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改革前后的摄政王载沣*
2017-05-03李森
李 森
南宁学院,广西 南宁 530200
清末新政改革前后的摄政王载沣*
李 森**
南宁学院,广西 南宁 530200
作为清朝第二位,也是最后一位摄政王,载沣在历史教科书中一般被扣上“鼠目寸光、抱残守缺”的帽子。呈现在公众眼前的载沣往往是一副不学无术、懦弱无能的形象。然而,历史并非如此,载沣也并非像教科书里描述的那样无为和不堪。梳理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摄政王载沣正是晚清新政改革的关键领导人物。后来亚洲各国改革创新,促进民族崛起的实践模式也证实了载沣改革路线的正确性。作为一名极为大度的统治者,载沣勇于舍弃权力,过一个平常人的生活,笑看花开花落。比起那些忙于复辟的政客们,载沣急流勇退,可谓明智之举,同时,他掌权期间确实对清末改革作出了巨大贡献。
载沣;清末改革;和平交权
像清朝末年一样,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也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重新审视载沣的人生,特别是其政治生涯,我们可以以一个历史的眼光,对载沣进行重新审视:作为一位位高权重的封建王朝摄政王,如何展现其不迷恋权力、坦然释怀的大政治家风范,如何在掌权时为王朝新政改革作出自己的努力。
一、显赫身世
载沣出生于公元1883年,字“伯涵”,号“静云”,晚年号“书癖”,最后改号为“载静云”。载沣有着极为显赫的身世:他的父亲是道光皇帝的七皇子奕譞;由慈禧太后的胞妹叶赫那拉婉贞抚养长大;后来的光绪帝载湉为其同胞二哥;重臣荣禄之女瓜尔佳氏为其嫡福晋;后来的宣统皇帝溥仪为其长子;而载沣本人又是慈禧太后钦定的摄政王。
二、坦荡仕途
由于自幼为慈禧的胞妹婉贞抚养长大,载沣的仕途颇为坦荡。慈禧太后对儿时的载沣宠爱有加,在慈禧太后50大寿之际,年仅两岁的载沣被晋封为“不入八分辅国公”①;7岁时被封为“奉恩镇国公”②;次年承袭醇亲王爵位;12岁带三眼花翎;六年后行走内廷,次年任正白旗汉军都统。1901年,由于义和团杀害了德国驻华公使,载沣作为特使前往德国做善后道歉。在一般人看来,这是一件自找羞辱的差事,但正是德国一行给了载沣一个崭露头角的良机。在柏林,德皇要求载沣使用并不符合欧洲常规礼节的跪拜礼,想要对这位大清国王公进行羞辱。但,这位首次出访欧洲的亲王有理、有利、有节,力争将礼节改为鞠躬,展现除了与其18岁年龄极不相符的成熟,这也令德国皇帝对他倍加称赞。德国人认为,载沣“慎重外交,不辱使命”。
除此之外,载沣还将各级官员的各种高规格礼仪拒之门外,尽显其简朴作风,赢得了国际国内舆论的大加赞赏。随后,载沣在21岁时被任命为随扈对称。24岁时负责卫戍京城的健锐营事务,后被任命掌管新旧营房事务,就在这一年,载沣还得到了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的机会。至此,载沣正式成为“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③、“军国大计莫不总揽”④的最高机密机关的领导者之一;后来,载沣正式进入军机处,成为军机大臣。在一般人看来,官阶晋升神速的载沣是少年得志,平步青云。
三、权力施展,致力改革
载沣在成为军机大臣后对政治表现出了异常的“消极态度”。对于清庭官场实物,载沣很少表达自己的看法,态度常常冷淡,政治建树也很少。表面看来,在进入军机处的几年时间里,载沣给人以政治经历不足、应对晚清混乱政治局面束手无策的感觉。甚至在慈禧太后欲加以限制的奕勖极力扩张个人势力、袁世凯权势逐渐巩固的过程中,载沣都表现的无所警觉。但就在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先后死去,溥仪登基时,载沣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一面,他在等待施展权力的时机,因为此时,他才成为中国实际的统治者。
第一,肃清异己、树立个人权威,改革军事机构。
载沣掌握最高权力时,大清王朝内有权位之争,外有列强侵辱,内忧外患已经相当严重,甚至到了并入膏肓的程度。而此时,被后人认为“性格懦弱,才疏识短,难当大任”⑤的载沣,在成为摄政王后一反常态,展现出了线束的政治斗争手腕。首先,他联合于己有利的立宪派人物打击立宪激进派和极端保守派,罢黜于己不利的高官权臣。此时的摄政王载沣通过一系列打击和肃清手段把朝廷大权紧紧地握在了自己手中,树立起了个人权威,充分显示了其高明的政治手腕。
在握紧朝廷大权后,载沣开始对军事机构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是把地方军权从督抚手中集中到中央,再由中央陆军部集中到以自己为中心的皇族手中。对此,载沣表达了自己的强国之策:“欲使皇室强盛,必先集中兵权;欲使国家富强,必须重视武备。”⑥
第二,坚持立宪国策。
在载沣执政三年的政治理念中,立宪国策始终没有动摇过。作为监国摄政王,载沣发布多道上谕,将预备立宪的时间从九年提前到当下执行,后来又改为五年。载沣曾强调:“内外诸臣断不准观望迁延,贻误事机”⑦,同时对升匀、毛庆藩等视立宪为儿戏的顽固派进行坚决的清除,这充分显示出载沣立宪改革的坚定决心和信念。1911年,东北爆发了规模巨大的鼠疫,载沣改变以往统治者的做法,创新方法,公开疫情,并积极学习借鉴欧洲科学防疫方法,将疫情在短时间内扑灭,获得了国内、国外的一致赞赏,这也被欧洲各国看成是一个东方奇迹。
第三,妥善处理袁世凯。
自从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以来,其实力一步步壮大,其掌管的北洋新军对清庭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同时,在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后,袁世凯已经成为载沣的心腹大患。而后来的历史也证明,正是袁世凯的逼供给了清朝灭亡最严重的一击。其实,袁世凯的野心载沣早有察觉,但困于时局和手握权力所限,只能眼看其羽翼丰满。此时,作为监国的载沣已经下定决心罢免袁世凯。载沣与湖广总督章制度商榷杀袁之事,而张之洞力劝载沣:“现今刚遭国丧,不宜杀戮旧臣”。⑧于是,载沣意识到,袁世凯势力遍布北洋新军,北洋新军又是由袁世凯一手训练出来,除掉袁世凯恐会引起军队混乱。因此,为了维持稳定的需要,载沣放弃了杀袁的想法,代之以“现患足疾,步行维艰”为由,将袁世凯“着即开缺,回籍养疴”。
四、辞去监国、“退归藩邸”、审度时局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新军迅速占领了武昌城。10月11日,革命党人宣告湖北独立,建立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起义胜利后,其它各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响应革命。此时的载沣面临巨大的压力,在朝中找不出能稳定局面的人。由于北洋新军完全不听载沣的调令,一手培养新军的袁世凯就得到了出山的机会。载沣为形势所迫,请袁世凯解决混乱,任命袁为湖广总督。而此时的袁世凯不为所动,坚决要求掌管清庭军政大权。陷入政治困境的载沣没有更好的筹码可用,只能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并解散皇族内阁,辞去监国摄政王职务。
此时,载沣彻底交出了自己的军政大权,“退归藩邸”,结束了他短暂的政治生涯。身份显赫的摄政王载沣退出了政治历史舞台。但这种人生落差并没有影响他的生活,当全家人在为其惋惜痛苦时,他却安慰嫡福晋:“从此就好了,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⑨后来,载沣尽量避免谈及政治,专注于文字、书籍。世人给予了这位位极一时的皇族子弟书呆子、窝囊废的骂名,但孙中山对载沣的肯定评价更能反映出他的人生和仕途特点。孙中山曾拜访载沣,慰勉他和平交权。孙中山早已洞察到,对于袁世凯的野心,载沣早在维新变法时就早有警觉,只是困于局势演变,车轴限制态度而力不从心。后来,载沣回访孙中山,并表示“我拥护民国,大势所趋,感谢民国政府对我们的照顾。”⑩载沣的话并非客套,而是他真真正正地放下了权势,心安理得地过起安逸平和的生活。
在之后的平和生活中,载沣还表现出了他对时局精准的政治眼光。在袁世凯复辟时,载沣说了“胡闹”两个字,在袁死后又说到:“天地公道,人心公道,袁贼逆天,已遭报应。”○11针对“张勋复辟”,载沣让劝他重掌大权的登门拜访者吃了闭门羹,他自始至终都未参与到复辟闹剧当中。对溥仪随日本人前往东北,他坚决反对,认为“凶多吉少”,后来又拒绝了溥仪要他全家前往东北的请求。对于日本人的威逼利诱,利用他治理东北的劝说,载沣也不为所动,断然拒绝分裂国家的行径。此事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以及具有的政治胆识和魄力。
五、无为似有为,权贵“软着陆”
载沣一生追求的是安逸祥和的普通人生活。与强烈的权力欲望相反,他更注重生活。他特别喜欢白居易的一篇诗句:“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随喜,不开口笑是痴人。”当真正离开混论的政治角逐之后,载沣才真正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追求。1951年,载沣病逝于北京,很安详地离去。
载沣掌权时期所进行的一系列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新政改革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只是时局变换已经让他身不由己,力不从心。同时,周恩来在谈及载沣时说:“辛亥革命席卷全中国,载沣做了一个明智的选择,主动放弃权利,辞去摄政王的职位。后来在各种复辟闹剧中,载沣自始至终都没有参与过,一笑而过,并持反对态度。这充分展现了载沣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政治和人生理念,客观上对革命非常有利,他能做到这一点,非常难得。”○12
统治中国两百多年的满清贵族得以在丧失权力后不被彻底清除,成功实现权贵阶层的“软着陆”,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载沣主政时期形成的宽容的政治气氛。相反,如果载沣逆潮流而行,坚持暴力镇压革命,那么他们的下场只能是被无情抛弃。当年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世人都以为汪精卫必死,载沣却出人意料地予以释放,此时的他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却表现出了难得的自我控制和宽容。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的胸襟风度也不过如此吧。
[ 注 释 ]
①不入八分辅国公是清朝爵位,与入八分辅国公(或者称为奉恩辅国公,简称辅国公)不同,在不入八分镇国公以下,镇国将军以上,为第八等爵.
②清爵名,又称入八分镇国公.宗室封爵第五级,在固山贝子下,奉恩辅国公(入八分辅国公)上.
③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97:597.
④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97:603.
⑤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97:683.
⑥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97:621.
⑦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97:547.
⑧尹传刚.爱新觉罗载沣传奇.文史天地,2011(11).
⑨凌冰.爱新觉罗载沣-清末监国摄政王.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276.
⑩凌冰.爱新觉罗载沣-清末监国摄政王.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291.
[1]赵尔巽.清史稿[M].中华书局,1997.
[2]凌冰.爱新觉罗载沣-清末监国摄政王[M].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
[3]凌冰.最后的摄政王-载沣传[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4]朱宗镇.真假共和-1912中国宪政实验的台前幕后[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5]张龙祥,秦明泉.最后的皇族[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6]尹传刚.爱新觉罗载沣传奇[M].文史天地,2011(11).
* 南宁学院2016校级教改项目,项目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主体性实践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6XJJG35)。
K
A
1006-0049-(2017)09-0023-02
** 作者简介:李森(1989-),男,汉族,南宁学院思政部,专职教师,助教,研究方向:中共党史与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