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三实”,打造高效课堂
2017-05-03张永娣
张永娣
“高效课堂”顾名思义就是要向课堂要效率,让学生在固有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得到更充分有效的训练,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真实、朴实、扎实,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文的习惯
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能够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能让学生轻松地进入文本展开学习。课前预习要让学生预习些什么?要达到哪些预习的目标呢?如何验收预习作业呢?针对二年级的学生,布置的预习作业是抄写指定的生词并要求听写,抄写的生词是要求注音的。早读时间,学生在班干部的管理下齐读课文和字词三遍。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及时批改学生的生词抄写情况,发现有错别字或注音的普遍错误,在讲授课文的时候可以及时指出,并有重点地结合课文区分。以《雷雨》一课为例,学生的字词抄写没有问题,所以在课堂上就不必要花时间去学习生字词了。但是一定要听学生的课文朗读,听学生的文意是否连贯,咬音是否准确。学生读完以后进行点评。教师要着重听了五处读音 “沉” “垂”“彩”“蜘蛛”“鸣蝉”,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二、导入部分精练有效
导入的第一种方案是先让学生听一首歌曲,大概要花去四分钟,再让学生描绘雷声和雨声,问他们害不害怕,指名回答大概又要花去4分钟,然后再揭题“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课文《雷雨》”。但这八分钟完全可以不用花费,没有什么效率,不需要用课堂上的宝贵时间来交流。第二种方案是让学生课前查找为什么雷雨后有彩虹?为什么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其实这些是作为本课的补充资料交流,不是教学的重难点,没必要花五六分钟去交流。可以在学完课文以后,作为课外拓展,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有了探究的兴趣再去找资料交流。第三种方案,先让学生背出有关雨的古诗或者是说出描写雨的四字词语,这是一种复习和积累,然后归纳出描写雷雨的词语或诗句,这样又可以顺利自然地导入本课。再用猜字谜导入法,“需要一半,留下一半”。采用这种导入法的意图是锻炼学生的拆字合字能力,符合二年级学生识字教学的规律,然后谜底“雷”又可以自然导入本课,可谓简单明了、一举两得。
三、朗读训练要为突破重难点服务
小学语文课上,学生的多次朗读、反复朗读不是耗费时间,而是必要的训练。但是对于读,教师要有训练的目的和要求,而不是泛泛而读。在《雷雨》一课中,笔者对朗读的要求是层层递进的。首先学生通读课文,教师检查咬音和停顿,看学生是否有读错音和读破句的地方,学生只要读流利通顺就可以了,这是第一步要求。在研读课文的时候,因时而异,变化朗读的要求。例如:“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这句话中的“黑沉沉”“压”是要重点突破的地方,只有让学生在教师的引读下,学生才能体会雷雨前空气的闷热,乌云盖顶的感觉,所以教师要通过朗读把学生带进文本中情景,这样,通过语言的概述,学生自然而然理解了“黑沉沉”“压”, 也体会到雷雨前空气的闷热,乌云盖顶的感觉。类似的还有“越来越”“渐渐地”等,一定要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本,感悟意境。
四、整体感知课文脉络
一篇文章切忌被人为地分割开,让学生在只言片语中去学习。那样,部分学生只会跟着教师走,而且容易遗忘知识点,因为它缺少了知识系统的一体性,而部分学生注意力无法被教师吸引。
如果我们把教学分片进行,先字词教学,再朗读课文,再讲读课文,一来耗时长,二来效果差,字词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离开了文本,学生只会拿出在资料书上找到的材料照本宣科。例如把“越来越”“渐渐”“垂下”“黑沉沉”等词语结合文本朗读,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语境中理解意思,事倍功半。
在导入《雷雨》一课以后,引发学生思考:课文是不是一开始就写雷雨的情景?作者还写了哪些内容?然后问学生:根据刚才的回答,你能发现本课的写作顺序是什么嗎?当学生理清了课文是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时间顺序来写以后,继续指导学生给课文划分段落,这是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这个环节的训练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拔高的,但多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就会熟能生巧。
打造高效课堂靠的是教师扎扎实实的训练,倡立“三实”导向。只有课堂高效,学生才能在课堂内把知识掌握好,在作业上没有或少有疑难,这样会增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激发他们极大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是一件很轻松快乐的事。(作者单位:江西省德兴市铜矿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