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足石刻与中国魔幻电影的空间融合

2017-05-03唐瑞蔓

关键词:魔幻石刻空间

唐瑞蔓

(重庆交通大学广播电视学系,重庆南岸400074)

大足石刻与中国魔幻电影的空间融合

唐瑞蔓

(重庆交通大学广播电视学系,重庆南岸400074)

创新不足且脱离魔幻类型的空间叙事诉求是中国魔幻电影取材传统文化由来已久的问题。以个案研究法探索遗产空间与魔幻电影空间的关联、融合的价值与路径,可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与方向。幻想性和宗教色彩是大足石刻与中国魔幻电影的内在关联,也是他们能够彼此融合、互相借力、共同发展的基础。而依循空间叙事逻辑,对大足石刻进行局部或整体的魔幻改写,是二者走向融合的切实路径。时至今日,仅有长城、秦始皇陵、福建土楼等少量空间类文化遗产于魔幻电影中明确呈现,需要更多的相关研究和创作实践去改变这一现状。

大足石刻;魔幻电影;中国;空间;融合

近年,《画皮》系列、《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捉妖记》《寻龙决》《美人鱼》等电影的票房成功,将魔幻推向了国内最为热门的电影类型。尽管借鉴了西方魔幻的概念、造型和技术,大部分中国魔幻仍以本土神话传说和哲学思想为创作基础,与传统文化保持着形式与内容的天然关系。中国魔幻的兴起及其传统文化渊源,为文化传承带来新机遇和新方法。传统文化可借此融入这一市场主流电影类型,实现创新发展,同时回馈魔幻电影以文化特色、艺术魅力和本土认同。

由于国产魔幻电影对传统文化的素材选择惯性偏向(以时间叙事为主的)文学遗产,《西游记》《聊斋志异》《白蛇传》等家喻户晓的故事因此被一再搬演,让观众“反复咀嚼”。《捉妖记》《大鱼海棠》等为数不多取材于古籍的原创故事显得弥足珍贵。以时间叙事为主导的创作习惯,致使绝大部分缺少知名故事的建筑、雕塑等空间类文化遗产于魔幻电影中集体缺席;或仅作为与叙事无关的奇观背景简单存在。这一现状无疑造成了传统文化素材运用与魔幻类型规则的分离。创建一个完整的、自成体系的魔力和幻术的世界,是成为魔幻电影的关键所在[1]。魔幻空间就是这个完整的架空世界呈现于银幕的部分,是观影者能看到的空间。比如《千与千寻》的“油屋”、《博物馆奇妙夜》的“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在此,空间不再是附属于时间的背景,而是作为推动电影叙事的主要手段。

创新不足且脱离魔幻类型的空间叙事诉求是中国魔幻电影取材传统文化由来已久的问题。将给予时间和历史的青睐转移到空间上来,论证空间类文化遗产对魔幻电影创作的价值和意义,探索遗产空间融入魔幻空间并参与魔幻叙事的基础和路径,可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与方向。下文即以大足石刻为个案尝试进行这一系列研究,试图梳理出一套研究魔幻电影空间与遗产文化空间跨界融合的范式。

一、融合基础:大足石刻与魔幻空间的幻想关联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摩崖造像石窟艺术的总称,始凿于初唐,盛于两宋,是中国晚期石刻艺术的代表。它主要集合了以佛教为主的宝顶山石刻、北山石刻,以道教为主的南山石刻,儒、佛、道三教合一的石篆山石刻,以及佛、道结合的石门山石刻。1999年,大足石刻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经历了“从地方宗教性历史文化空间到具有杰出普遍价值的世界文化遗产”[2]的转变过程。宗教圣地、艺术宝窟、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景区等重要身份的累积,让大足石刻已然成为一个具备多重属性与价值的复合空间体。追根溯源,宗教空间是大足石刻的原初空间,也是它最初的社会功能与价值体现。毕竟,在成为文化遗产之前,大足石刻是绵延千年的宗教文化历史遗存。

大足石刻本依宗教教义的叙事逻辑——佛、道思想及其衍生的传奇人物和故事而造,因此汇聚了佛、仙、妖、魔等大量精美绝伦的超现实形象,呈现出天堂、地狱、修炼、开悟、涅槃和变幻等一组组具有叙事连续性与空间蒙太奇效果的奇幻情境。这些超现实形象与奇幻情境又共同勾画出大足石刻独具一格的幻想性空间。而幻想,正是魔幻电影空间的基本属性,也是其空间建构素材必备的基本特质。“魔幻允许作者自由创造和构建一个想象的世界”[3]58,比如《指环王》的中土世界,《阿凡达》的潘多拉星球,《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千与千寻》中迎接各方神明的“油屋”,《大鱼海棠》的“其他人”世界等。拥有幻想属性是遗产空间参与魔幻电影空间叙事、实现二者有机融合的基础。反之,则难以形成有效的叙事互动。不具备幻想特质又缺失幻想性加工的遗产空间即使凭借视觉效果、文化符号或其他非叙事价值于魔幻空间中在场,也势必成为一个无情节关联的可替代的景观。比如,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中化身“神之围楼”的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就是一处没有明显叙事痕迹而纯粹凸现审美价值与民族特色的展示性空间。这并不是说呈现福建土楼没有价值,而是指未经幻想性改造的“神之围楼”于魔幻空间建构的无价值。

大足石刻的幻想属性带着与生俱来的宗教特质,与中国魔幻电影里宗教题材的盛行不谋而合,进一步确认了二者融合的合理性。这种内在关联并非偶然。事实上,大足石刻和中国魔幻电影虽分属两种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艺术表现形式,却都以儒释道占据核心地位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内容创作之依托。纵观国际电影市场的魔幻电影主流,其空间创建也大多依托民族传统文化。以矮人、巨人和精灵等欧洲古典神话为人物创意的《指环王》,陈设与服饰充满英伦风情的《哈利·波特》,呈现日本温泉文化和神明文化的《千与千寻》等,都是魔幻空间民族性的有力代表。从中国魔幻电影的历史脉络来看,主要是佛、道等宗教叙事幻化的传奇情节和人物,以及民间流转的巫术传说等与魔幻空间渊源颇深。并因此形成了以描绘佛、仙、妖、怪和精等视觉形象,打造虚构“神魔幻境”[4]34为主流的民族风格。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堪称中国魔幻电影雏形”[4]227的《火烧红莲寺》等武侠神怪片,80年代后涌现的《倩女幽魂》《青蛇》等玄幻武侠类型,甚至2000年后号称东方魔幻的《画皮》系列、《西游记》系列(郑保瑞导演)和《大鱼海棠》等,都体现并延续了这一传统风格。

二、融合价值:内涵与功能的跨域拓展

遗产空间与魔幻空间的融合是一种彼此促进和互相借力的良性互动。于大足石刻类文化遗产而言,成为魔幻电影空间建构的灵感与素材,并参与魔幻电影的空间叙事,既能为其生成符合当下文化与审美旨趣的新内涵,又能拓展旅游景观层面的新功能。游客造访时,不只可以看到精美绝伦的石刻造像,听到传奇曲折的宗教故事,还能畅游魔幻的遐想,真实体验到银幕空间上的虚拟奇观。于魔幻电影而言,则可借力遗产空间在历史、艺术、科学、考古和人类学等领域的“杰出的普遍价值”,获得文化内涵与视觉质感等层面的迅速提升。

首先,美轮美奂且民族特色鲜明的石刻造像有助于增强魔幻空间的奇观功能。奇观即奇妙(神奇、奇特)的景观,能产生独特视觉效果,具有强烈的视觉吸引力。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大足石刻本身即是一处奇观。一方面,它被誉为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典范,拥有大量精美且独特的造像。比如有1 007只千姿百态的手,宛若孔雀开屏般金碧辉煌的“千手观音”;“宏伟庄严、虚实相间、意境深邃”[5]的“释迦涅槃圣迹图”;玄妙神奇、匪夷所思、震人心魄的“柳本尊十炼图”等。另一方面,作为石窟艺术中国化的重要代表,它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极具视觉辨识度。比如,北山石刻中“送子观音”华丽的古代贵妇装扮、“水月观音”潇洒的游戏坐姿、“数珠手观音”邻家女孩般的清纯妩媚等造型风格,都显现出观音造像在服饰、发饰、姿势和表情上的本土世俗化。魔幻空间需要通过吸纳这些精美且独特的视觉元素以增强画面表现力和吸引力。

其次,大足石刻丰富的人文内涵有助于魔幻电影文化品质的迅速提升。大足石刻造像不仅可作为魔幻空间的奇观符号,还能凭借自身承载的厚重的释儒道哲学思想增加电影文本的阐释维度和文化认同。比如依“无常”“轮回”“贪嗔痴”等佛教基本教义而造的“六道轮回图”、依《大悲经》所造的“千手观音”、依《圆觉经》而制的“圆觉洞”等造像奇观,就弘扬了佛教中“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众生平等”等价值观,体现了人类共有的美好愿望,超越了语言和民族的界限,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普适价值。这些形象于魔幻空间的呈现,既能引导观影者对画面的宗教或哲学解读,又能以电影化的方式(展示而非解释)表达创作者的思想与观点。

三、融合路径:空间叙事逻辑下的魔幻改写

魔幻是一种主要用于制造虚拟——架空世界的类型,“没有一定的叙事之规,人物设置和情节元素都比较开放”[3]172。魔幻电影中的故事创建和情感建构主要依靠其他叙事类型,如冒险、成长、剧情和爱情等来配合完成。因此,当代魔幻电影常以复合类型的方式进行创作。但这并不意味着魔幻只负责奇观制造,而与叙事无关。事实上,魔幻一直以自己建造的空间去影响甚至左右叙事,或者说空间是魔幻推动电影叙事的主要手段。融入魔幻空间并参与魔幻叙事,就需要依循空间叙事的逻辑对大足石刻进行局部或整体的魔幻改写。

空间可以通过塑造人物、生产事件和创设情境等方式建构或推动叙事。魔幻空间中通常都会有一个联结架空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通道,让主角在巧合之下发现并由此陷入那难以捉摸的虚幻时空。这个通道就是“空间生产事件”的直接体现。魔幻通道可以是“药物、梦境、事故、天气变化,感官操纵、疯狂或其他失常行为”[3]174;也可以是一个具体的地理位置。比如《千与千寻》中通往“油屋”的废弃隧道,《纳尼亚传奇》中通往魔法王国的神奇衣橱,《哈利·波特》中通向霍格沃兹特快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大鱼海棠》里海天相接的漩涡之门。大足石刻由一系列不同主题的洞窟造像组成,他们可依凭自身特有的内容和意义单独作为电影场景中的魔幻入口或通道参与叙事。试举几例:“六道轮回图”(如图1所示)可作为时空穿越或轮回跨界之门——悟出图中中心环修行密语能驱使轮盘转动,原本彼此隔绝的六界即可相互连接,自由出入。圆觉洞(如图2所示)中,向佛跪问的菩萨(意喻分列两旁的12位菩萨相继提问的化身)可以是人与佛直接对话的通道。只有在每年盛夏某个日光最强的正午时分,阳光透过洞口天窗仿似追光灯般投射在问法菩萨身上,通道才能开启。凝神看着大足石刻的“弥勒下生经变相”,会“身忽飘飘,如驾云雾,已到壁上”,闯入了窟中刻凿的未来世界。透过“千手观音”金碧辉煌、法力无边的千手千眼,能跨越任何阻隔,做一回观世间百态、解众生疾苦的东方超级英雄。

图1 大足石刻之六道轮回图

图2 大足石刻之圆觉洞

因包含众多宗教故事母题,大足石刻造像也可作为突出主题、呈现价值和预示命运的意象出现在魔幻空间中。比如“地狱经变相”中的“养鸡女”和“吹笛女”。“养鸡女”朴实勤劳,为世人提供美味,却犯了杀生之戒;“吹笛女”飘逸脱俗,为世人提供艺术享受,却成了邪淫的诱因。她们因所造之孽堕入地狱,却依然保持着风姿和尊严。“养鸡女”和“吹笛女”的形象展现了佛教教义与世俗生活需求的冲突,也包含了这样的叙事母题:打破戒律必将引起灾难、受到惩罚。这些行为可能源于对虚构世界中自然法则的无知,《大鱼海棠》的椿为了让鲲复活而无意引发的海水倒灌,只能化身海棠树牺牲自己挽回过失,也可能出于一己之念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如白素贞为救许仙而水漫金山,结果被镇雷峰塔底。“养鸡女”和“吹笛女”意象的出现,可起到情节预警与命运暗示的作用,不仅增强了场景的视觉效果,还有助于人物性格揭示与价值探讨,丰富魔幻空间的解读性。

上述两种方式都是依据剧情需要对大足石刻个别造像进行的魔幻改写,也可从大足石刻自身内容出发量身定制专属魔幻空间。在数量庞大的魔幻佳片中,不乏将类似大足石刻的人文历史景观整体打造成魔幻空间的先例,比如电影《博物馆奇妙夜》。白天,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是一处供人参观、学习交流的场所,当夜晚降临,博物馆里的史前生物、古代战士、原始部落、非洲动物和传奇英雄等的塑像或标本开始复活、交战,让主角(博物馆守夜保安)陷入疯狂的魔幻困境。参考此种情境设置,拥有“地狱经变相”“柳本尊十炼图”“六道轮回图”“雷音图”“牧牛图”“九龙浴太子”“释迦牟尼涅槃圣迹”和“千手观音”的大足宝顶山石刻可被打造为这样的魔幻空间:白天,它是游人如织神话般的旅游景区,夜晚,佛、仙、妖和魔等造像一一复活,天堂、地狱、轮回、修炼、开悟和涅槃等情境幻化成真,让误入此幻境的人猝不及防地展开一段奇幻旅程。同样,也可按电影《千与千寻》的模式将北山石刻整体打造为神幻之境。千寻一家因为好奇闯入了深山老林处的异域——“油屋”。当夜晚降临,千寻的父母因贪吃变成了猪,回到人类世界的路也被江水阻断,一条船载着各路神明驾临此地。环境污染、泡沫经济等社会症候映照在这个架空的神明世界中。树木环绕、悠然僻静的大足北山石刻汇集了众多惟妙惟肖、华丽精美的观音造像,被称为观音像的陈列馆,是玄幻、圣洁的“观音聚会之地”。设想一个傲慢自大的游客对着观音们的造像说了许多不敬之言,他离开之时不小心跌入一个“地洞”或“深谷”,直接进入了隐藏在北山的另一个平行世界。这里正举行着百年一次的观音聚会,水月观音、数珠手观音、日月观音、净瓶观音和千手观音等神明悉数登场。他从现实世界带来的诸种行为习惯与观音世界的规则相互冲撞,引发大家对信仰、现实社会等种种问题的思考。

四、结语

文章从基础、价值和路径三个层面切入,论证大足石刻与魔幻电影空间融合的合理性、必要性与可行性,试图梳理出一套研究魔幻空间与遗产空间跨界融合的范式。时至今日,仅有长城、秦始皇陵、福建土楼等少量空间类文化遗产于魔幻电影中明确呈现,许多如大足石刻般具备魔幻空间叙事潜力的文化遗产仍等待着被发现、被挖掘。文中对大足石刻进行魔幻改写的探索仅是浅尝即止,以期引发更多的相关研究和创作实践去填补和丰富这一领域。

注释:

①在本文语境中,遗产文化空间与遗产空间,魔幻电影空间与魔幻空间是可以互相替换的概念。

[1]殷罗毕.魔幻世界的规则与当下中国幻想力[J].电影艺术,2012(6):20-25.

[2]祭雪松.遗产功能与空间叙事——大足宝顶山石刻线路变迁研究[D].重庆:四川美术学院,2015:23.

[3]SELBO J.Film Genre for the Screenwriter[M].New York;London:Routledge,2015.

[4]刘思佳.魔幻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

[5]秦东.绝美仙境——重庆大足石刻[J].文化月刊,2015(21):59-65.

责任编辑:罗清恋

The Space Integration of Dazu Cave and Chinese Fantasy Film

TANG Ruiman
(Television and Broadcasting Faculty,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Nan’an Chongqing 400074,China)

Lack of innovation and detachment of spatial narration are the long-lasting issues of Chinese fantasy film when drawing the materials from the traditional culture.Using the case-study approach,the exploration of the association,value of integration and path of heritage space and fantasy films can provide ideas and ways to solve the problems.Surreality and religion are the inner associations between Dazu and fantasy films of China,and also the basement of their inter integration,inter-dependence and co-development.Following to the space narrative logic is the realistic way to integrate them well and rewrite the partial or whole description of the Dazu cave.Until now,only few special-heritages have appeared in the fantasy film,such as the Mausoleum of First Qin Emperor,the Great Wall and Fujian Tulou,which needs to be changed by more researches and creations.

Dazu Cave;fantasy film;China;space;integration

J904

A

1673-8004(2017)02-0075-05

10.19493/j.cnki.issn1673-8004.2017.02.014

2016-10-11

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培育项目“文化传承语境中华语魔幻电影内容开发研究”(2015PY19);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文化传承语境中大足石刻电影内容开发研究”(2015SKG083)。

唐瑞蔓(1982—),女,重庆永川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民族电影研究。

猜你喜欢

魔幻石刻空间
西狭颂摩崖石刻
近十年(2010~2019年)辽代石刻文研究综述
空间是什么?
雍措“凹村”的魔幻与诗
魔幻与死亡之海
白煮蛋的魔幻变身
创享空间
绝句《题〈清廉〉石刻》获奖感言
“魔幻”的迷惘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