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关注“异”,更要关注“同”
——“搭配问题”教学一得
2017-05-02程翊
文︳程翊
要关注“异”,更要关注“同”
——“搭配问题”教学一得
文︳程翊
搭配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教材呈现的基本问题是:两件上装和三件下装一共可以搭配出多少套不同的服装。学生通过一一列举的方法研究这一问题,初步掌握有序思考的方法,以做到列举的不重复、不遗漏。同时,能初步认识到这种搭配问题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即认识到搭配问题是生活中具体问题的抽象,初步感悟模型思想。以下是这个内容的教学片段。
师:下面请一个同学说说你用的是什么方法,一共找到了多少种搭配方法。
生1:我是画的图,找到了6种搭配方法(如图1所示)。
图1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2:我用的是表格,也是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如下表所示)。
短袖长袖短袖长袖短袖长袖短裙短裙长裤长裤长裙长裙
师:很好,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3:我是用连线的方法,用爱心表示上装,用三角形表示下装(如图2所示)。师:还有哪位同学有新的方法?生4:我有!(学生展示,如图3所示)
图2
师:很不错!谁还有别的方法?生:……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种方法,大家看看。(出示教材中的方法,如图4所示)
图3
图4
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对这些方法进行比较,重点讨论这些方法中哪一种更简洁。教师的导向很明确——最后一个最简洁;教师的思路也很明显——比较这些方法之间的区别,即关注这些思路的“异”。
笔者认为,在反复强调这些方法之间的区别之前,应突出强调这些方法有相同之处:它们都简单明了地解决了问题!
两件上装和三件下装一共可以搭配出多少种穿法,这是一个生活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首先是对问题进行抽象。这个抽象的过程,即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所谓数学模型,是针对于现实世界的某一特定对象,为了一个特定的目的,根据特有的内在规律,做出必要的简化和假设。数学模型既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不是实际原形,而是一种模拟。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数学模型比现实问题来得简洁。案例中4个学生的答案都很好地体现了这种简洁:或用图、或用表格、或用文字、或用符号,简单地表示出了实际问题中所涉及的基本对象及其关系,解决了问题。这是这几种方法的“同”,这种“同”是我们首先要关注的。
在充分关注“同”的基础上,我们再关注“异”:画图的方法、列表的方法以及用文字表示的方法仅限于描述这个问题,而用符号、字母,除了刻画这个问题之外,还可以刻画这一类问题,其中用加下标的字母表示的方法既清楚地表明了两类事物,又分别表明了两类事物的数量,尤其简单明了。
与解决问题的方法类似,在考虑各种搭配问题(比如有关服装、早餐、拍照、数字)时,与其强调这些问题的不同点,不如强调这些问题的相同点。
(作者单位:长沙市芙蓉区大同第二小学)