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部位感染病原菌特点以及术后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2017-05-02姜薇

当代医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感染率病原菌直肠癌

姜薇

(辽宁省开原市中医医院普外科,辽宁 开原 112300)

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部位感染病原菌特点以及术后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姜薇

(辽宁省开原市中医医院普外科,辽宁 开原 112300)

目的 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部位感染病原菌特点及术后感染影响因素情况进行分析探究。方法选取152例结直肠癌患者,对其术后切口部位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分离病原菌并进行细菌鉴定。分析患者术后切口部位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术后感染主要影响因素。结果152例患者中,30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19.74%;共检出62株病原菌,排前三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29株(46.77%);金黄色葡萄球菌9株(14.52%);表皮葡萄球菌6株(9.68%)。合并肥胖的结直肠癌患者,其术后切口部位感染率(42.25%)明显高于正常体质量结直肠癌患者(13.58%);合并糖尿病的结直肠癌患者,其切口感染率(46.15%)明显高于未合并糖尿病患者(17.76%);Dukes分期不同患者,其术后切口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部位感染与自身肥胖程度、是否有糖尿病及Dukes分期等密切相关,应于术前做好自我监测,及时采取对应治疗方案,以减少感染的发生。

影响因素;切口部位感染;术后;病原菌特点;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是一类发病率较高的消化系统性恶性肿瘤,临床上多采用手术疗法以提高其生存率。切口感染是术后常见并发症,可加重病患痛苦,延缓伤口愈合,在临床治疗上也未能获得预期效果[1]。为了提高切口感染的控制率,促进患者康复,现对152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与探讨,将所得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5年4月经辽宁省开原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52例结直肠癌患者。其中,男79例,女73例;年龄47~78岁,平均年龄(62.51±2.37)岁;术前合并糖尿病26例,合并高血压32例;结肠癌81例,直肠癌68例,多发癌3例均为乙状结肠及升结肠双部位癌变;Dukes分期:A期18例,B期43例,C期66例,D期25例。

1.2 围手术期处理 所有患者均接受由同一组医师连续实施的结直肠癌手术,急诊入院者先行手术治疗,其余病患则统一进行术前肠道准备。术前3 d遵医嘱每天2次口服阿莫西林0.5 g、甲硝唑0.5 g,控制饮食,禁吃油腻、不易消化、刺激性食物,每晚按时灌肠1次;术前2 d进半流食;术前1 d进流食,并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散2盒清洁肠道;术前12 h禁食,术前8 h禁水,护理人员行静脉补液以提供营养支持;手术当天清晨进行清洁灌肠。

1.3 手术切口部位感染诊断标准[2](1)患者术后切口部位红肿且有脓性分泌物出现;(2)切口局部按压有痛感,体温升高至38℃以上,切口部位裂开且有脓性分泌物;(3)切口深部进行穿刺或引流时有脓液流出;(4)经病原学检验后,结果为阳性。以上4点有1项符合则判定为切口感染。

1.4 标本采集与病原菌分离鉴定方法 行标本采集时,若创面较大或伤口较表浅,可在消毒后直接使用肉汤拭子采集切口处的脓性分泌物;若切口属于闭合性深部脓肿,可用20 mL无菌注射器抽吸脓液以行标本培养。操作者应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实施操作。将孵箱内温度设置为37℃,取标本接种皿置于其内,培养24 h后取出;将细菌分离纯化后,使用VITEK-60微生物自动分析仪上的专用鉴定卡(YBC、GPI、GNI+)对其进行鉴定与分析。操作员应严格按照仪器使用说明进行,并利用质控菌株对其进行室内质控。

1.5 观察指标 观察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部位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并对术后感染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比较。

1.6 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时应当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部位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 152例患者中,有30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感染率为19.74%。见表1。

表1 观察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部位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n)

2.2 分析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部位感染主要影响因素合并肥胖的结直肠癌患者,其术后切口部位感染率明显高于正常体质量结直肠癌患者;合并糖尿病的结直肠癌患者,其切口感染率明显高于未合并糖尿病患者;Dukes分期不同患者,其术后切口感染率存在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分析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部位感染主要影响因素

3 讨论

由于社会人均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不重视自身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导致自身免疫力低下,机体抵抗外界刺激能力减弱,极易出现各种疾病[3]。结直肠癌是临床中较常出现的消化类恶性肿瘤之一,常需行外科开腹手术治疗。切口感染是外科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通常是指出现在切口、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内的感染[4]。结直肠癌患者术中肠道内容物外溢、术后粪便等排泄物流出等,均为造成切口感染的主要诱因。切口感染患者早期可出现伤口疼痛、红肿、体温上升等不适症状,感染加重时,可导致皮肤溃烂、需行二次手术治疗,甚至可危急患者的生命,危害程度较大,需引起人们的重视。

为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预防切口感染的发生,了解感染部位病原菌特点及感染主要影响因素至关重要。由表1可知,感染发生率最高的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表皮葡萄球菌。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在手术过程中,某些处置不够彻底、肠内容物外溢或者在术后换药过程中操作不当引起。结直肠内存在大量肠道正常菌群,在手术过程中稍有不慎,即可导致肠道正常菌群出现异位定植,继而引起切口感染[5]。大肠埃希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在抗菌药物的选择性压力下,耐药基因极易突发变化而产生ESBLs,多数突变是由质粒介导的普通β-内酰胺基因转变而来,可水解超广谱β-内酰胺类物质,降低其活性甚至失活,继而出现感染。切口感染可在较大程度上加重患者的痛苦,影响伤口愈合。肥胖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伤口较深,因而愈合较正常体质量者慢,住院时间相对延长,因而出现切口感染的几率也随之增加。行外科开腹手术治疗后,病患体内的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而糖尿病患者体内的淋巴细胞转化率较低,胰岛素分泌不足,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趋化、杀菌等功能也低于正常值[6]。

综上所述,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部位感染与自身肥胖程度、是否有糖尿病及Dukes分期等密切相关,应于术前做好自我监测,及时采取对应治疗方案,以减少感染的发生。

[1]陈芳芳,唐婷婷,李朝阳,等.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学特点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20):4748-4750.

[2]姜俊广,王海波,陈树伟.结直肠癌术后脂肪液化感染的脓液培养及感染源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15,23(21):3134,3136.

[3]魏宗赛,吴国燕,曹方余.大肠癌患者微创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研究[J].实用癌症杂志,2015,30(10):1501-1503.

[4]赵一新,黄朝晖.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并发症情况和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3):127-129,133.

[5]张宏,崔明明,范明,等.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4,23(10):1444-1446.

[6]施志国,钟道明,陈维生,等.结直肠癌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20):44-45.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1.042

猜你喜欢

感染率病原菌直肠癌
杧果采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力研究
英国:55岁以上更易染疫
腹腔镜下直肠癌前侧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效果观察
MALDI-TOF MS直接鉴定血培养阳性标本中的病原菌
综合性护理干预在降低新生儿机械通气感染率的效果分析
直肠癌术前放疗的研究进展
BED-CEIA方法估算2013年河南省高危人群的HIV-1新发感染率
COXⅠ和COX Ⅲ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可降低口腔癌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率
GRP及GRPR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