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X阅读模式”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探索

2017-05-03于淑君

广西教育·B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笔者文本中职

于淑君

【摘 要】本文基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先分析中职学生的阅读现状,然后诠释“1+X阅读模式”的含义及方法,并从借助文学作品、借助影视资料、借助新闻纪实、借助人物传记的角度详细阐述“1+X阅读模式”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1+X阅读模式” 人文素养 探索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B-0033-02

朱永新教授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课外阅读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实施建议中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事实上,仅仅靠教材提供的知识空间,是难以实现这一目标的。为此,教学中教师不能囿于一本教材、一本教参,而要善于以教材为扩散点,辐射开来,精选与教材相关的内容,扩展学生课外阅读的空间。针对中职生的实际情况,期望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自主阅读是不现实的,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1+X阅读模式”的探索。

一、中职学生的阅读现状

目前的中职学生,多是“2000 后”这一群体。他们是飞速发展的互联网的大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学生。网络的发展为中学生的交流、学习、成才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平台,然而无形中也对他们的学业、思想和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反馈在我们的中职语文课堂上,有些学生满眼血丝,萎靡不振,甚至昏昏欲睡;有的学生沉湎于网络游戏,无心听讲。笔者在所教的 2015 级计算机专业42 名学生中进行过简单的阅读调查,喜爱阅读、主动阅读的学生仅占 9%;中国四大古典名著都接触过的学生一个也没有,有的学生是通过电视获取到零星的信息,翻阅过《水浒传》的学生仅占 7%,而且读的还是插图本;学生列出的自己感兴趣的书目多数局限于初中教材推荐的阅读书目;对于一些外国名著,更是无人问津。可见绝大多数学生是不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的,而且大多数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没有阅读方向。他们认为智能手机打发业余时间,更具魅力。

但中职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關键时期,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与否,同时也会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事实上,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中职学校所培养的劳动者素养的高低。

二、“1+X阅读模式”的涵义及方法

“1+X阅读模式”是基于教材内一篇课文“1”教学的基础上,加上与课文相关联的内容“X”的教学。这个内容“X”可以是主题,可以是人物,可以是作者,也可以是某种观点等。在形式上可以是名家名作,可以是影视资料,可以是新闻材料,可以是人物传记等。那么,如何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有效地开展阅读活动呢?

(一)引导学生明确语文定位

语文课,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学科中的“老大”,可是到了中职学校,它却一下子变成了“文化”学科,要“为专业课教学服务”,那侧重点就是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这一点在中职语文的第一堂课上就要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明白在新的学习阶段语文学科的定位,明确自己应努力的方向,做到有的放矢,也有助于落实教学中提出的学习要求。

(二)教师要正确解读文本

教师对文本的正确解读,就是要读懂文本的信息,要和作者有着思想的碰撞和灵魂的沟通。首先要知人论世,文学作品与作者所处的时代、遭遇、文学主张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那就要充分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或政治遭遇,文章的写作背景、创作意图、文学流派等,有助于更全面、准确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在此基础上,进入文本,用读者的心态对文本进行深读,与作者对话,与作者的心灵碰撞,从而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感觉。继而从文本中“走出来”,从教师的角度,带着教学目标去感受语言的魅力,去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去诠释文本的价值倾向。结合自己的阅历、文化底蕴再创造一个心中的文本。

(三)教师要合理解读学生

由于学生的学识、阅历、能力、眼光等的不同,学生对同一文本会做出不同的解读。解读学生,就是要结合教材的教学要求,尊重学生已获得的语文知识,尊重学生的生活阅历,对教学过程进行精细的预设,使每位学生都能用自己的经验、情感、理念解读文本。另外,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文章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或者有的文章内容比较枯燥,如果老师不努力寻找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切入点,很难让学生对阅读有所兴趣。

三、“1+X阅读模式”的教学实践

做好以上的充分准备,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依托教材,精心挑选与文本相关的文章、视频,或让学生借助网络查找相关资料,进行交流。借此拓展学生的眼界,用文字滋养心灵,让它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发挥它的效力。

(一)借助文学作品丰富情感体验

笔者在教授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时,被文中深沉的母子挚情深深打动了。文中善良坚忍的母亲触动了笔者心中最柔软的情感,勾起笔者对母亲这一文学形象的联想。为了使学生加深对母爱这一朴素情感的理解,笔者特意给学生补充了法国作家罗曼·加里的《我的母亲》,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通过引导,有的学生读出了老舍母亲的勤劳善良,罗曼母亲的乐观自信;有的学生读出了老舍母亲用身教对儿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使老舍获得了“生命的教育”;有的学生读出了罗曼母亲用真诚的微笑和热情的预言鼓励儿子,培养了罗曼·加里的意志和精神。并适时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传统下,中西方母亲个性的迥异以及表达母爱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天底下的母爱都是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由文本到生活,组织学生追忆、讲述自己获得的母爱。学生在解读文本、分享故事中,心灵得到了净化,情感得到了升华。

(二)借助影视资料了解历史烟云

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时,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体验罗森塔尔“耳不忍闻,目不忍睹”的情感体验,笔者给学生播放梁宏达老师讲的《勿忘奥斯维辛集中营》,一幅幅血腥的图片、一段段视频,在梁老师的讲解中还原了那段惨痛的人类历史。学生看得很认真,很安静,有的学生紧皱眉头。这足以触动他们的内心,足以激发学生内心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无限热爱。学生的感受虽不尽相同,但学生对主题的理解殊途同归:反思人性、呼唤和平。笔者还给学生播放电影《辛德勒名单》的片段,在放电影前给学生读了下面这段文字:

1993 年,美国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带领《辛德勒名单》一片摄制组初抵波兰,就在他们跨进二战期间克拉科夫集中营准备安营扎寨之时,突然收到全美犹太人协会从纽约发来的一封急电:请勿惊扰亡魂,让他们安息吧。斯皮尔伯格读完这寥寥数语的电文,一言不发。他当即下令摄制组全体人员撤离克拉科夫集中营,转移到几十公里以外,搭置布景拍摄。与此同时,他独自一人离开了摄制组,乘飞机直接飞往纽约。斯皮尔伯格不派代表,不借助电话、电报、电传等迅速方便的现代化通讯工具而横跨大西洋,亲赴纽约向“犹协”致歉,他的谦逊和诚意令“犹协”全体成员无不动容。难怪后来国际影评界交口赞誉《辛德勒名单》是“一位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导演拍摄的一部洋溢人道主义气息的电影”。

这部深刻揭露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恐怖罪行的电影,具有深沉而令人痛苦的艺术魅力。它帮助学生走进历史的烟云,了解战争,反思战争,反思人性。作为教育者,更应当让学生明白:只有善良、真诚、宽容才是精神世界的阳光,才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三)借助新闻纪实激发责任意识

学习《城市的文物与文化》时,笔者摘录新闻《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故居被拆》、《八旬花石楼“修旧如旧”,3 月底将与游客见面》,引导学生明白,文化就在我们身边,名人故居和古代建筑并不只是一幢房子、一处风景或者旅游景点,更重要的还是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传承者,凝聚著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魂。在此基础上,摘录新闻《成龙捐赠古建筑,谁该反思?》,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意识到保护中国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引领学生找寻青岛的文化,波螺油子、里院等,随着历史匆匆前进的脚步,他们在消亡。学生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意外激发了他们去一探究竟的欲望,去了解我们身边的文化,借此激发学生对城市文化的保护意识和对民居文化价值的认同。

(四)借助人物传记汲取精神养料

学习《功课很重要》时,摘录《名人传记系列·比尔盖茨传》的片段,与学生一起阅读。比尔·盖茨的经历十分传奇,他出生在一个具有良好素养的家庭,懂事后就体现出“我要赢”的性格,任何事情在他看来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他都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只要他心中的梦还在,披荆斩棘都在所不惜。是的,阅读名人传记,既可以了解成功人士的人生经历,又可以获得人生的启迪。尤其是青少年阅读名人传记,不仅可以丰富历史、文学知识,还可以激发人的斗志,增强克服困难与挫折的勇气,增长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智慧。《贝多芬传》的前言有这样的话:“切勿过于怨叹,人类中最优秀的和我们同在,汲取他们的勇气做我们的养料吧!倘使我们太弱,就把我们的头枕在他们的膝上休息一会吧,他们会安慰我们!”

总之,“1+X”阅读的内容很多,“X”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无限量。一篇文本,可以综合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比如学习《五人墓碑记》,文言文是学生最不喜欢的文体,枯燥无趣,文言知识点多。笔者就给学生摘录《明朝那些事》的相关片段,既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又了解了历史知识。还让学生观看视频《老梁观世界》讲述的魏忠贤的故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实施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甚至有的学生不断地发问。若有学生因此而去阅读《明朝那些事》,岂不是更美妙的收获?学习《项链》这篇文章时,笔者和学生一起阅读了《羊脂球》、《菲菲小姐》,欣赏了小说结构的精巧和行云流水的文笔。有一位女生课后向笔者借莫泊桑的书,笔者慨然应允。这正是笔者期待的美丽风景。

中职生的阅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去任务化”,否则会引起学生的反感。阅读对学生的影响,不言而喻,将奠定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高度和广度,这也是专业学科知识难以弥补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的习惯,“1+X阅读模式”,在某种程度上真正让学生喜欢阅读,享受阅读,在阅读中自主成长。

【参考文献】

[1]曹鸿飞.“1+X”群文阅读教学:改变只教一本教科书[J].温州教育,2014(3)

[2]李作芳.文本解读的方法与策略[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09(2)

[3]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责编 罗汝君)

猜你喜欢

笔者文本中职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老师,别走……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