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三月下苏州
2017-05-03徐海涛
徐海涛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古人给了苏州极高的评价,苏杭二州在古人眼中可谓是人间天堂。常去苏州的我亦有这种感觉。在我眼中,苏州之美是一种南方的美,一种小家碧玉的美,一种有别于北派风格的美,这种美就像苏州的园林、美人以及那软糯的“吴侬软语”一般,透着水乡特有的滋润。“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苏州城内河道交错、水系众多,给人一种“城在水中,水在城旁”的感觉。13世纪的《马可·波罗游记》就将苏州赞誉为东方威尼斯。苏州古城亦被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称赞为“鬼斧神工”。常见这样的街景,老城区一片古旧的房子依偎在迂回曲折的小河旁,年代久远,墙体已斑驳,仍有闲情逸致的人从自家窗中伸出钓竿河中垂钓,怡然自得,全然不顾收获如何。再配以微微细雨、河边垂柳、小桥流水,在画家的眼中俨然是一幅极好的画卷题材了。
园林已然是苏州的标志,而我的兴趣更在于这座城市的玉雕。苏州的玉雕工艺水平在全国可谓是翘楚,其历史则可追溯到明代中期。那时苏州富人云集,生活奢华,富足的经济促使了苏州琢玉的飞速发展。苏州成为玉雕匠人眼中的“圣地”,各地的玉雕大师齐聚这里。明代人宋应星在其著《天工开物》一书中就有“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之说,一句话点明了苏州雕玉的工艺在当时的顶尖地位。清乾隆年间,苏州琢玉作坊更达到了八百三十多户,到处可闻一片“沙沙”的琢玉声。
怀着对苏州玉雕艺术的爱慕之心,在烟雨蒙蒙的三月,我再次来到了这座城市,这个如诗如画、能让人如痴如醉的城市,来领略玉雕之美、城市之秀。
雨一直下,犹如牛毛,又似松针,连绵不断。顶着这毛毛细雨我来到相王弄——苏州玉雕从业者聚集的地方,同样也是全国的玉雕从业者的聚集地。我曾开玩笑地对朋友说:“苏州全是弄,遍地是胡同。”苏州有相王弄、南石皮弄、太监弄等等。“弄”就是小巷的意思,和北方所说的胡同大抵相同。苏州的弄可谓是纵横交错,宛如迷宫,有些能相通,有些却是不相通。常是望着前面的路不通了,往旁边一看还藏着一条巷子,仅仅够一人侧身通过,人还不能太胖。走在其中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有时候在里面转了一大圈,猛一抬头居然又回到了原点,让人啼笑皆非。弄堂的两侧是一个个的店铺和工作室,既有成名的大师,亦有初学的新人。此起彼伏的玉雕机器轰鸣声似乎都在告诉你,这是个玉雕艺人的聚集地。转遍整个弄堂,能看上眼的玉雕作品不是很多。一个苏州的朋友说:“相王这边现在只能算是一个加工基地了,好点的货品都被送到了十全街和观前街那边去了。”
十全街离相王弄很近,街两边经营玉器的工作室和店铺林立,远处的苏州大学,为玉雕这个本就不俗的行业更增添了几分文雅之气。这里的店铺门脸、面积和装潢都比相王弄那边的店铺高了一个档次,玉器的品质和价格也有了不小的提升。街边的一家玉雕店——吴贤玉雕工作室引起了我的注意,店中摆放的几件玉雕作品颇有特色。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当属一件巧雕作品,作品中间部分利用玉的皮色巧雕了两只大龙虾,亦友亦敌,似亲兄弟互相玩耍,又似张牙舞爪以命相搏,形态生动,造型颇为传神,巧妙运用了玉石的皮色。右下角雕有荷花一朵,荷花代表君子和洁净无染,为整个玉雕作品又平添了些许的雅趣。凑巧老板本人在店里,自然攀谈了起来。原来店名中的“吴贤”二字就是老板的名字。老板是个瘦瘦的中年人,面相清秀,皮肤略黑,是一个地道的苏州人,操一口苏州口音的普通话,我只能一边听一边猜。他虽然岁数不大,但入行较早。二十余年的从业的经验,让这个瘦弱的中年人对苏州的玉雕行业有着透彻的了解,对玉器的认识和审美也让我刮目相看。听其讲解玉料的属性如何判断,我感受到了无论是认料还是雕刻,都是在细节处见真章啊。
看了苏州大小市场后,对于苏州这个全国闻名的玉器市场有着不少的感慨。首先,全国各地的玉雕手工艺人都云集到苏州这个市场,有来自河南的、徐州的、皖北的,给市场带来新鲜的血液,他们在自身原有手艺的基础上,学习了苏州的传统玉雕技术;传统的苏州工也吸收了其他地区玉雕的长处,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苏州玉雕风格。其次,玉雕属于手艺活,以前从事这行业的匠人普遍文化水平不是太高,发展到一定层次,文化、审美等方面的限制,就会阻碍其发展。现在有一大批有文化、有美术功底的年轻人投入其中,他们突破了传统,展现出了很宽广的视野,给这个行业带来无限的活力和创意,让传统玉雕在题材、创意、意境上有了长足的发展。
除了一些感慨外,也有些许的担忧,最主要的还是玉料的品质问题。玉雕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玉料,玉料是工之根本。苏州玉雕大师喜做白玉,白玉之中的上品当属新疆和田籽料。在目前苏州所有的成品和料子中,能看见属于真正和田籽料的是少之又少。但是各家又都說自己的是和田籽料,假一赔百,鉴定证书等各种套路应有尽有。即使是真的和田籽料,皮子“二上”的情况占到其中的大多数。“二上”指的是对原有的和田籽料皮色进行再加工染色,让其皮色鲜艳。也就是说,即使到了苏州这个玉器的集散市场,想买件没动过手的真皮真籽也是绝非易事。时代在发展,造假者的技术也与时俱进,籽料上的毛孔和皮色做得惟妙惟肖,足可以假乱真。若无多年的买料经验,和对和田籽料的深刻了解,常常会“吃药”上当。千万别以为“吃药”上当是游客的“专利”,有些苏州开店的老板买料亦是如此。我曾在一店中,老板新买了一块料子,满心喜悦,我也就多看了两眼。随口问了句:“您不是当和田籽料买的吧?”老板说:“是啊,怎么?不对吗?”我指出了毛孔和皮色的问题。老板也仔细看了下,脸色有点发沉地说:“我说呢,怎么卖给我这么便宜……”这种事在苏州也不是个例了。
缺乏创新,也是我的担忧之一。如今的苏州玉雕作品,有创意和新意的已经不是太多,有可能是追求高额利润的原因吧。现在能忍受清贫、安心雕刻做手艺的人不多了,明显感觉到了市场有股浮躁之气。常常是“一家有创意,大家来抄袭”的现象。有一家雕刻出一件有些许创意的玉雕作品,过不了几日,整个市场都充斥着大同小异的作品,复制速度之快让人咋舌。近几年都在流行用重皮玉料做仿古件,可是其中大部分匠人的水平有限,所做玉雕作品的形、神均和真品有较大差别,能仿得其形者已是其中佼佼者。大多数匠人仅凭看过真品或者看过真品的图片,就进行仿制。在记不清楚细节的情况下就加入了自己的想象,臆造出来的玉雕作品质量如何就可想而知。还有就是为了将就雕刻的玉料,不愿浪费玉料,随意改变了真品的比例,做出来的玉雕作品也是让人啼笑皆非的。
短短的休假时间转瞬即逝。在夕阳西下里,返程的列车在原野上飞驰,车上的我同样思绪万千,数日的考察时间只能对苏州的玉器市场有个大致的了解。匆匆几日也使我更爱苏州这座灵气十足的城市,离别之时,竟恋恋不舍。期待再有假期,常住苏州,遍看园林美景,领略玉石文化。
(作者单位:安徽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