高,成为中国高校龙舟竞技运动的“领头羊”。高校与社会俱乐部合作,以俱乐部的社会运营带动高校龙舟运动的发展,使其更具竞争优势,为我国高校龙舟队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思路。

2.3 训练特征

2.3.1 训练水平特征

2.3.1.1 专业性为主体 此类高校龙舟队主要参与国内外龙舟品牌赛事,发展模式较完善,多为参与中华龙舟大赛的高校强队。这类高校龙舟队能够得到政府、社会与学校三方力量支持,发展资金充足;部分高校还拥有水、陆训练基地及专业的训练器材,教练专业性强;拥有一套较为完善的选拔-训练-参赛机制,具有强烈的竞技意识与精神。

2.3.1.2 兴趣性为主体 该类高校龙舟队伍专业性较弱,运动水平较低,队员多为龙舟兴趣爱好者,教练员由公共体育教师兼任;训练场地受限制较大,训练设备落后;资金来源单一,多由学校提供,发展资金匮乏,处于半生存状态,主要参加地方或地方高校间的龙舟系列赛事。但是,这类高校重视龙舟文化的宣传与普及,注重普通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是推动高校龙舟运动全面发展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

2.3.3.3 专业性与兴趣性结合 此类高校龙舟队专业性较强,同时注重兴趣爱好的培养,他们有潜力参加龙舟品牌赛事。多数高校龙舟队从兴趣爱好出发,多参加省市级小型龙舟比赛,随着其竞技水平的提高,专业性趋势增强。例如山东体育学院,在培养队员兴趣的基础上参加省市级小型龙舟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后,于2017年首次参加中华龙舟大赛,并成功晋级职业男子组十八强,进入专业比赛领域。

2.3.2 训练周期特征

2.3.2.1 持续训练型 持续训练型指具有长远的发展目标,注重队伍可持续性发展的训练周期特征,多存在于参加中华龙舟大赛的强队中。该类高校龙舟队建立了系统的训练体系,训练内容采取水上训练与陆上训练、耐力训练与力量训练、专项训练和基础训练相结合的形式,在龙舟休赛期仍进行常规训练,训练强度大,专业性强,具有强烈的竞技意识与团体精神。

2.3.2.2 片段训练型 片段训练型指训练时间呈片段化,多集中为赛前数周或1~2个月;训练内容简单化,主要为赛前水上集训,进行水上划桨动作练习和配合训练。具有此训练周期特征的高校,队员来源稳定,选拔和训练方法单一;缺乏长远规划和发展目标,主要为了应对当地近期的龙舟赛事。

2.3.2.3 赛前训练型 赛前训练型运行特征表现为高校龙舟队无统一训练时间,赛前临时组队,熟悉赛事规程,赛时直接上场,或在赛前1~2周内,进行1~2次比赛场地的适应性练习。这种训练型高校龙舟队发展与专业和爱好兴趣关系不大,多为响应地方比赛号召,以受邀参与为主,代表高校较多,多为地方院校,运动水平较低。

2.4 当前发展走向

2.4.1 多位一体全面发展多位一体全面发展,是指高校龙舟运动发展过程中,不仅重视高水平龙舟队伍建设,还注重龙舟运动的广泛普及,追求龙舟队伍、龙舟课程、龙舟社团和龙舟文化的全面发展。目前,部分高校龙舟队已基本形成多位一体全面发展的态势,但发展体系还不够成熟,内部构成要素发展不平衡,部分高校龙舟队伍竞技水平较高,但在龙舟课程及社团建设方面仍处于筹建阶段。总之,多位一体全面发展是高校龙舟队利用自身文化和人力资源优势,全面发展龙舟运动的理想模式,其有待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2.4.2 单一专业化发展单一专业化竞技发展,指高校龙舟队以参加高水平龙舟赛事为发展导向,竞技性较强,注重龙舟队伍建设,而对龙舟课程、龙舟社团、龙舟文化等方面建设重视不足。部分单一专项化发展的高校龙舟队由当地政府和学校联合推动,并随着当地龙舟系列赛事的举办,不断发展壮大,也为地方城市名片建设提供了支持。部分发展起步较晚、队伍建设时间不长的高校龙舟队,希望通过中华龙舟大赛等品牌赛事崭露头角,以期引起学校认可和重视,提高其在校内或当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龙舟队水平提高,但缺乏(学生)群众基础和长远的规划,不利于高校龙舟运动持续、系统的发展[5]。

2.4.3 普及化教育与发展普及化发展以推广龙舟运动、宣传与发展龙舟文化为主要任务,通过广播、协会组织和课程建设等多种手段促进龙舟运动进校园,面向全体学生和龙舟爱好者,但对专业发展和参与高水平龙舟赛事的追求较少。有研究提出龙舟运动应纳入高校体育教学项目之列[6]。这种普及化发展道路是训练环境和条件制约的必然,也是我国高校龙舟运动发展的短板和急需。例如,曲阜师范大学等运动水平较低的龙舟队伍,随着水上运动进校园活动的开展,龙舟校选课和龙舟社团已建立。在这种环境下龙舟队员来源稳定,但由于缺乏专业训练和指导,高校龙舟队的水平难以突破提升,阻碍了其向高水平发展的可能性。

2.5 未来发展建议

2.5.1 加强文化引领与宣传龙舟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体现团结、兼容和奋进的民族精神[7-8]。积极进行校园龙舟文化宣传,使龙舟文化深入人心、遍及校园,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有利于龙舟队员的储备与选拔。宣传校园龙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与使命感,提高大学生对龙舟运动的参与热情,为学校龙舟队建设和发展提供文化支持,促进高校龙舟运动的进一步普及。因此,校园龙舟文化宣传和龙舟队建设可以相得益彰,龙舟文化宣传应以龙舟队建设为载体和平台,龙舟队建设与发展应以龙舟文化宣传为基础和手段。

2.5.2 发展高校龙舟品牌赛事随着全国大学生龙舟锦标赛、国际大学生龙舟邀请赛和锦标赛等系列赛事的举办,以及中华龙舟大赛大学生组的设置,高校龙舟队数量逐渐增多,高水平龙舟队伍涌现,大众关注度逐渐升高,促进了高校龙舟队伍的发展。高校龙舟队不应只是被动参与,而应积极响应时代召唤和社会体育运动发展潮流,把握当前龙舟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的历史传承和高校龙舟的现代转型[9]。创新发展龙舟赛事体系,一是举办大学生龙舟品牌赛事,提升高校龙舟赛事的品牌效应,高校间也可以打造具有校园特色的龙舟对抗赛,比如美国牛津剑桥赛艇对抗赛的成功举办使得赛艇运动在美国高校中如火如荼的开展[10]。二是提升高校龙舟队伍规模,海选高水平龙舟运动人才,积极参加民间或政府组织的龙舟赛事,提升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从而有利于争取社会赞助或合作。

2.5.3 吸引社会资助与支持龙舟训练环境是决定龙舟队伍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因素,主要包括地理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2个方面。当前,气候、水域等地理环境因素是制约多数高校,尤其是制约北方高校龙舟队发展的重要因素。很多学校缺少独立、宽阔的水域,而且北方冰期较长,导致高校自身无法克服训练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校园龙舟运动发展不能只局限于校内资源与环境,可以主动向政府和社会谋求支持或合作,甚至进行商业合作,争取水域和龙舟器械的使用权。社会环境是高校龙舟运动发展的后续动力,全民健身计划的大力实施和民间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推广为高校龙舟队新时期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空间和契机。与武术、太极等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相似,高校龙舟队发展不能闭门造车,需要建立和健全对外沟通机制,与民间传统龙舟文化相融,与群众龙舟活动相接,与政府工作思路大势相应。因此,高校龙舟队可走出校园,借助政府的力量,协调整合各方资源,寻求稳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从而减轻地理、社会环境等因素对龙舟运动发展的限制。

2.5.4 建立储备选拔体系与科学训练相对于高校学生数量,目前高校龙舟队队员储备并不充足,尤其是优秀人才储备,这也是影响和限制高校龙舟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可以通过一系列校园龙舟赛事和文化宣传活动,吸引众多龙舟兴趣爱好者,扩大运动员的选材面;其次,可采取学分或荣誉奖励等手段来留住高水平运动员,提升人才库质量,注意加强高水平教练员的引进以及现有教练员的能力培训;最后,积极改善龙舟训练和比赛装备,例如使用碳素桨和训练测功仪,实现龙舟训练科学化,并建设更多的室内训练馆和高校龙舟科研基地。

3 结 语

我国高校龙舟队运转模式和训练特征多样、发展走向不一、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为实现高校龙舟队伍高水平、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文化引领与宣传、普及化教育与高水平竞技发展相结合,吸引社会资助与支持,发展高校龙舟品牌赛事,重视科技投入和科学训练,由此建立科学的龙舟运动人才储备-选拔-训练体系,融合校内外合作资助与支持, 实现专业化和普及化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穆天子传[A],卷五.先秦古书.

[2] 林国秀.我国高校男子龙舟队发展现状分析[D].聊城:聊城大学,2016.

[3] 李兵,徐彬.现代社会条件下高校龙舟运动发展的瓶颈及对策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12):110-114.

[4] 孔德志.我国高校男子龙舟运动现状与发展策略[D].聊城:聊城大学,2013(4):19.

[5] 张海志.我国高校龙舟运动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6(11):48-49.

[6] 严华.高校龙舟运动发展的SWOT分析与策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10,9(2):120-122.

[7] 伍广津.高校龙舟竞技运动发展趋势探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99-101.

[8] 刘亚聪.龙舟精神与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初探[J].黑龙江科学,2014,5(12):147-155.

[9] 张一龙,周次保.龙舟运动现代转型中的继承与创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4,48(8): 54-57.

猜你喜欢

龙舟队伍队员
传接球跑位练习五则
边路进攻战术训练方法
龙舟
致敬:风雪中的人大扶贫工作队员
观云
大雁的飞行队伍
还剩多少人?
端午节,看龙舟
NBA总决赛
青藏高原筑“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