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中国智造”培育一流工匠

2017-05-03曹毓民

群众 2017年4期
关键词:中国智造技能型职教

曹毓民

当今世界,各国争抢制造业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美国推出《制造业促进法案》,提出要“再工业化”;德国实施“工业4.0”战略,以此巩固领先地位;日本大力发展机器人等高端制造业,抢占制高点;欧盟各国提出“新工业革命”,提出向绿色能源和数字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转型。中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努力让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职业院校应当提前布局工业4.0时代,为中国“智造”培育大量一流工匠。要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任务,职业院校必须在三个方面着力改革。

以突出职业教育价值弘扬工匠精神

提到工匠精神,大家一般会首先想到德国、日本、瑞士这些国家。他们培养了大量技术娴熟的工人,并以精益求精的工艺让产品享誉全球。他们对一流的工匠格外推崇,认为“一个优秀的工匠,和科学家没什么两样”。浓厚的工匠文化氛围,和一整套高品质高标准的评价制度,让他们的制造业领先世界。

与此相对应的是,缺乏工匠精神,普遍被认为是现在和未来中国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的最大障碍所在。其实,工匠精神并非舶来品。在我国古代,也有很多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们。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士农工商的社会阶层顺序在国人观念中逐渐根深蒂固,直到现在也很少有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首选职业学校。特别是近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对于经济效益的追求让很多人忽略了对工匠精神的涵养。如今,我们终于意识到要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制造业之路,必须重拾工匠精神。

然而,真正让工匠精神在广大应用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心中扎根并不容易。德国、瑞士等制造业强国之所以有此种超越利益的工匠精神,我们不能仅从其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中寻找原因,还必须看到这些国家也是经过长达百年的努力才形成工匠精神的。我们要弘扬工匠精神,并不能简单地将之与职业教育嫁接,而要将工匠精神提升到职业教育价值追求的高度进行交融。所谓职业教育价值追求,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核心价值观及其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具体要求,具有超越个体利害选择的巨大精神力量。只有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价值系统,才能培育出大量执著坚定、工艺精湛的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应当通过突出职业教育的价值,来为我们形成新时代中国工匠精神作出历史性贡献。

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一流工匠

为配合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与转型,近些年来我国也在大力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职业教育法修订、现代学徒制试点、职业教育活动周、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動计划、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推动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活动先后推出。2016年初,李克强总理在“十三五”开局之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和宗旨。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内涵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将工匠精神嵌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的良性互动。只有深化职教领域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才有可能为中国智造培养出大批一流工匠。为避免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两张皮”的现象,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通过统一思想,让教师践行工匠精神。教师是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的思想意识和境界修养直接影响乃至决定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职业发展。因此,首先要让教师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职业院校工匠精神的传播者和示范者,将工匠精神的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可通过诸如举行高层论坛的方式,邀请学术大家、大国工匠等到校现场解说,让教师深入把握工匠精神的精髓,增强传播和践行工匠精神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师德师风和学纪学风的共同提高。

通过开发课程,让工匠精神入脑入心。课程是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基础,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工匠精神只有进入课程、进入教材,才能有效地入脑入心。要从职业院校的文化建设着眼,进行顶层设计和整体推进,开发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将工匠精神纳入学生的通识教育内容,同时根据各自条件打造诸如文化园、科技档案馆等综合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将理论抽象与感性认识结合起来,增强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实效性。

通过校企合作,让工匠精神生动起来。企业是社会锻炼、培养和孕育工匠的重要经济组织,是工匠进行生产生活的重要集聚场所。邀请企业工匠到校开展教学活动,或者安排学生到企业在工匠指导下实习实训,乃至安排教师深入企业参加一线生产培训,为师生近距离接触工匠、零距离学习工匠精神提供了便利条件。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过程中接触到的大量鲜活实例,有助于广大师生将工匠精神寓教于做、学做结合、知行合一,更好地实现职教学生的成长成才、工匠精神的传承发展、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升和创新发展。

以职教人才培养多元化发展提前对接工业4.0时代

当前世界制造业发展的趋势是传统制造加速向以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制造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转变,也就是所谓的工业4.0时代。这个时代的一流工匠,不是传统社会中“十年磨一剑”的工匠,更不是完全机械劳动的手工业者,而是具有科学知识、现代技能、创新精神和市场意识的新型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这种发展趋势在当今移动互联时代已初露端倪:人们更加关注自己个性化的需求,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个性化制造、小批量多品种等趋势日趋明显。数字化制造、智能化制造,使众多行业转向个性化定制、多样化和分散生产。这对制造业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工作提出了多元化的新要求。

智能制造时代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机器化大生产时代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有了很大区别。工业2.0、3.0时代,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是标准清晰、训练严格、规格划一。而工业4.0时代的一流工匠则要以精益求精的精神、个性化的产品,满足市场多样化的要求。因此,职业院校就要培养出多样化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既要强调扎实的技能,也要强调创新意识,甚至还要培养具有传承意识的人才——这也是职教多元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创新与传承统一于多元化的一流工匠培养工作中。深度挖掘和传承工匠精神有助于现代职业教育文化在发挥优势的同时,增加历史维度,增大历史厚度,增强历史高度,为深化现代职业教育文化传承,创新发展职业教育提供有力支撑。工匠精神来源于工匠,工匠活跃于各个产业和行业,而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密切对接产业行业,职业教育的各个专业一般都有贴近历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杰出工匠,这一方面能够便于师生接受工匠精神的积极感召,在职业发展中更好地将社会价值放在首位,更积极主动地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创新传统工匠精神,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各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与传承发展历史文化的功能积极发挥出来。

以工匠精神塑造新时代职业教育价值,围绕一流工匠培养展开职教的教育教学改革,突出职教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必将为中国提前布局工业4.0时代、完成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培养出大批一流工匠。

(作者系苏州职业大学校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 宁

猜你喜欢

中国智造技能型职教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闪耀西子湖畔的“中国智造”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职教要做好迎接“慕课”挑战的准备
职教中心“被托管”带给我们的启示
“三本”转为职教需慎重
文化育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